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随着中国住房改革的推进,城市居民通过居住迁移进行住房调整的行为日趋频繁。居住迁移作为城市空间分异和重构的微观机制在城市地理学、住房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研究主要考察居住迁移的发生概率和驱动因素,较少论及居住迁移中的区位选择。论文基于2018年“上海市居民住房和生活空间调查”问卷,采用生命历程和时间地理学视角,刻画居民居住迁移的时空轨迹,并使用多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探究居住迁移前后居住区位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的主要区位选择为跨环线向外迁移,但不同世代、不同户口、不同住房产权的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有较大差异。生命历程中的年龄、可达性中的工作单位区位以及住房属性中的产权性质都是影响居住迁移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未来居住区热点区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薛德升  李郇 《热带地理》1995,15(1):56-61
本文在回顾建国以来广州市居住区建设状况的基础上,对广州市居民3个层次的居住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居民未来居住环境需求的变化对其住宅区位选择的影响,讨论广州市目前已经出现及将会出现的重要的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和城市建设趋势,以及它们对城市居住区区位的影响,指出了广州市未来居住区开发的热点区位及其开发过程中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中国城市住宅供给日益多元化,城市居民的个体需求因素对住房市场的影响不断加深。从居民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等层面提出对住宅区位选择影响的理论假设。以成都市为例,通过深度访谈方法获取原始资料,并提取居民住区选择的影响因子,完成定量调查表,对所提出的相关假设和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转型期居民属性因素通过通勤、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及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区位取向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城市居民的住宅区位选择,并呈现出城市社会各阶层住宅区位选择的趋同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排序多元Logit模型研究城市居民的 居住区位选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五城市的居住区位调查数据,利用排序多元Logit模型研究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选择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可归纳为家庭层面和城市层面两部分,前者包括收入、工作地点、对环境的偏好等,后者则包括住房价格、城市扩张程度、郊区市政设施便利程度等,实证结果表明这些因素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且符合理论预期。收入较高的群体仍喜好选择距离城市中心偏近的居住区位,郊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完善是制约其向郊区转移的主要因素。这些实证结论能够对城市发展布局和居住用地的规划开发起到决策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区居住环境的区位优势度分析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2  
张文忠  刘旺  孟斌 《地理学报》2005,60(1):115-121
首先选取服务设施、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区位条件等因子作为北京市城市内部居住环境区位优势度的评价要素;然后构建评价模型,对北京市不同区域居住环境进行区位优势度评价,并分析其空间特征;进一步又研究了居住环境区位优势度与住宅价格的空间关系,以及与居民居住区位选择行为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为,居住环境区位优势度空间变化趋势与商品房价格的空间分异以及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空间偏好具有相似性,即居住环境区位优势度高的地区商品房价格也相对较高,也是居民居住空间偏好地区。  相似文献   

6.
城市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48,自引:6,他引:48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 ,城市居民个人消费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消费主体 ,居民对住宅区位选择行为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选择。本文主要研究在这种新的住房制度下 ,影响城市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因子。作者认为 ,房价的高低、住宅区位的交通通达性、环境条件是决定城市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客观条件 ,居民自身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特征、以及对不同住宅区位和环境的偏好也左右着住宅区位选择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多伦多都市普查区和蒙特别尔都市普查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剖析城市地域内部五个圈层(CBD、内城区、成熟郊区、新郊区和远郊区)居住人口的分布现状,分析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住户居住选址的基本倾向,考察居住选址行为与住宅类型的空间分布和居住区位要素制约关系。分析表明:中等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倾向于居住在城市边缘地区;经济收入、文化程度较低和较高的青年单身、无子女夫妻住户和老年住户倾向于居住在城市中心区;城市内部的居住迁移主要迁往城市外围地区,外来居民(包括国内和国外)倾向集居在城市中心区。居住选址行为是受住宅空间分布差异和居住区位条件的交互制约。一定社会经济结构的住户是从各类住宅和居住区位的各种构成要素的优化配置中选择居住定位。  相似文献   

