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今天是第22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又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基本农田作为耕地中的精华,是保障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和基础,因此基本农田保护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耕地始终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粮食问题的灰色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再高 《热带地理》1995,15(4):335-342
“粮食足,人心定,农业稳,天下安”。粮食问题是是当今广东农业问题的焦点。在定性分析了广东粮食生产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了灰色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从定量的角度剖析了广东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从而得出了缓解广东粮食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粮食生产格局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亦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生产格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南北格局发生变化,"北移"特征明显。1980年南方省区粮食产量占比60%,北方省区占比40%,到2015年北方省区占比56%,南方省区下降为44%;二是东中西部粮食生产呈现"东缩中扩"特征,东部沿海省区粮食生产明显萎缩,中部粮食生产呈扩大态势。1980年东中西部粮食占比分别为38%、36%和26%,到2015年则为27%、46%和27%;三是粮食生产空间集中度增大。1980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总产量占比为69.27%,到2015年达到76.18%,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力增强。城市化快速发展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东中部和南北方粮食播种面积此消彼长,增减幅度在7%–8%之间。膳食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格局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粮食消费总量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从1980年的82%下降为2015年的68%;另一方面,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人口直接消费的粮食减少,动物消费的饲料粮扩大。表现为稻谷和小麦种植面积占比下降,饲料粮(主要是玉米)种植面积占比从1980年代的20%增大到36%。未来随着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立,粮食生产的空间格局将合理回归,饲料粮需求持续增加但生产扩大的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4.
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分析了陕西省省情,提出了陕西省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优劣势,从不同角度预测了粮食生产的潜力,提出了实现潜力的对策,作者认为在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设立农业试验示范区是粮食与大农业持续发展的捷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贫困山区粮食生产不足,农民生产开发行煌基本模式是争取粮食自给。除劳动外,这些山区资源投入水平很低,因而边际报酬高。利用生产函可以准确揭示山区资源与产品的开发潜力与经济效益。山区生产优势是林特产品。然而只有首先做到粮食自给,才能有效开发林特产。贫困山区的农业开发策略是提高粮食单产,退耕还林。本文提出妥善安排长周期林业生产与短周期农业生产的3项经济准则。利用系统动力学协调包括数百函数与变量的开发目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则是基础的基础。只有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才有长期稳定的保证;同时,工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提供的食品、加工原料和商品市场的能力大小。对于信阳地区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贫困地区来讲,粮食生产显得更加重要。 一、粮食生产的潜力分析 1.气候资源潜力:信阳地区位于我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域,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的特征。区内年日照1949—2180小时,其中农作物活跃生长的4~10月份日照时数为1318—1452小时。日照虽低于河南省中北部地区,但比江南各省明显偏多。区内年太阳辐射总量115—119千卡/平方厘米,光合有效辐射总量55—59千卡/平方厘米,除南部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质是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平衡,本文分析了湖北省近10年来耕地一人口一粮食之间的动态变化,在人均粮食生产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系数的概念,以平衡系数为标准将湖北省的人均粮食生产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并以平衡系数校正耕地统计面积,进一步分析了湖北省耕地统计面积与校正面积增减变化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甘肃省1949-2011年时间尺度的粮食产量历史数据,在对粮食产量时空尺度分析的基础上,基于33 a时间序列的粮食产量及其相关的11个变量的基础数据作为样本,建立粮食生产灰色系统模型对驱动机制进行分析,期望为农业部门粮食生产决策提供科学借鉴。分析结果表明:(1)1949-2011年,甘肃省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增长;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及单产的曲线的动态变化基本吻合;甘肃省粮食产量变化主要存在23 a、15 a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和准9 a的年际波动周期,其中23 a、15 a左右的振荡周期较强烈;(2)单产、农村从业人口和有效灌溉面积是甘肃省粮食生产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粮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世界粮食体系中,稻米是三太主要作物之一。它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4。全球约有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稻米总产量在逐步增长,但由于消费量上升,近年世界大米的库存量缩减,一些大米出口国的出口量下降。因此,重视全球范围稻米的形势亦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类型和生产模式演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运用粮食生产空间转移系数将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划分为3种粮食生产区域类型,并揭示其时空演变和集聚特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6种粮食生产演变模式,并采用面板二值选择模型研究不同演变模式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粮食生产转入区主要分布在粮食主产区以及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而粮食生产转出区则主要分布在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2)粮食主产区是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型的主要构成,粮食主销区和部分产销平衡区的粮食生产表现为明显衰退演变型;(3)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可以有效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并防止粮食生产衰退演变,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对于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和防止粮食生产的衰退演变收效甚微,而提高化肥施用量、城镇化和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则可以有效防止粮食生产的衰退演变。  相似文献   

11.
