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物来源与人口增长”问题,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它联系到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社会习惯、卫生条件、食物热量与营养……等许多方面。可是,我只是一个经济地理工作者,所以,只能从粮食增长数量与速度,以及人口数量与增殖速度的关系方  相似文献   

2.
人口和粮食已成为当前世界瞩目的问题之一。未来世界食物的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到二十一世纪初,世界人口将在现有基数上增长50%以上,即达到63.5亿人。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期望世界食物的生产,每年至少增长3—4%,这意味着每年要扩大耕地面积4—28%。过去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世界性的食物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同时,作为食物生产的重要农业资源耕地,由于水土流失、沙化、盐硷化和低洼易涝等  相似文献   

3.
世界对粮食的需求与人口成正比,并与收入变化密切相关。未来饥饿和未来对粮食需要的变化涉及到三个问题——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多快、增长地区在何处、主要食物产量获得的收入是多少。世界人口现已超过四十亿。从三十亿增加到四十亿仅用了十六年时间。地球上人口每增加十亿所需的时间从一百年降至三十年又降至十六年。人口迅速增长是近几年来的现象,贯穿人类大半个历史时期的人口平均增长率仅略高于正常的新陈代谢(图1),人口增长率的上升主要是由于近几个世纪死亡率下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趋势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食物生产是影响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重要方面,由于食物类型不同其碳排强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当前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快速演替必然会对生态碳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论文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研究1997—2016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主要驱动因子。主要结论如下:① 在数量上,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整体都呈现逐渐的增长刚性,但仍属于低碳消费模式;② 在结构上,各类型食物碳排放演变呈现显著的分异态势,整体上动物性食物碳排放增长速度快于植物性食物碳排放减少速度;③ 在城乡差异上,城镇和乡村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在数量、结构和趋势上表现出显著的城乡二元属性,但近年城乡差异表现出减缓趋势;④ 在空间上,各地食物消费碳排放呈现较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集聚性和中心“塌陷”的特征,碳排放密度高值主要分布在直辖市和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⑤ 在驱动力上,结构演替是全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总量整体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人口数量是各地地域空间差异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5.
土壤侵蚀对农业的持续性与生产力是一个严重的环境威胁。在过去的40年中,世界上因侵蚀而损失了近1/3的耕地,并且仍以每年1千多万公顷的速度损失。由于每天增加25万人口,世界人口的食物需求正在增加,同时,人均食物生产量却正在下降。  相似文献   

6.
经过十年改革,我国的食物生产有了明显增长,人民的营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是人均占有土地继续减少和人民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使我国的食物供应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确立适合国情的食物消费结构、扩大食物生产的途径以及合理组织食物贸易三个方面探讨了应该采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食物是人类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而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损害和威胁人体健康。安全的食物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与生命。同时,食物生产离不开其所处的地方,也就是地理环境,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部分的统一整体。我国幅员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区域的食物生产格局差异明显,加之各地社会经济文化条件迥异,都会对食物安全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我国食物生产的地理区域为基础,结合工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揭示食物安全与健康的相关风险,进而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纳入的主要食品安全有关的环境问题包括: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主要种植区重金属高环境背景值、废水和重金属的大量排放、在畜禽养殖和水产品中过量使用添加剂和抗生素。这些环境问题均可对食品安全带来风险,进而对健康带来损害。由于环境-食品安全-健康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它既是科学问题,又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还是法律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并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需要从总体上重视,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揭示不同类型区的环境-食物安全-健康危害度与风险性;需要对生态系统变化、环境污染和膳食营养及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健康问题,进行系统和综合的风险评价,特别是区域环境变化与健康安全的综合风险评估,并提出因地制宜的保障食品安全与健康的措施,加强多部门的管理,改善环境和保障食物安全与健康。  相似文献   

