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1年夏末初秋我省气候异常,特别是8月14日至9月13日大部分地区阴雨连绵,出现长达一个月之久的连阴雨天气。由于暴雨频繁,降水过于集中,使关中、陕南尤其是西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本文对1981年陕西夏末初秋的天气气候特点及环流特征作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遵义地区5—8月暴雨天气系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刚 《贵州气象》1994,18(3):6-9
暴雨是遵义地区夏季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本文对全区5~8月份暴雨的气候概况和天气系统特征进行统计分忻,为建立本区暴雨的预报方法提供依据.1暴雨的气候概况全区范围内当3站以上日降水量≥50mm时定为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普查1981~1990年5~8月历史资料.10年中,该过程5月份共出现5次,6月份11次,7月份!0次,8月份7次。区域性暴雨天气最多的年份是1987年7次,最少的是1990年1次,详见表1.从表中可看出,6月份是暴雨集中的月份,6月中、下旬到7月份中旬是暴雨的高峰期.2失至影响系统民纪500hPa上全区33次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3.
宁强县地处巴山北麓,境内群山连绵,地形复杂,山脉河川大致呈东西走向,有利西南或东南暖湿气流的深入。南北暖冷气团也容易在此仃滞,造成时间长和强度大的降水,因而是陕西暴雨中心之一。宁强县从1957年—1981年的25年中,总共出现了97个暴雨日,而1981年竟高达41个暴雨日。1981年8月15日—23日的九天中,出现了四天暴雨,五天中一大雨,总降水量高达511.6mm,确有暴雨强度  相似文献   

4.
1987年8月26日济南地区下了一场特大暴雨,日降水量270毫米,市区最大降水量达340毫米(解放桥)。这是继1962年7月13日特大暴雨之后,25年以来的又一场特大暴雨。1962年7月13日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298毫米。  相似文献   

5.
1 1995年7~8月沈阳的降水概况及暴雨所造成的灾害 经统计,1995年7~8月沈阳降水量为460.2mm,比常年同期多117.1mm。而7月份降水特多,其降水量为332.6mm,比常年多149.4mm,是1951年以来第3个降水高峰月(1953年为365.2mm,1963年为336.9mm);7月出现两次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而且集中  相似文献   

6.
我省陕南汉江流域是一个多暴雨区,每年均有暴雨发生,其中造成较大范围灾害的也为数不少.例如1981年8月连续性暴雨使汉江流域的汉中段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1983年7月30日区域性大暴雨使安康地区产生特大洪水,对安康老城造成毁灭性灾害;1990年7月5—9日,汉中地区出现八  相似文献   

7.
陕西一次远距离台风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实况观测、卫星云图TBB、地面自动观测站资料,对2010年7月22~25日陕西一次远距离台风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贝加尔湖南部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及甘南低涡加深东移是这次暴雨主要环流特征,700 hPa从台风东侧至陕西建立了温湿能通量的能量输送通道,台风东侧的温湿能沿大陆副热带高压外围偏南风向陕西输送,暴雨位于700 hPa温湿能等值线密集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与对流不稳定是此次暴雨发展与维持的重要机制,高层湿位涡大值区向下伸展,对暴雨起到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灵艳 《气象》1982,8(4):10-11
每年6—7月,我国长江中下游至日本南部一带常常是阴雨连绵,暴雨较集中,是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1981年6月至7月上半月天气异常,长江中游没有出现过5天以上的降水过程,更谈不上阴雨连绵的天气,  相似文献   

