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胰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扫描成像技术评价正常人胰腺,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26例行多层螺旋CT胰腺灌注扫描者中选出20例分析。胰腺癌组10例,正常胰腺组5例(志愿者),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组5例。采用GE light speed 16层CT电影模式(0.5·s^-1),120kV,60mA,5mm×4;注射流率3.0mL·s^-1,延迟5s,扫描时间50s。应用GE ADW 4.2工作站Perfusion3灌注软件包分析,分别测量Qb,Vb,tmt和κps,采用t检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选20例受检者均获得满意的伪彩灌注图、灌注参数。胰腺癌组和正常胰腺组的灌注参数Qb、Vb、tmt和κps。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胰腺癌组和胰腺炎组的灌注参数Qb、Vb及tmt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κps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炎组和正常胰腺组的灌注参数Qb、K、及κps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胰腺MSCT灌注成像为胰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方法,并且为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胰腺癌的血流灌注与正常胰腺和胰腺炎的血流灌注相比明显减少,MS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血流变化的分析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常胰腺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多层螺旋CT对正常胰腺的CT灌注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正常胰腺灌注参数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及正常胰腺不同部位灌注参数变化特征。30例胰腺正常者行腹部CT检查,其中3例健康志愿者,27例因其他疾病行腹部CT检查病人。按年龄分为3组:年龄小于40岁组、41岁~60岁组、大于61岁组。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64层螺旋CT进行胰腺动态增强扫描,层厚2.4mm,管电压100kV,管电流120mA。对比剂欧乃派克(300mgI/mL)100mL,Irich missouri高压自动注射器自动注射,注射速率为5mL/s,总量50mL。延迟6s开始扫描,共扫描30s。利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型64层螺旋CT自带软件PCT进行处理得到灌注参数:Fb(血流量)、Vb(血容量)、Ttp(峰值时间)、PS(表面通透性)等。正常胰腺血流灌注平均FbVbTtpPS分别为(133.55±25.70)(mL/100mL/min)、(193.78±27.01)(mL/L)、(142.41±13.95)(0.1s)、(128.72±34.53)(0.5mL/100mL/min),不同年龄组间胰腺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平均FbVbTtpPS分别为(127.59±22.90)(mL/100mL/min)、(188.72±25.19)(mL/L)、(142.91±13.17)(0.1s)、(133.30±42.86)(0.5mL/100mL/min)。女性平均FbVbTtpPS分别为(142.48±28.04)(mL/100mL/min)、(201.37±28.94)(mL/L)、(141.66±15.63)(0.1s)、(121.85±14.80)(0.5mL/100mL/min)。两组间比较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头、胰体、胰尾血流灌注平均FbVbTtp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能有效检测胰腺血流灌注,正常胰腺灌注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正常胰腺灌注与年龄、性别无关,胰腺各部位灌注均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部肿块的CT血流灌注的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5例患者(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7岁,年龄范围,24~83岁)进行CT灌注检查。使用64排螺旋CT,先平扫有问题的结构区域,然后选定肿块扫描层面,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50mL·300mg·100mL-1的优维显,速率为4mL·s-1,延迟5s后,以电影模式行多层灌注扫描,持续35~40s。使用Perfusion3灌注软件测量血容量及表面透过性乘积。3个独立样本(肺癌组、结核组及炎症组)两两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结果:恶性肿块20例(4例鳞癌,12例腺癌,1例未分化癌,3例转移癌),炎性肿块8例,结核灶7例。肺癌、结核灶及炎性肿块的灌注均值(BV和PS)分别为:(8.43±2.44)mL·100g-1,(24.30±5.80)mL·min-1·100g-1;(1.90±0.60)mL·min-1·100g-1,(1.19±0.37)mL·min-1·100g-1;(19.73±6.65)mL·100g-1,(30.01±9.06)mL·min-1·100g-1。肺癌组与结核灶组及炎性肿块组与结核灶组之间的灌注均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肺癌组与炎性肿块组之间的BV均值有显著差异(p=0.014,t=2.639),但二者PS均值无统计学意义(p=0.506,t=0.674)。结论:利用灌注值可以区分肺癌与结核灶、炎性肿块与结核灶,虽然单独依靠灌注值很难区分肺癌与炎性肿块,但是血流灌注仍间接反映了肺部肿块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 (DEPI) 与肺动脉造影 (CTPA) 相结合对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肺栓塞患者进行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采用Lung PBV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 可以得到DEPI、CTPA以及两者的融合图像。