夏训诚  樊胜岳 《中国沙漠》1996,16(3):210-214
西北地区因其特定的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农业基础脆弱以及投入不足的影响,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是粮食调入区。本文把西北地区粮食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了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粮食近期增长潜力和宜农荒地潜力分析,预测西北地区本世纪末粮食可能增产的幅度,并提出了达到该目标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特征及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文海 《地理研究》2008,27(4):885-896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6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分析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结论如下 :(1)1978年以来,中部地区粮食产量总体持续增长,年均增长2.12%;(2)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年均占到全国水平的30.01%,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波动会对我国粮食生产产生客观的影响;(3)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是幅度不大;(4)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和成灾面积是影响中部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由此,应从我国粮食安全的高度去重视中部地区粮食生产,采取各项政策措施来促进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增长。  相似文献   

13.
鲁奇  吕鸣伦 《地理译报》1997,16(1):31-36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传统的“南粮北调”格局愈益明显地被“北粮南调”格局所取代,对有关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这一调运格局变化乃是生产地域重心由南向北逐渐推移的结果,粮食生产重心渐趋北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粮食需求压力,生产知识和技术进步,经济体制变革是最基本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曾是我国粮食最大生产区域和商品粮的主要提供者。分析表明,21世纪前期,长江流域粮食供求状况总体上仍将是供大于求。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流域粮食生产量比需求量分别多87亿公斤、231亿公斤和330亿公斤。这说明作为一个整体的长江流域的商品粮区域性质不会发生改变,在近二、三十年内仍将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和粮食调出区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运用样带、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1997—2010年江西省县域单元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形成机理。江西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呈较明显的圈层分布;全省大部分县域为余粮区,过半数的县域人均粮食有所提高,主要集中于赣中平原和赣北鄱阳湖周边地区。江西省县域人均粮食的空间格局主要受1997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与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仍对农业生产地理基础表现出较大的依赖,粮食政策、市场价格等对区域粮食生产亦有一定影响。样带趋势分析显示14年来全省县域人均粮食的东西向变化较南北向大;样带地理探测分析则有助于深入认识不同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县域人均粮食驱动机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探讨粮食发展规律是有效调整农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县域为单元,借用OpenGeoDa中空间自相关和ArcGIS 10.2中地理加权回归探究了1995-2014年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总体呈现增长趋势;② 县域粮食生产现状显示"东部多西部少"的分布格局,其粮食生产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区的产粮大县,县域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③ 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且粮食生产朝低碳有机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趋势及原因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传统的“南粮北调”格局愈益明显地被“北粮南调”格局所取代。对有关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这一调运格局变化乃是生产地域重心由南向北逐渐推移的结果。粮食生产重心渐趋北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粮食需求压力、生产知识和技术进步、经济体制变革是最基本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动态及其优化策略探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区域上粮食生产重心出现"北进中移"的态势,粮食产销格局已由"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调".利用相关统计资料,简要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变化趋势.从生产和消费角度,基于区域粮食产量差异和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对1990-2005年各地区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其结果验证了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动的总体特征.在全国人均粮食产量略有增加的背景下,部分省区人均粮食占有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省区的粮食生产呈现快速下降态势.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当在发掘各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同时,充分发挥粮食作物的区域比较优势,保障和稳定基地化的农业生产,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1949-1994年的粮食产量,气象和水文资料,在分析了浙江省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对总产量年限变化的影响以及技术水平因素,社会因素,气象因素分别对粮食单产年限变化的影响基础上上,从减轻气象灾害和提高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探讨了浙江省的粮食生产,并提出了若干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定量描述粮食产量对土地资源波动响应的程度对理解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粮食生产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面积变化与粮食生产相关性及耕地质量变化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分析粮食生产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粮食产出与土地利用变化具有强相关性,耕地质量和数量的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粮食安全敏感系数在不同时间段呈规律性变化,且在波动中平衡,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是粮食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