9.
安阳市的暴雨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且年际变化大.造成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冷式切变、暖式切变与台风及西南涡.通过对1963~1987年25年历史天气图普查,找出了暴雨基本模式,确定了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0.
陆均天 《气象》1988,14(11):62-63
8月,我国局地暴雨较频繁,嫩江、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黑龙江、陕西、山西、广西、湖南等省(区)局地洪涝严重。北方大部光、温、水条件较适宜,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有利。8807号台风给浙江造成严重损失。 一、局地暴雨频繁,嫩江、西江发生特大洪水 月内,全国降水分布不均,局地暴雨较频繁。上、中旬维持两条主要多雨带。一条多雨带位于四川西部至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北部到东北地区。两旬总降水量一般有90—150mm,川西盆地及河北平原局部地区达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江淮切变线及暴雨的气候态特征,从而为未来的江淮切变线暴雨的业务预报和科研提供参考,利用欧洲中心风场再分析资料和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的降水资料,通过纬向风的经向切变、相对涡度和纬向0风速线3个客观判据,统计了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暴雨、切变线以及切变线暴雨。结果表明: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有30.2 d出现暴雨,有33.2 d出现切变线,22.0d出现切变线暴雨,切变线暴雨日数占切变线日数的近2/3,占暴雨日数的近3/4;6—7月江淮地区出现切变线和暴雨的日数有不显著的年际增长趋势,增长率比江淮切变线暴雨大一个量级,而后者的日数在近33年基本维持不变。江淮地区的切变线日数、暴雨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2000年前年际波动较大,2000年后年际波动较小。6—7月江淮地区的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均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三者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为一致,在1981—2007年,江淮地区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与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较为一致。1995年前,6—7月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3年的周期,1995年后没有显著的周期。在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4 d的周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不存在明显周期,切变线暴雨日数在梅雨期内稳定维持,且江淮切变线暴雨最集中发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期内,说明梅雨期降水以切变线引发的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江淮切变线及暴雨的气候态特征,从而为未来的江淮切变线暴雨的业务预报和科研提供参考,利用欧洲中心风场再分析资料和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的降水资料,通过纬向风的经向切变、相对涡度和纬向0风速线3个客观判据,统计了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暴雨、切变线以及切变线暴雨。结果表明: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有30.2 d出现暴雨,有33.2 d出现切变线,22.0 d出现切变线暴雨,切变线暴雨日数占切变线日数的近2/3,占暴雨日数的近3/4;6—7月江淮地区出现切变线和暴雨的日数有不显著的年际增长趋势,增长率比江淮切变线暴雨大一个量级,而后者的日数在近33年基本维持不变。江淮地区的切变线日数、暴雨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2000年前年际波动较大,2000年后年际波动较小。6—7月江淮地区的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均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三者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为一致,在1981—2007年,江淮地区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与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较为一致。1995年前,6—7月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3年的周期,1995年后没有显著的周期。在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4 d的周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不存在明显周期,切变线暴雨日数在梅雨期内稳定维持,且江淮切变线暴雨最集中发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期内,说明梅雨期降水以切变线引发的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13.
气旋暴雨是我区暴雨的一种主要天气系统。根据25年(1960—1984年)5—10月份的资料统计,≥50mm降水共58次,其中气旋暴雨次数占93.1%。平均每年出现2—3次气旋暴雨,最多年份(1957年7月)为5次,没有出现的只有两年(73、81年)。最早出现在5月7日(72年);最晚出现在10月28日(77年),主要集中在6~8月份,占5—10月出现次数的80.8%。 本文应用1960—1984年6—8月500mb、709mb、850mb及地面实况资料和我区各站25年降水资料。前20年(60—79年)作为历史资料,后5年作为独立样本进行试报。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江淮切变线及暴雨的气候态特征,从而为未来的江淮切变线暴雨的业务预报和科研提供参考,利用欧洲中心风场再分析资料和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的降水资料,通过纬向风的经向切变、相对涡度和纬向0风速线3个客观判据,统计了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暴雨、切变线以及切变线暴雨。结果表明: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有30.2 d出现暴雨,有33.2 d出现切变线,22.0d出现切变线暴雨,切变线暴雨日数占切变线日数的近2/3,占暴雨日数的近3/4;6—7月江淮地区出现切变线和暴雨的日数有不显著的年际增长趋势,增长率比江淮切变线暴雨大一个量级,而后者的日数在近33年基本维持不变。江淮地区的切变线日数、暴雨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2000年前年际波动较大,2000年后年际波动较小。6—7月江淮地区的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均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三者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为一致,在1981—2007年,江淮地区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与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较为一致。1995年前,6—7月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3年的周期,1995年后没有显著的周期。在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4 d的周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不存在明显周期,切变线暴雨日数在梅雨期内稳定维持,且江淮切变线暴雨最集中发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期内,说明梅雨期降水以切变线引发的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1—2010年30 a贵州省8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月降水量和月暴雨日数资料,采用合成、方差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着重讨论贵州省主汛期6-7月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演变特征,进而对6-7月暴雨日数EOF第一模态的时间序列作小波分析、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分析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时间序列的短期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30 a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一致,并对降水量有主要贡献。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存在3个暴雨多发区和2条暴雨少发带,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暴雨多发区位于省之西南部,大值中心在六枝、晴隆和镇宁附近。暴雨日数时间序列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是偏多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至今是偏少时期。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EOF第一模态时间序列在20世纪90年代存在显著的3~5 a年际震荡,在1981—2010年间总体变化趋势分为3个时段:1981—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呈"降—升—降"变化,没有明显的突变点。  相似文献   

