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同云岗石窟文物渗水病害防治方案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同云岗石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其水害严重,造成了文物的损坏,对其治理已经列入文物保护部门的日程。本文分析了大同云岗石窟石质文物渗水病害的类型与成因,并提出了新的渗水病害防治方法,为我国石质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山西省简称"晋",别称"山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文物遗存众多,居全国之首。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表明,山西省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计有古建筑28027处,占全国的52%;据最新统计数据,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有452处在山西省,其中古建筑368处,占山西省国保单位总数的81%;在现有的30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建筑122处,占省保单位总数的39.5%。山西传统建筑具有时代早、分布广、类型全、数量多、价值高等特  相似文献   

3.
白沙井是地质作用的产物,是长沙市内的一个珍贵地质遗迹,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她与济南趵突泉、贵阳漏趵泉、无锡陆井泉被称为中国四大名泉。史载“长沙有井3600余眼,均为岁月之风沙黄土所掩埋,唯有白沙井赖历代官府、黎民百姓之力得以幸存”。  相似文献   

4.
作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华第一井”文物遗址区被考古专家誉为“进入21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发现”。遗址区自2002年部分发掘以来,产生了各种环境地质病害,水文地质病害尤为严重。由于文物保护工程的特殊性,文章以科学的勘察方案为基础,以无损或低损综合勘察方法准确获得相关地质信息的前提下,分析了碗米坡水库修建后遗址区的主要水文地质病害,为遗址区的进一步发掘和长期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宏松 《工程地质学报》2004,12(Z1):242-248
从石质文物保护工程与工程地质学研究方向的关系、石质文物保护中所面临的主要工程问题及工程地质学方法在石质文物保护研究中的应用三个方面,对以往工程地质学理论在石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同时重新界定了工程地质学在文物保护工程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石质文物保护中面对的工程地质学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龙门石窟不仅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以雕像众多,规模之大,雕刻技术水平之高闻名于世。也由于存在着许多疑团而引起各界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其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从围岩的主要变形破坏特征,石窟的保护等方面进行研究,供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7.
庞萍  杨现国 《河南地质》2000,18(4):281-285
龙门石窟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雕像众我,龛窟雕 饰细腻逼真闻名于世,石窟风景区内赋存有地下热水、温泉群等其他旅游资源。文章论述了石窟雕像载体的岩体特征,评价了温热水、温泉群的水质特征,分析了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就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和保护好风景区环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关于河南灵泉寺石窟地质病害及整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何燕  李智毅 《岩土力学》2000,21(1):56-59
灵泉寺石窟是 1996 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余年以来, 该石窟除遭受人为破坏外, 在自然营力作用下, 还产生了较严重的地质病害, 使石雕艺术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目前面临严重的保护任务。 为此, 对地质病害进行了详细的工程地质研究和地震作用分析, 对石窟所在边坡的整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岩土力学》2000,21(1):56-59
灵泉寺石窟是199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余年以来,该石窟除遭受人为破坏外,在自然营力作用下,还产生了较严重的地质病害,使石雕艺术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面临严重的保护任务。为此,对地质病害进行了详细的工程地质研究和地震作用分析,对石窟所在边坡的整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勘察设计》2011,(2):27-28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上海市、天津市城乡建设交通委,重庆市城乡建设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2010年11月13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华大学清华学堂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800平方米;11月15日,上海市静安区一高层居民住宅楼发生特大火灾,造成53人死亡、70人受伤。上述两起事故均发生在既有建筑装修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11.
王若璇 《地下水》2011,(6):176-178
目的指出延安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现在所面临主要问题.、方法从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周边环境治理、保护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等若干方面,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延安历史文化名城评价模型,为延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未来发展提供依据.结果延安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现状仍处于较低水平.结论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延安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评价有较大的适用性,与理论分析的...  相似文献   

12.
桂林甑皮岩遗址岩溶地下水水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桂林甑皮岩遗址自1973年试掘以来,出土了古人类骨架、火塘、墓葬、石器、蚌器、陶器、动植物化石等大量的较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重要的新石器人类遗址.2001年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遗址在1994年汛期遭受洪水浸泡,致使多个探方隔梁崩塌,探方文化土层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崩塌或下沉现象.为了暂时性抢救...  相似文献   

