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研究体系框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是造成极震区严重的地震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的根本原因。汶川地震中因此而导致的交通工程结构损坏、中断和次生崩滑流、堰塞湖等地质灾害,不仅加剧了灾害损失,并给震后的灾区恢复重建和对外交通遗留了较多的安全隐患。从岩体稳定、山体稳定和区域稳定的层次,分别对有关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了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论的讨论,构建了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研究的体系框架,提出了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以期明晰概念,理清思路,为有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是造成极震区严重的地震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的根本原因。汶川地震中因此而导致的交通工程结构损坏、中断和次生崩滑流、堰塞湖等地质灾害,不仅加剧了灾害损失,并给震后的灾区恢复重建和对外交通遗留了较多的安全隐患。从岩体稳定、山体稳定和区域稳定的层次,分别对有关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了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论的讨论,构建了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研究的体系框架,提出了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以期明晰概念,理清思路,为有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震通过改变地表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而使得震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显著增强的现象在震后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研究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地震地质灾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目前在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其演化趋势方面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及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目前国内外对地震地质灾害长期活动性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尚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并且研究成果存在较大差异性。地震扰动区地质灾害长期活动性研究可为震后地质灾害的长期防灾减灾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支持,也能对地震地质灾害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后,在地震灾区及影响区形成了大量的危岩崩塌地质灾害。通过对崩塌区地质灾害的调查,结合所收集的地质资料,分析了崩塌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以及危害性,并选择区内典型危岩及断面,采用危岩体平面滑动法及岩有限元应力分析法,对崩塌区危岩体在各种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有限元应力分析法与公式计算结果基本吻合,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此结果可为崩塌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4.20”四川芦山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导致宝兴县两河口崩塌危岩体发育,威胁进出地震灾区的生命线工程省道S210,威胁周边企事业单位及居民人数超过500人,严重影响了抗震救灾和灾后的恢复重建。在充分考虑治理区自然情况的基础上,采取预应力锚索锚杆支护,桩板拦石墙与钢轨障桩联合治理,解除了在暴雨作用下,治理区危岩体顶部、崩坡积层和下部坡面上存在的危石灾害,解决了被动网立柱抗弯能力较弱的问题,形成障桩起保护作用。为宝兴县灾后重建赢得了时间。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过去3a了.3a来,大量的国内外学者对地震灾区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防治对策给予了高度关注,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在关注同震地质灾害的同时,更对地震灾区今后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及演化趋势、持续时间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因为震后连续3a,尤其是2010年,灾区地质灾害的频率和规模均出现较震前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7.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面广且潜在危害非常严重,紧急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都面临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根据地质灾害主要特征的调查与综合分析研究,从地质灾害隐患调(勘)查工程、治理工程、监测预警工程、地质环境保障工程、地质科技支撑工程5个方面提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地球科学进展》1991,6(3):102-102
本项成果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工程、铁道工程、矿山工程、国防工程中存在的地质工程(岩石地基、岩石边坡、隧道等)勘察、试验、设计、施工等的基础理论,也是地震、山崩、滑坡等地质灾害预报和防治的基础理论。 该项成果是孙广忠教授二十多年来组织、领导和参加三十余项大中型工程地质勘察、岩体力学试验研究及设计、施工实践的总结。该项成果系统的研究了岩体结构力学效应,研究了岩体结构对岩体变形、岩体破坏、岩体力学性质控制等方面一系列规律,提出了“岩体结构控制理论是岩体力学基础理论”、“岩体结构力学效应是岩体力学的力学基础”、“岩体结构分析方法和结构力学分析方法是岩体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一  相似文献   