16.
《贵州气象》2012,36(3)
利用1981—2010年30 a贵州省8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月降水量和月暴雨日数资料,采用合成、方差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着重讨论贵州省主汛期6-7月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演变特征,进而对6-7月暴雨日数EOF第一模态的时间序列作小波分析、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分析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时间序列的短期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30 a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一致,并对降水量有主要贡献。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存在3个暴雨多发区和2条暴雨少发带,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暴雨多发区位于省之西南部,大值中心在六枝、晴隆和镇宁附近。暴雨日数时间序列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是偏多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至今是偏少时期。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EOF第一模态时间序列在20世纪90年代存在显著的3~5 a年际震荡,在1981—2010年间总体变化趋势分为3个时段:1981—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呈"降—升—降"变化,没有明显的突变点。  相似文献   

17.
汛期(4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金华地区降水量最为集中时期,据1970年至1989年20年资料统计,其暴雨日占全年暴雨日65%以上,而梅雨期(5月下旬至7月上旬)暴雨日更为集中,约占汛期的83%,且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区域性暴雨常常导致洪涝成灾,影响甚为严重。本文时这20年间出现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产生本区梅雨暴雨的  相似文献   

18.
1973年7月2日北京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1973年7月1—2日,从西南经华中到华北出现了大范围暴雨,主要地区有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内蒙、东北三省以及湖北、四川等地。其中河北、河南、四川等地区出现了100mm以上的暴雨。北京出现了罕见特大暴雨,全过程降雨量超过200 mm,主要降水集中在7月2日的24小时以内。北京站24小时日降水量为169mm,主要集中于7月2日20时至7月3日02时的6小时以内,雨量达92.8mm。北京市区、郊区站点日降水量均在200  相似文献   

19.
对张家界市1957-2003年的强降水资料(日雨量50.0~99.9mm和日雨量≥100.0mm)从时空分布特点和强降水出现频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张家界历年共发生区域性暴雨102日次,区域性大暴雨及特大暴雨23日次;共出现暴雨485站次,桑植最多,慈利次之,永定最少,1980年出现暴雨次数最多(21站次);共出现大暴雨及特大暴雨104站次,慈利最多,永定次之,桑植最少,2003年出现大暴雨及特大暴雨次数最多(9站次);2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暴雨出现时段,暴雨峰值出现在6月下旬(61站次),旬际分布图近似成正态分布,以6月下旬为中心,两端逐渐下降;5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大暴雨及特大暴雨出现时间,峰值出现在6月下旬(20站次);6月中旬到7月是张家界强降水频发期,夜间(20~08时)出现暴雨概率明显大于白天.  相似文献   

20.
2011年陕西气候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陕西大部年平均气温略偏高,年降水量偏多,年日照时数略偏少。2010/2011冬季部分地方遭遇严重干旱。7月4—6日、7月28日—8月1日暴雨过程降水落区和时段集中、降水强度大、过程雨量大、灾情重。9月强秋淋天气历史罕见。2011年陕西先后遭受低温、干旱、冰雹、暴雨、高温、雷电、强秋淋、大雾等多种气象灾害,其中暴雨、连阴雨等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最为严重。气候条件总体对小麦、玉米、油菜等比较适宜,但强秋淋对棉花的品质与产量有较大的影响。据省民政厅灾情统计,2011年全省107个县(市、区)全部受灾,受灾人口1 273.56万人,死亡8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1.282万hm2,绝收面积14.269万hm2,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9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76.1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