13.
陈燕燕 《地下水》2013,(3):218-219
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大。以阿房宫遗址为例,从人居环境角度,运用实地勘察、对比分析的方法提出"遗址公园在城中,城在公园中"这样一种解决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被列为级文物保护单位而驰名中外,该区地学教育资源丰富又成为我国重点野外地质实习区,被称为地质工作者的摇篮,采取有效措施创造优良环境方能与其地位相称,经调查,仅就本区水文环境状况而言,在某些方面还应加强防治保护的力度,文中针对必的提出了若干水源防污,防毒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学通 《江苏地质》2009,33(2):218-221
今天的南京市珠江路700号,有一栋漂亮的红色建筑——南京地质博物馆。它不仅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学习地质科学知识,了解中国地质学发展历史的课堂。南京地质博物馆堪称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收藏标本最丰富的地质专业博物馆之一,其前身是建于1935年的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而它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916年成立于北京的农商部地质调查所陈列馆。这里曾是中国地质学研究的中心,中国地质科学史上的圣地,也是新中国几十位两院院士的“科学故乡”——南京市珠江路942号(现700号)。  相似文献   

16.
古建文物数字化已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数字化的古建文物管理对古建文物保护管理系统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根据古建文物保护管理的实际需要,结合二三维一体化与WebGIS技术,设计并实现了由基础管理、档案管理、三维管理、变形数据管理、文保宣传、统计查询、系统管理等七个子系统组成的古建文物数字化保护管理系统,基本满足了古建文物在二三维地理信息平台上展示、发布和管理,为古建文物的保护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新疆焉耆县七个星佛寺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1700多年的自然与人为破坏,遗址本体发育有多种病害,损坏坍塌严重.本文通过现场勘查和详细的资料搜集,总结出严重影响遗址安全的四种结构病害,并归纳和分析了其现状、成因及可能引起的进一步破坏,同时,提出了有效的保护加固措施.本文旨在说明结构病害严重威胁遗址稳定性,是加固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当务之急,而非结构病害只需适当处理甚至不处理,以达到对土遗址本体“最小干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正苏州这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以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其中,又以古建筑遗产最为丰富。遍布苏州街头巷尾的143处各级文物保护建筑和298处控制保护建筑,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不仅是珍贵的历史遗产,还是苏州古城的重要文化元素。但是,由于年久失修、人口居住密度大、违章搭建等原因,苏州部分市级文物保护建筑和大部分控制保护建筑保护状况较差,普遍存在建  相似文献   

19.
交河故城瞭望台保护加固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河故城遗址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瞭望台是交河故城内重要建筑遗址,它的主要病害是表面风化、裂隙密布、洞顶失稳。在分析病害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生土遗址保护加固的几个关键技术,对掏蚀深度相对于悬挑土体厚度较小的土遗址,当基础掏蚀深度小于块体宽度的30 %时,可不采用砌补技术,只进行表面防风化处理;可选择竹木锚杆、PS-C浆液灌浆加固生土遗址,锚杆的单位锚固力可采用5 kN/m;采用新奥法加固洞顶可较好地保持文物原貌;西部干旱地区采用PS材料对土遗址进行防风化加固时应采用低浓度(小于5 %)、多次渗透的方式,迎风面渗透次数应不少于3遍,背风面应达4~5遍,并应合理选择施工时间。工程实践检验表明,这些保护技术取得了理想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20.
绵阳平阳府君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汶川大地震中,平阳府君阙受到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损伤,阙体各部分出现了石块间扭曲错位、石块断裂和崩落等破坏情形,其稳定性受到显著影响。采用有限元时程分析法,利用Midas GTS软件建立阙体三维模型,通过输入汶川地震波时程曲线,模拟阙体在汶川地震波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并将计算结果与现场观测到的阙体破坏变形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情况一致,能够反映阙体的真实破坏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