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秀存  苏志 《广西气象》1999,20(1):44-46
利用气温指数方法,对南宁市1951-1997年夏季气温进行诊断分析,并按规定的划分标准,将南宁市夏季气温年型划分为:炎热年,偏热年,正常年,偏凉年,凉夏年5个年型,结果是:47a中南宁市夏季温出现炎热,偏热,正常,偏凉,凉夏年的年数分别为8,10,12,10,7a。  相似文献   

2.
采用1951~2007年南疆地区站点月平均气温资料和NCAR/NCEP气候月平均资料,运用二项式系数加权平均法、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南疆地区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季节—年际气候变化特征,及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结论如下:南疆地区冬季和夏季气温在气候态上差异明显,1980年代以前的冬季主要为气温负异常,1980年代以后呈现气温异常升高,到2000年以后又开始出现偏冷趋势;夏季气温偏差小于冬季,57 a间南疆夏季气温大致出现两波振荡,异常偏热期大致处于1950年代、197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呈20~25 a振荡.冷冬年的频次多于暖冬年,热夏年的频次多于凉夏年.偏冷年在57a时间段内所占比例最多,气温异常低的幅度大于气温异常高的幅度.南疆冬季气温存在2个显著振荡:6~10 a的年际周期和18~20 a的年代际周期;夏季气温有1个最显著的振荡,稳定的20 a为中心的周期.不同的年代和季节气温及气温偏差分布各不相同.从气温长期演变趋势来看不论冬夏南疆北部(天山山脉以南)气温升高,塔里木盆地以及南疆南部地区气温降低.冬季升温区的升温幅度比夏季升温区大,夏季降温区的降温幅度比冬季降温区大.  相似文献   

3.
根据夏季气温变化特点,确定2003年夏季河南省为凉夏年;并根据凉夏之后第2~第3年中原地区总要出现一或二段长期少雨干旱期天气的特点,预测未来短期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4.
根据夏季气温变化特点,确定2003年夏季河南省为凉夏年;并根据凉夏之后第2~第3年中原地区总要出现一或二段长期少雨干旱期天气的特点,预测未来短期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5.
近55年湖北省凉夏气候事件及其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国平  王苗  方思达 《气象科技》2018,46(2):352-360
以夏季平均气温距平的-1.0倍标准差为凉夏阈值,将单站凉夏分为弱和强两个等级,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域凉夏和全省凉夏的界定方法和等级划分标准,区域凉夏和全省凉夏采用凉夏站数比确定。对湖北省1961—2015年的凉夏事件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单站凉夏频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鄂东南凉夏频率最高,鄂西北最低;研究时段内全省性凉夏共发生7次(年),其中强凉夏3次(年)。凉夏事件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此后全省凉夏指数变率增大,在夏季增暖背景下,仍会发生全省性凉夏事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凉夏年、夏季高温年及多雨年大气环流背景发现:凉夏年500hPa、100hPa东亚沿海中纬度位势高度距平波列均呈现为"-"位相分布,而夏季高温年则反之;与夏季高温年相比,凉夏年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南约3~5个纬度,南亚高压位置偏南约2~3个纬度;凉夏年中高纬环流多波动,呈现长波长的两槽一脊环流背景,西风带环流偏南;夏季多雨年我国东部自北到南500hPa高度距平位相波列为"-+"分布,但负距平中心比凉夏年更偏西;部分年份既是凉夏年,又是夏季多雨年。另有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Nino 3.4指数与湖北夏季气温异常指数呈现不显著的滞后与同期负相关,凉夏年一般对应赤道中东太平洋暖事件。  相似文献   