通过DEPI、CTPA及两者联合检测三种方法, 对肺叶、肺段及亚段水平肺栓塞诊断结果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的χ2检验, 分析其结果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χ2检验发现, 在肺叶水平, DEPI、CTPA及两者联合诊断肺栓塞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肺段及亚段水平, 三种方法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尤其在亚段水平联合诊断提高了对孤立亚段肺栓塞的检出率。结论:通过将功能性的DEPI与解剖性的CTPA相结合应用既提高了诊断肺栓塞的敏感度, 又保留了较高的特异度, 对早期准确诊断肺栓塞有重要作用, 有助于指导临床及时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5.
肝脏的CT灌注成像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有关功能成像的研究日益增多。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作为主要功能成像的一种,能准确、相对简洁的定量评估器官、组织血流灌注状态,因此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就肝脏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扫描技术、临床应用、优势和不足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在肺部结节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4例肺部结节(恶性结节17例,良性结节11例,活动性炎症结节6例)进行单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45例肺部结节(恶性结节24例,良性结节13例,活动性炎症结节8例)进行双排螺旋CT灌注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病例绘出三类型结节的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对灌注扫描病例用随机灌注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病灶感兴趣区血流量、血容积、平均通过时间及血管表面通透性,比较三类型结节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良性结节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低平,CT值增加约10Hu;活动性炎性结节之时间密度曲线为速升速降型,CT增强值增加约62Hu;而恶性结节为速升慢降型,CT值增加约46Hu。恶性结节和活动性炎性结节的血容积及血管表面通透性值高于良性结节,良性结节的血容积值一般小于6.5mL·100g-1,血管表面通透性值小于30mL·min-1·100g-1。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提供肺内结节的血流灌注的定量信息,CT动态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有助于肺内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方法及其在评价子宫肌瘤血流灌注状态中的应用.方法:对17例受检者先行盆腔常规平扫,然后对选定层面采用MultiScan序列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应用Perfusion CT软件包对灌注图像进行后处理,测量并记录子宫肌瘤(n=18)及正常子宫肌层(n=17)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结果:所有病例子宫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均获得成功;灌注成像显示子宫肌瘤灌注高于正常子宫肌层(t=3.540,P=0.001),子宫肌瘤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分别为(54.87±19.09)ml·100g-1·min-1、(12.41±4.07)%和(18.61±5.31)s.正常子宫肌层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分别为(32.82±17.68)ml·100g-1·min-1、(8.78±6.25)%和(20.64±5.71)s.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为定量检测子宫及子宫肌瘤血流灌注状态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是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中心型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6例肺栓塞病人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6例病人的肺动脉病变以及主肺动脉扩张、肺梗死表现均较好显示,肺动脉病变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或部分性充盈缺损。结论:多层螺旋CT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中心型肺动脉栓塞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排CTA在烟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烟雾病(MM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1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CTA检查。结果:10例患者CT平扫发现脑实质密度异常,6例表现为脑梗塞、呈多发、对称性,4例表现为脑出血,其中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基底节出血,2例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5例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脑萎缩,以额、颞叶为主。