8.
陕西河谷盆地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与权衡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陕西河谷盆地是区域主要粮食基地和社会经济中心,人口增长、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快发展,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冲击,生态环境面临着潜在的巨大危机,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西北地区经济中心—关中盆地和陕西省生态保护指定区—汉中盆地进行对比研究,以1990-201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数据(NPP、保水服务、食物供给)分析生态服务时空差异,通过相关分析、线性和幂函数回归等方法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与权衡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NPP与保水是协同关系,NPP与食物供给、保水与食物供给是权衡关系;21年中,两大盆地的协同关系均呈减弱趋势,权衡关系为加强趋势,且关中盆地的变化速度要高于汉中盆地;NPP与保水的协同程度,在关中盆地东部的耕地区域以及汉中盆地的宁强县与略阳县西部最强,以关中的铜川市和汉中的西乡县最弱;NPP与食物供给的权衡程度,在关中盆地的铜川市和西安市境内的秦岭区域以及汉中盆地的西乡县南部制约关系更为突出,以关中的宝鸡市及汉中的略阳县最弱。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21世纪食物保障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粮油等主要食物的供需平衡比较困难,其它食物生产存在一些问题,保障食物供给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分析了长江三角洲食物保障的现状、问题,并重新构建了长江三角洲的食物保障体系,对确保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食物供给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食物供给时空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是我国的粮食大省,对未来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江西省1980-2005年的各类食物产量变化趋势,并结合食物营养转化式和不同生活水平的食物营养需求标准,对江西省食物营养供给总量和供需平衡进行时空格局分析,得出:①稻谷产量约占江西粮食总产量的95%,并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而油料、大豆、薯类和甘蔗产量199...  相似文献   

11.
陕北能源开发区农村转型发展轨迹及效应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琦  刘彦随 《地理科学》2014,34(9):1077-1084
运用产业结构转换系数、农业多样化指数、多部门经济分析模型、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等方法,对1978~2011年榆林市农村转型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① 1978~1991 年,榆林市三次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为 0.123,产业结构缓慢转换;1992~1997年,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产业结构逐步优化;1998~2003年榆林市产业转换速度达最大值0.276;2004年后,以能源经济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换速度有所回落。1991~2011年,榆林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平均为3.94%,GDP增长的29%是由产业结构变动造成;② 1991~2011年榆林市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维持在1.8左右,能源资源开发44.44%的价值外溢。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均说明了榆林市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以能源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③ 1990~2011年,榆林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63.07%下降到36.70%,传统食物消费模式逐渐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加快能源资源区农村转型发展,促进能源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互促发展成为榆林市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省际差异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左冰  保继刚 《地理学报》2008,63(4):417-427
全要素生产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技术进步的基本指标。本文采用生产函数法对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TTFP)以及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研究,分析TTFP变化与旅游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各省旅游增长方式的演化过程与变化趋势,得出了以下结论:①中国旅游业属于典型的(劳动)要素驱动型增长方式,劳动力要素投入对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3.69%;②旅游业年均技术进步速度(TTFP)为2.91%,技术进步速度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投资效率低下和基础设施投资不足;③旅游业技术进步是旅游业增长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的"不可移动性"和不发达地区的"飞地旅游"性质决定了旅游业的技术扩散方式从根本上有别于传统产业,它既不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地理位置也不具有对应性;④中国各省旅游业增长方式与发展水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并且差异正在逐年扩大,技术进步速度(TTFP)差异是导致各省旅游发展水平分化的原因,如果各省TTFP差异继续扩大,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各省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强旅游业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对于推动中国旅游业技术进步和增长质量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约束下的北京食物供给潜力与优化(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水资源短缺情况下的农业用水的不断减少和伴随着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耕地面积下降,正在严重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食物安全。近年来由于食品价格的迅猛增长而导致的食品危机正在引起人们对增加地方食物供应的普遍关注。城市作为对食品安全更为敏感的地区,更是首当其冲受到食品危机的影响,城市一方面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城市人口膨胀和消费多样性要求,从而形成需求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有由于城市周边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农业生产空间受到压缩,农业生产能力减弱,降低了城市的自我食品供给,引起自给率明显下降。如何保持供需之间的平衡,保障城市食品安全,成为亟需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以食物足迹的概念,来衡量城市所间接消耗的土地资源,并以此为工具,以自给率为条件,来求得满足一定自给率条件下食物供给的空间对应格局。通过分析30年来北京食物足迹以及食物自给率的年际变化,得出结论:北京食物足迹从1981年的1.18万km2增加到2010年的2.94万km2,而自给率整体下降较多,蔬菜、水果、谷物及油脂类的自给率从1981年的59.3%、35.8%、37.3% 和 13.1% 下降到2010年的39.0%、27.0%、6.7% 和2.2%,可以看出蔬菜仍能保持相当的自给率,因此提高蔬菜自给率是增强城市自给能力的最佳选择。最后,以60%的蔬菜自给率为目标,提出了两种情景,包括完全以耕地为来源的空间应对格局,以及屋顶农业参与下的空间应对格局。  相似文献   