8.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广州城市社区居民出行行为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曹小曙  林强 《地理学报》2011,66(2):167-177
基于行为主义的视角,从微观的社区层面研究城市居民的出行行为。选取广州市的3 个城 市社区作为案例,以218 个样本数据库为基础,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分别建立两个结构方程模 型,拟合各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其中居民出行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重点分析居民属性、居住 区位与居民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出行方式等出行偏好之间的关系。居民出行决策的结构方程 模型则模拟居民的出行决策过程。结果显示:居民之间由于自身属性不同在出行选择和出行偏 好上存在差异,居民出行行为中居民属性和居住区位是根本,出行目的是关键,居民出行行为可 以概括为“属性决定目的,目的影响行动”。此外,居民的出行行为有其复杂的作用机制和决策 路径,居民的出行决策过程可以解读为性别决策子系统、年龄决策子系统、收入决策子系统和居 住区位决策子系统等4 个决策子系统,各子系统中路径作用的不同使居民属性和居住区位对居 民出行决策产生多重多向的效应,在复合系统的影响下城市社区居民表现出差异化的出行 行为。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与通勤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望保  侯长营 《地理科学》2014,34(3):272-279
以广州市2001年、2005年和2010年大型家庭社会调查为基础,研究了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和通勤行为的演化,从微观层面分析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分离和城市通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分离趋势较为明显,但通勤成本仍然是城市居民居住区位或工作地选择过程的重要考虑因素;通过使用职住空间平衡测量指标来测度城市职住空间平衡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内圈层存在最为严重的职住空间失衡,而随着近年来广州市产业和居住郊区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城市郊区的职住空间失衡状况有明显改善,职住空间平衡率大幅度提升。从通勤行为来看,广州市城市居民使用传统的通勤方式比重最高,家庭收入、文化程度、住房产权和性质状况、工作单位性质等城市居民通勤行为显著影响通勤方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居住区位及居住空间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居住区研究,家庭月收入、户主文化程度作为居住态评价因素,交通条件、区位、生活条件、自然环境作为居住势评价因素,构建居住生态位评价模型.该模型在对居住区评价时更好的体现居民因素,比先前区位评价方法更为全面,能更好的解释由于居民因素变化而导致的居住区位变化.对大连建成区37个街道进行居住态、居住势、居住生态位评价,并以居住生态位为切入点,分析不同居住生态位等级的街道居住态及居住势状况,探究居住生态位、居住势、居住态空间分布规律及空间相互关系.进一步研究居住态,从居住态角度分析大连居住空间分异.最后得出结论为大连市居住生态位呈现以中心繁华城区为核心由中心向外围的环带状分布,居住态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高低值区域交错布局空间分布状况,大连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居住生态位区位分布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生命历程与居住选择研究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代后生命历程分析成为贯穿居住选择微观研究的核心方法。住房权属选择和居住流动是西方居住选择微观研究的主要内容。西方研究大多为应用生命历程观念将住房权属转换和居住流动决策与家庭生命历程和住房市场中的重要诱因联系起来,发现家庭特征、家庭生命周期变化和住房市场环境等都是居住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比西方的研究,中国城市居住选择微观研究非常缺乏,一些研究发现除了家庭特征和住房市场特征外,政府和工作单位的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12.
People’s decisions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in housing market and decisions of job change in labor market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ynamics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ial relocation and job change and its heterogeneity using a large-scale survey of residential living satisfaction and preferences in Beijing. Several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1) People’s decisions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decisions of job change, indicating that these two-dimensional decisions are in fact a correlated decision process rather than two independent decision processes. 2) There is heterogeneity in the correlated decisions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and job change. More specifically,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cisions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and job change among people without Beijing hukou, renters and single-worker households is more intensive than people with Beijing hukou, homeowners and multi-worker households. In addition, there is heterogeneity in the 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relocation and job change between group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housing tenur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tatus and family employment structure. 3) For renters, commuting time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residential reloc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residents of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attributes have very different responses to commuting time costs.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居民住房条件的空间分异格局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广州都市区1 361个社区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住房数据为基础,从住房的建成年代、建筑结构、户均建筑面积、住房生活设施4个方面构建居民住房条件评价体系,分析其空间分异格局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 广州市居民住房条件由中心向外围逐渐提升,具有“圈层基础上的多核心”式空间分异结构; 户均建筑面积和建成年代是决定其住房条件差异的2项重要指标,旧城的住房条件异质性最高; 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互换效应和过滤效应、高房价和高地价影响和强化了住房条件分异格局,制度性因素、政府决策和市场力量同时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易行  仝德  吴雅莹  沈月  储君  吕婷苗 《地理研究》2023,42(1):137-155
迁居是城市空间重构的基础动力,了解其行为机制对改善住房结构、优化空间组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针对大城市内部、正规与非正规二元居住空间并存的迁居研究仍较薄弱。本文基于生命历程理论与家庭迁居理论,利用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的手机信令等多源数据,识别深圳市二元居住空间分布和迁居流样本,从迁居流特征、邻里属性和二元空间类型三方面选取指标开展基于主成分分析的K-means聚类,探究迁居模式、结构特性与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非正规内部、正规与非正规交互、正规内部三层次迁居类型间存在年龄和居住质量递增的趋势,但均呈现通勤导向;(2)二元迁居的主体是短距离迁移,形成了4个大规模迁居网络集群,总体方向表现出郊区化趋势;(3)迁居模式可聚类为社区型、改善型、家庭型、事业型4类,结合二元空间分异影响呈现出8亚类,不同类型迁居群体属性和动因存在显著差别,总体反映出人们在不同生命历程下的迁居过程。最后,文章针对不同迁居模式提出差异化空间治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Residential mobility can be conceptualized as an outcome of a choice process exercised under complex institutional and personal constraints. China's rather unique pattern of housing market segmentation under market transition impinges directly on residential location and relocation. Drawing upon data from a sample surve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attern of residential moves resulting from commodity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a major Chinese city, Guangzhou. Most moves are of short distance, although the general direction is towards the urban periphery. Danweis and the municipal housing bureau, rather than the market per se, are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s behind suburbanization in China today.  相似文献   