CTA均能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呈多支动脉受累,可见颅底烟雾状血管及侧支代偿血管。结论:CTA图像不仅可以显示脑实质病变如脑出血、脑缺血,而且可以显示血管狭窄及闭塞,可作为筛查烟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作为新兴的功能学成像方法,胰腺CT灌注成像可以定量测量血容量、血流量、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和平均通过时间等灌注参数,进而反映胰腺局部组织病理变化而引起的血流灌注改变。目前胰腺CT灌注成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常胰腺组织、胰腺癌、胰腺炎及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方面,部分灌注参数的研究结果在不同研究中差异较大。但随着多排螺旋CT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胰腺CT灌注成像研究有加速趋势,全面临床应用将成为可能。关键词:胰腺疾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CT灌注成像文章编号:l004-4140(2014)Ol-0183-09中图分类号:R814.42;R445.3文献标志码:A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腺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影像特征,评价其对甲状旁腺腺瘤的术前诊断及定位价值。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3例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其影像征象。结果:62例(98.4%)为单发病灶,1例(1.6%)为多发病灶,共计病灶64枚。45枚(70.3%)病变位于甲状腺下极后方,15枚(23.4%)位于甲状腺上极后方,4枚(6.3%)为异位腺瘤,其中1枚异位于甲状腺内,3枚异位于纵隔内食管旁。CT平扫,病变呈均匀或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部分病变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区,33枚(51.6%)病灶与正常甲状腺之间可见“短线征”。CT增强早期,肿瘤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增强晚期病变强化程度减低,病变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密度差减小,“短线征”未见明显变化。18枚(28.1%)病灶可见细小动脉血管进入病灶。三维重建图像显示53枚(82.8%)病灶长轴平行于身体长轴。结论: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可较好地显示甲状旁腺腺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和内部质地成分等特征,并可清晰显示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对于病变的定性和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肺撕裂伤的诊断及动态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肺撕裂伤的CT表现。结果:20例患者共发现45个病灶,右肺25个,左肺20个。CT表现为肺气囊9个、肺气液囊12个、胸膜下气泡影15个、肺血肿7个及楔形含气裂隙2个。肺撕裂伤周围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肺挫伤。45个病灶中,26个病灶位于肺表面或胸膜下,5个病灶位于肺深部,14个病灶位于脊柱旁。20例患者均伴有肋骨骨折,8例患者合并血气胸。CT动态观察,发现7个肺气囊腔内见液体进入,形成肺气液囊;胸膜下气泡影6例形成血气胸,5例出现肺血肿伴胸腔积液;1~2月肺气囊、肺气液囊及肺血肿吸收和缩小。结论:肺气囊、肺气液囊及胸膜下气泡影是肺撕裂伤特征性CT表现,肺楔形含气裂隙是该病特有的CT征象。CT检查是早期发现、诊断和动态观察肺撕裂伤最有效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及分析了几种影像学技术在评价肝硬化血流灌注中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并进一步探讨了CT在评价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与术后瘢痕CT灌注定量参数的优化测量方法。方法:连续入组因症状或复查怀疑直肠癌局部复发的直肠癌Mile’s术后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行病变区CT灌注成像(对比剂70mL,延迟10s,扫描周期1s,扫描时间60s),CT灌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不同方式感兴趣区(ROI)勾画,包括:固定面积ROI(24mm2)、热点(单体素)、热区(24mm2)及肿块整体。分别获得各自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相应灌注图。通过工作站横断面直方图分析软件,分别获得各定量灌注参数最高5%、10%、20%、40%和60%平均值。相隔两周,对以上参数进行二次测量。CT灌注扫描后一周内对所有病灶进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并长期随访证实病灶性质。SPSS软件对不同测量方法测量值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前后两次测量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0例患者,共11个病灶(复发组6个,瘢痕组5个)。不同测量方法的测量值差异大,肿块整体测量值最低,最高5%平均值最高。除固定ROI测量MTT、热点测量MTT和PS在复发组和瘢痕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复发组的其余各测量方法的各灌注参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除热区测量PS外(P<0.05),其他方法前后两次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以肿块整体测量值及各项直方图最高百分比平均值稳定性最高(r≥0.960,P均<0.05)。结论:相较传统测量方法,利用横断面直方图分析软件获得最高百分数平均值对直肠癌术后骶前肿块灌注定量参数进行测量对直肠癌术后复发和瘢痕的鉴别更为客观、稳定,其中推荐使用最高5%平均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