14.
消费需求膨胀是这次通货膨胀和社会供求失衡的一个重要特征,乡办工业的消费需求状况如何呢? 一、乡办工业的消费需求并未膨胀 1.乡办工业工资增长的速度是很低的。1985~1988年,河南省乡办工业平均工资增长44%(现价,下同)低于全员劳动生产率102%的增长率,工资总额53%的增长率不仅低于总产值和净产值104%、81%的增长率,也低于产品销售利税101%、79%的增长率,这与全民所有制工业的工资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从调查情况看,乡办工业工资外收入的增长是十分微弱的,与全民所有制工业工资外  相似文献   

15.
马恩朴  蔡建明  郭华  林静  廖柳文  韩燕 《地理学报》2021,76(10):2343-2359
受城市化、地域功能分化、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交通网络快速扩展等因素影响,区域之间资源要素的流动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人类与地理环境互动模式的网络化就要求地理学研究采取全程耦合范式,即将区域内部、区域与周边区域、以及非邻接区域之间的人地互动同时纳入考虑。食物系统作为衔接乡村与城市、以及产地与全球消费市场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是开展人地系统近远程耦合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论证理论研究内在依据及外在条件的基础上,将食物系统的构成要素与远程耦合框架相结合,建立“城市化驱动下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的理论框架”并论述该理论框架的具体内涵。以拓展理论框架中的前沿领域为基本导向并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本文进一步明确了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基本问题和4个亟待突破的优先研究方向。其中,基本问题是食物域的格局特征、时空演化及其动力机制。4个优先方向则包括:耦合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供应链网络人地互动研究;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效应及其调控策略研究;基于食物系统的城乡融合与长效脱贫机制研究;以及面向公共卫生安全的食物系统跨区域、多层次治理研究。本文最后设计了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一般技术路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的案例实证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6.
集约化是一个涵盖面广、内容丰富的概念。它可以涉及到经济、技术、生态等多领域的问题。集约化用于经济增长方面,主要侧重于如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化用于生态方面,主要侧重于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和可持续发展;集约化用于城镇化发展,侧重于如何通过城镇化相关资源要素的合理整合,实现城镇化质和量的协调发展。区域集约化城镇化发展,是一种站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层面,通过城镇体系在区域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区域资源优化组合与有效利用,即保持较快的城镇化速度,又实现较高质量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食物供给能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情  岳天祥  卢毅敏  杜正平  辛晓平 《地理学报》2010,65(10):1229-1240
从中国各类型生态系统(农田、草地、水域) 的实际的食物生产能力出发,结合进出口产品中的食物部分,得出全国实际的食物供给能力,根据食物营养成分表中的转化率,将各类食物折算成人类生存所需的3 大营养成分(热量、蛋白质、脂肪) 的产量来表示,并利用ArcGIS 进行草地和农田食物供给的空间分析。以2004 年为例,中国实际食物供给能力为:热量1.601×1015 kcal,蛋白质6.163×107 t,脂肪2.717×107 t。其中,中国内陆生态系统实际可供给热量1.454×1015 kcal,蛋白质4.996×107 t,脂肪2.074×107 t,分别达到了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潜力的32.46%、38.33 %和41.12%,内陆生态系统食物供给还有较大的增长余地。在小康水平下,中国的食物热量、蛋白质、脂肪分别可以供养人口19.12 亿,20.84 亿和11.03 亿人,按照2010 年营养目标和2020 年全面小康目标,热量和蛋白质的供给已经较为充足,而脂肪的供给有所不足,今后需要注重油脂作物的种植和生产。结果还表明:中国的食物供给能力中,农田占据了绝大部分,不过比例有下降的趋势,从1998 年的84.66%,下降到2004 年的74.72%;草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所提供的食物所占比例分别为4.83%~5.80%、6.02%~7.51%,波动较小;净进口食物所占比例逐年增长,1998 年仅为4.04%,2004 年增加到13.82%。