6.
南京56年来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2月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南京56年夏季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热积温和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利用候温法研究了南京夏季候平均气温≥22 ℃的候数变化和南京夏季时间尺度的演变,探讨了南京夏季各温度指标的年代变化和凉夏、酷暑的分布。结果表明,56年来南京夏季平均气温是上升的,而极端高温和热积温1990年代以前是下降的,但本世纪头几年回升明显;当今南京的夏季始于5月下旬或中旬,终于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南京夏季时间尺度的明显增长与全球变暖相对应;南京1950、1960年代夏季较热,酷暑年较多,1970、1980年代较凉,凉夏年较多,1990年代以后夏季气温回升,但本世纪头几年南京夏季虽较热但未有凉夏、酷暑的异常年出现。南京温度及热积温的变化与大气环流演变和热带海洋海-气相互作用紧密相联,致使南京相应降水日数、日照时数等的变化,可引起南京夏季气温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夏季月平均气温异常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李栋梁  吴洪宝 《高原气象》1995,14(2):165-175
本文采用1951-1990年历年月平均气温标准化距平资料,对中国40年夏季(6-8月)温度异常的窨结构及时间演变特征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夏季温度异常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长江中下游、华南、东北、青藏高原、西北和华北等六个主要类型。旋转主分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反映了中国各主要气候区夏季气温的异常特点。40年来的基本趋势是:长江中下游由热-凉;华南、西北由热-凉-热;东北、华北、青藏高原由凉-热。夏季月平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昆明气温异常及突变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宇 《高原气象》1997,16(1):73-80
根据昆明1921~1993年的年,夏季(6~8月),冬季(12~2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研究了昆明的气温变化趋势,冷暖阶段,气温异常发生频率及气温突变点,结果表明: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昆明气温呈上升趋势,至40年代前后达最高,此后下降,70年代降至最低,80年代开始略有回升,1921~1954年为偏暖阶段,1955~1993年偏冷阶段,昆明高温异常主要出现在1950年以前,低温异常大多数出现在1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65年气温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西安市1932~1996年的年、夏季(6~8)月、冬季(12~2月)平均气温资料以及1月和7月的历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研究其总的气温变化趋势、冷暖阶段以及最高、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自本世纪30年代开始,西安气温呈上升趋势,至40年代前期达到最高,此后下降,50年代前期降至最低,80年代开始回升,1932~1949年为偏暖阶段,1950~1996年为偏冷阶段;1月的最低气温线性增长率为0.0471℃/a;7月的最高气温以-0.0219℃/a的递减率线性降低,增长率与递减率均低于全国水平,其结果导致西安冬季相对偏冷,夏季相对炎热,日较差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江苏夏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中国160气象观测站1951-2005 年和江苏省59气象观测站1961-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 在分析江苏气温变化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江苏夏季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发现:江苏夏季气温1970s到1990s前期基本上处在一个偏凉期,1960s及1990s中后期以后基本上处在一个偏热期;江苏夏季气温异常存在显著的准6 a、准9 a的年际周期和以16 a为中心的年代际周期;江苏夏季气温趋势自西北向东南呈现正负正的位相分布特点,即江苏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夏季气温呈现升高的趋势,其它地区呈现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赵红旭 《气象》1999,25(4):48-51
利用青藏高原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1月平均积雪深度与云南夏季气温、降不的联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冬季积雪与云南夏季气温和降水有较好的联系,即青藏高原冬季1月积雪峰值年对应云南北部7-8月气温低谷年,云南夏季易出现“8月低温”天气;青藏高原积雪多的年份,昆明夏季6-8月降水异常偏我,云南大部7月降水异常偏多,云南哀牢山脉以北、以东地区8月降水异常偏多。500hPa异常环流分析表明,冬季青藏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设计了一个夏季气温年型的划分标准。定义某年夏季气温指数以C=sum from j=1 to 9(C_j)=sum from j=1 to 9(△T_j) sum from j=1 to 9((D_(1j)/D_(1max)) D_(2j)/D_2(max)))/2,式中C_j为旬气温指数,j为夏季9个旬编号,△Tj为夏季各旬平均气温距平,D_(1j)、D_(2j)分别为夏季各旬日最高气温≥34和≥35℃的天数,D_(1max)、D_(2max)分别为常年夏季9个旬中旬最大≥34和≥35℃的日数。按C值大小将夏季气温分成暖、偏暖、正常、偏凉、凉夏五种年型。应用苏州44年资料验证,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海口市近61a夏季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口市观测站1951—2011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海口市近61 a的夏季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海口市近61 a夏季气温上升明显,其中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远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日较差呈明显减少的趋势,炎热日数呈增加的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开始炎热日数明显增多。②海口市夏季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在1988年发生突变,最高气温的突变发生在1995年。③小波分析揭示了夏季气温的周期演变特征,普遍以24 a、6~8 a和12~14 a年际变化周期为主。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46年冬季气温序列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利用1951~1997年中国大陆695个站的实测气温资料和纬度余弦加权平均法建立了全国及8个区域近46扑冬季气温的时间序列,并对其变化特征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冬季气温总体上呈非连续的增暖趋势。线性变化约为0.155℃。(10a)^-1,90年代较50年代约上升了0.61℃,其中1985年以后地肝极为明显;冬季气温变暖不完全是由夜间最低气温引起的,最高气温的变化也是近期气温增暖的重要特征;青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贵港市1960-2009年的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50年来贵港市气候总的趋势是变暖,冬季增暖最明显;极端气温差逐渐减小;四季气温均上升,冬季较冷,气温波动大;夏季炎热,气温波动较小;春暖秋凉,气温波动较大;近十年变暖尤为明显,气候异常偏暖年份都出现在偏暖期.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51~1995年气温、降水和台风年鉴等资料, 在划分长江中下游冷、热夏年标准的基础上, 分别统计分析了我国近海台风活动异常和季风雨型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指出, 冷夏年和热夏年我国东部近海台风活动差异显著; 与之相对应的季风雨型同样十分悬殊; 同时赤道太平洋海温SSTA场的配置亦迥然不同.最后给出了遥响应过程图像的物理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北地区和蒙古国40年气温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马晓波  高由禧 《高原气象》1997,16(3):282-291
利用我国西北地区及蒙古国共59个台站(作EOF分析时取25个站)1951 ̄1990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EOF方法分析了该地区40年来气温场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分析发现气温场的空间分布主要有三种类型:(1)全区一致型,(2)南北差异型,(3)东西差异型;各月、季、年的变化周期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段:2 ̄4年,5 ̄8年和10 ̄13年;夏季以短周期为主,冬季和年主要是长周期。气温  相似文献   