16.
Residential mobility can be conceptualized as an outcome of a choice process exercised under complex institutional and personal constraints. China's rather unique pattern of housing market segmentation under market transition impinges directly on residential location and relocation. Drawing upon data from a sample surve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attern of residential moves resulting from commodity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a major Chinese city, Guangzhou. Most moves are of short distance, although the general direction is towards the urban periphery. Danweis and the municipal housing bureau, rather than the market per se, are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s behind suburbanization in China today.  相似文献   

17.
边艳  周春山  胡锦灿 《热带地理》2020,40(5):832-842
以2014年广州市中产阶层聚居区24个街道、50个社区进行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资料为数据源,从住房需求意愿与区位选择方面分析了广州中产阶层住房选择,并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广州市中产阶层住房区位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向中心城区”性;2)现居住现状(人均住房面积、现小区区位、现小区建成年代、现居住时间)、家庭生命周期(年龄、家庭规模、子女数量)和经济水平(家庭年总收入、个人年总收入、私家车拥有量)等因素对中产阶层住房需求意愿具有显著影响;3)家庭生命周期(年龄、家庭规模)、个体因素(教育程度、户籍地)等要素对中产阶层住房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4)制度因素、区位因素和个体因素共同影响着广州市中产阶层住房区位选择。  相似文献   

18.
家庭选择居住地的行为天然具有空间性, 因而空间异质性效应是家庭居住地选址建模不可忽视的因素。传统的居住地选址模型基于空间一致性假设, 即假设影响因素对家庭的居住地选择行为的影响在空间上一致, 因而忽略了空间异质性效应。基于多项Logit 模型构建了居住地选址模型, 并在两个空间尺度和5 个子区域中分别应用该模型, 来反映影响因素的影响作用在空间上的变化。以美国佛罗里达州橙县家庭选址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家庭居住地选址行为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尺度上具有不同的作用, 因而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尽管以美国地区为例, 但所得结论对国内案例区研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扬州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建包含20个评价因子、4 个影响因素和4 个预期修正因素在内的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基于评价因子和预期修正,分别得出单户住宅档次与水平、小区建设档次与水平、区位与生活便利性、周边景观与环境等4 个影响因素强度的得分,并分析其空间分异格局。以2012 年扬州市1305 个小区的平均住宅单价为因变量,4 个基本影响因素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探索所有住宅及各子市场价格分异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4 个影响因素强度格局明显不同,住宅自身因素的格局呈现中心低外围高的圈层式分异,而外部作用因素强度呈现中心高外围低、西高东低的扇型与圈层相结合式空间分异格局;② 扬州市总体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小区建设档次与水平,不同类型住宅子市场的价格影响因素各不相同;③ 扬州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是特定住宅类型与档次建设的区位指向、特定收入阶层的空间集聚、公共物品投资的空间差异、城市居住用地扩展与城市更新的区位指向。  相似文献   

20.
《Urban geography》2013,34(2):127-141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race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a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of residential and workplace location choice. A unique data set that provides the residence and workplace census tract of workers in the Dallas-Fort Worth CMSA, and thei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makes it possible to explore the joint choice of residence and workplace for workers of different race and ethnicity. The results support established hypotheses in urban economics and urban ecology regarding the disutility of commuting; residential and workplace suburbanization; spatial job search; housing-commuting tradeoff; residential clustering by race, stage of life cycle, and income; and housing tenure choice. With separate models for whites, blacks, and Hispanics, we find evidence of both residential and workplace avoidance of blacks by whites, with less white avoidance of Hispanics. Both Hispanics and blacks are found to seek integrated locations as their incomes ri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