通过平衡模型计算,在温饱、小康、富裕水平下,2004 年中国可以供养的人口分别为:15.34 亿,15.00 亿和14.11 亿,这表明,如果能够优化种植结构,合理配置植物性食物向动物性食物转化比例,均衡营养消费结构,中国实际食物供给较为充足。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耕地与未来30年食物需求、保障及对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未来的 30年中 ,中国的人口将继续增长 ,至 2 0 30年达到峰值 1 6亿 ,净增 3亿左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食物需求的量与质越来越高。届时中国食物的保障能力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到 2 0 30年 ,满足上述食物需求量 ,食物主要来自耕地的生产潜力和非耕地的食物替代生产两方面。在政策非常强有力、一切从保护耕地出发、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维持动态平衡的条件下 ,到 2 0 30年 ,中国耕地面积可保持 1 31× 1 0 6 hm2。而中国到 2 0 1 0年、 2 0 30年年人均需求粮食分别为 42 0 kg和460 kg,这两个基期年分别需求粮食总量为 5 796× 1 0 8kg和 7360× 1 0 8kg。研究认为 2 0 1 0年、 2 0 30年中国耕地动态变化后食物保障能力分别在 93%和 87%。非耕地资源食物替代是补充食物生产和缓解耕地压力的重要途径。 2 0 30年其食物替代能力可达到 90 0 0 0×1 0 3t,其中草业 3380 0× 1 0 3t,木本粮油 1 70 0 0× 1 0 3t,水域 2 5 82 0× 1 0 3t,野生生物 1 340 0× 1 0 3t,非耕地的事物替代能力达到约 1 0 %。中国食物生产与发展的四个保证 ,一是有效的保护耕地政策 ,二是科学技术进步与科技投入 ,三是构建食物生产体系与保障体系 ,四是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技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旅游食物消费是旅游消费的首要内容。随着旅游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旅游食物消费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对旅游食物消费的研究仅限于对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旅游食物卫生等方面,处于描述性研究的初级阶段。国际上旅游食物消费研究起步较早,内容也较为全面,除对旅游食物安全风险、食物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进行广泛探讨外,更在游客食物消费行为、旅游食物消费综合效应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成果。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方法,在综合分析和梳理国内外食物消费研究文献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旅游食物消费发展阶段和特征,并重点从游客食物消费行为模式、旅游食物资源开发、旅游地美食节庆与营销、旅游食物安全与风险、旅游食物消费与旅游地发展、旅游食物消费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等6个方面对旅游食物消费的研究内容和进展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中国现阶段旅游食物消费研究应关注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食物系统认知进展及其地理学研究范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关系国计民生,中国食物系统面临诸多挑战,耕地资源趋减、环境压力临界、农业劳动力流失、消费需求快速转型等对食物系统功能提出更高要求,地理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思维为应对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视角。尽管食物系统得到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其他国际各方的高度关注,但目前国内对食物系统的研究却严重不足。论文对食物系统的认知进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了食物系统的概念认知历程、类型、特征,梳理出食物系统的研究脉络,包括从“概念”存在到“方法”存在、从线性认知到系统认知、从经济活动到食物景观、从现象描述到时空嵌入等,以此凝练出食物系统的核心内涵与认知进展;在科学哲学范式、人地关系范式、空间范式和系统科学范式指导下,论文遵从“格局—结构—过程—机理”由表及里的研究脉络,进一步探讨了食物系统的时空格局、要素结构、演化过程和发展机理,尝试构建了食物系统的地理学研究范式,研究结论旨在为推动食物系统视角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