9.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尤其发育,近些年,暴雨等极端气候频繁出现,加上受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影响,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剧,极大的扰乱了灾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与设计治理,为减少国家经济和确保人民安居乐业是十分必要的。对富顺县安溪镇刘家坝村黑竹林滑坡的地质灾害评价工作,为滑坡的治理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为类似工程的评价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会议时间与地点2011年8月2~6日,西宁会议主题及议题会议主题:地震灾区重建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具体议题包括:——地震地质灾害链生规律与灾害控制——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中国西部区域地壳稳定性——西部山区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城镇减灾对策——黄土高原地质灾害——特殊土工程地质——西部矿产开发与环境灾害——名家有约-工程地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1.
映秀—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映秀—卧龙公路是汶川地震灾区距震中最近、震害最为严重的一条公路,本文对沿线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依据震害特征,将沿线震害划分为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体及土层失稳、结构面切割岩体崩滑失稳、滑坡、泥石流等4类,并分析了沿线震害发育规律。调查表明:龙门山后山断裂两侧地震地质灾害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主要是由深大断裂的消震隔震效应,地貌放大效应,地质结构等三方面因素决定的。通过134条实测剖面分析,研究了地震失稳斜坡坡度和失稳部位。地震诱发失稳斜坡坡度在33°~84°之间,主要分布在41°~65°之间,可以认为地震诱发斜坡失稳灾害主要发生在40°以上的斜坡。斜坡失稳部位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上部以及地貌突出部位,主要失稳部位在0.4坡高以上。从研究斜坡动力失稳的角度,将沿线斜坡划分为基岩-土层及强风化层斜坡地质结构、不利外倾结构面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状构造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碎石土层斜坡地质结构等几种地质结构模型,分析论述了各种地质结构相应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地震时极震区产生了严重的地震地质灾害,其中强烈地震动造成的岩体动力破坏是造成灾害的根本原因。从极震区含义、地震动特征、岩体地震动力破坏概念、地震松动岩体和方法论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问题。极震区是未来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区内的地震属于直下型。极震区地震动具有不同于非极震区的地震动特征,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的复合性特点就是地震动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对极震区岩体动力破坏概念的理解应考虑地震动的特点。地震松动岩体是极震区地震动造成的一种特殊破坏类型,是形成震害次生灾害的重要原因。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等学科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为研究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这一命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预测和评价极震区因岩体动力破坏造成的工程震害和地质灾害,减轻和预防未来地震时的灾害损失,是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发育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西省地质灾害发育.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12个省份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据已开展的34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截止至2003年底)资料统计:全省崩、滑、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共10163点。规模一般较小,但造成的损失大。影响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为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地下水、降雨、人为工程活动等。江西省中低山及丘陵地形面积大,山坡坡度较大;岩浆岩类、变质岩类、碳酸盐岩类分布面积广,岩石较为破碎,残坡积层与强风化层相对较厚;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人为工程活动频繁;这些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有利于地质灾害的防治,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汶川地震受灾区北川县陈家坝地区的地质灾害调查,根据现场松散土质边坡破坏情况,由工程地质类比法选择了计算模型和地震波,采用岩土弹塑性理论和FLAC3D软件分析了多层土质边坡在动荷载作用下边坡单元的剪切拉伸破坏和剪切应变动力响应规律。研究表明,在水平和竖直地震波联合作用下,地震边坡单元首先在坡体内产生剪切破坏。随着震动时间的增加,剪切破坏单元向坡脚和坡肩处延伸,而在坡肩处主要产生拉破坏,一旦剪切破坏面和拉破坏面贯通,将导致边坡失稳。强震过后边坡坡脚鼓出,坡肩下凹,整个坡体呈弧形破坏。   相似文献   

15.
Jaeger, C., 1973. Engineering problems and rock mechanics: some examples. Eng. Geol., 7: 333–358.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how rock mechanics interprets geologic information and helps to adapt engineering design to rock conditions. The paper analyses eight case histories of large engineering projects. In five cases the designers took careful account of the conditions prevailing in the rock masses, the rock characteristics, the strength of the rock and the modified stress—strain pattern created by the new structure. The intrinsic curve of the rock mass, the Coulomb condition, the residual stresses and theE-modulus in the families of joints are among the mor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ck mass. In two case histories, it is shown how an erroneous estimate of the cleft-water pressures caused disaster.

Rock mechanics is a necessary link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geology.  相似文献   


16.
贵州安顺-六枝一带是贵州省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主要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发现地质灾害共有785处,其中滑坡372处,崩塌246处,地裂缝77处,泥石流47处,岩溶塌陷11处,洪涝洼地32处.纳雍县的岩脚寨的的基岩顺层滑坡、六枝旧院的切层滑坡、六枝特区龙潭乡朱家寨的松散层滑坡、纳雍县菁口寨崩塌、纳雍县垮山口泥石沟的泥石流等是区内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实例.纳雍县的岩脚寨地区有几个村寨、六枝旧院坐落在古滑坡体上,有很大的隐患,建议通过移民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地质灾害与地层岩性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昌谟 《福建地质》2009,28(4):341-345
通过对福建省内10余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域综合研究分析。认为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体的母岩有着内在联系,不同类型地质体母岩所发生地质灾害的种类、机率和形成规模也不尽相同。基于福建省现有地质灾害数据库所采集的资料,就地质灾害与地质体母岩的影响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银杏乡是距离5.12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最近的乡镇之一,地震导致全乡618人死亡,11人失踪,近千人受伤,88%的房屋倒塌,灾害损失极为严重。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对银杏乡东界脑村、兴文坪村、一碗水村、沙坪关村、桃关村等10处灾后安置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灾害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安置区共有滑坡、崩塌危岩和泥石流灾害62处,灾害规模较小,暴发频率较高,绝大多数地质灾害均属本次汶川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结合对未来灾害发展趋势的分析,文章提出了防灾减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彭光忠 《岩土力学》1986,7(1):23-34
本文利用岩体力学与地质力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对葛洲坝红色岩体的地质构造特征与岩体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该岩体强度特性及其形成机理。提出了地质构造形迹是构成工程岩体力学问题和形成岩体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所采取的研究途径和研究结果,对于岩体工程实践和岩体力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 is studied between the geologic structnre feature and rock strength by means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rock mechanics with geomechanics combined. According to geologic structure feature of red rocks in Gezhouba has been obtained the strength performance and constitute mechanism. In this paper, a concept and method which would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rock engineering and theories of rock mechanics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