18.
分析研究了欧亚大雪盖变化与四川盛夏异常冷暖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盆地盛夏典型热夏年和睡年,欧亚大陆雪盖异常呈反位相变化,尤其是前期、后期非常显著。前期12-5月。热夏年欧亚大雪盖为负距平,冷夏年正距年,后期10-12月,热夏季欧亚大雪盖为负距平,冷夏年的为正距平。反映了欧亚大陆雪盖对盆地异常冷暖的重要影响及其两者间的正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9.
1997年夏季(6~8月)天气气候回顾@王素卿@侯润兰¥山西省气象台1997年夏季(6~8月)天气气候回顾王素卿侯润兰(山西省气象台030006)1概况1997年夏季(6~8月)我省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奇缺,夏伏连旱,尤其中南部地区出现了建国以来第1或第2个...  相似文献   

20.
云南近百年气温变化与8月低温冷害天气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用小波理论对云南近百年气温变化与8月低温冷害天气的气候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近百年来的气温变化主要经历了4个较大时间尺度的演变,它们分别是1919年以前的偏冷期,1920~1954年的偏暖期,1955~1986年的偏冷期及1987年以后的偏暖期,对应于这4个较大时间尺度的层次演变,云南的气温变化表现了十分明显的为特性,其冷暖交替的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20,1955和1987年,云南8月低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