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据统计:地震大多好发生在19时日落以后到次日早晨6时之间,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月球吸引力可引发海洋潮汐现象。其实这种潮汐现象并不局限于海水,固体地壳也同样可以发生潮汐,只是我们的肉眼一般很难发现而已。但用精密仪器测量则可发现,在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固体地壳也可以有O.5米左右的潮汐振幅。地震乃是地球内部运动的反映,但有时当它蓄积能量待势而发时,月球的引力所产生的固体潮便起了一触即发的作用,致使蓄积已久的地震能量一下子就进发了出来。地震不仅大多发生在夜间,而且还常常发生在农历初一、十五的月相为朔望月…  相似文献   

2.
中署多发生在闷热的夏季,当气温超过34℃时,即有发生中暑的可能。此时身体只能靠出汗来散热,如果外界湿度过大或湿热高温,汗液的蒸发就会受到影响,人的体温调节装置就不能完成调节功能(一般在气温40℃、相对湿度30%;气温在38℃、相对湿度50%;气温在30~31℃、  相似文献   

3.
海水的潮汐现象,主要是受到月球引潮力的作用和影响。那么,大气是否也存在娄似的潮汐现象呢?基于上述想法,我们分别统计了本站暴雨、大暴雨,本省特大暴雨与月相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一些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4.
将8个主要平衡分潮加入到耦合模式中,对比研究潮汐对北大西洋模拟影响。由于潮汐的引入,模式模拟SST在北大西洋中纬度区域偏差显著减小,高纬度区域SST降温明显。SST模拟的改变使潮汐试验的海表净热通量模拟误差下降了约30%,但高纬度海冰显著增加。模式中引入潮汐对北大西洋上层环流,尤其是西边界流的路径模拟改进显著,这是SST及海表净热通量模拟改变的主要原因。同时,北大西洋上层和深层西边界流在潮汐的作用下,都表现出环流减弱的特点,这也使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在26.5°N处上层2 km的输送减弱,与观测数据更为接近。较弱的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导致海洋热量在中低纬度聚集而无法输送到高纬度区域,这是造成潮汐试验模拟的海温在中低纬度偏高、高纬度偏低的原因,较弱的热输送也同时导致了潮汐试验中北半球海冰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5.
长江下游东段高水位是该区域汛期常见的水害之一。针对长江游东段近13年高水位日,利用同期常规的水文资料和天气图等资料,以天气学原理为基础,运用风暴潮原理和农历潮汐等相关理论,分析高水位成因,探寻引发高水位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东段高水位发生在农历潮汐高潮期,直接受其高潮位影响;(2)引发高水位的天气系统是台风和西风槽;(3)西风槽引发长江上中游洪水东泄通过东段;台风行近大陆架其强制孤立波使海面急剧上升,台风暴潮倒灌入侵东段;(4)高水位与本地降水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6.
黄海夏季潮汐锋区环流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Blumberg&Mellor三维非线性环流模型(ECOM)并结合Mellor&Yamada的湍封闭模型,对黄海M2分潮、密度环流、锋区环流等进行了的数值模拟:潮汐模拟结果较好的体现了黄、渤海M2潮波传播系统,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模拟密度环流的量阶和方向均与夏季实测环流保持一致,体现了密度环流是夏季总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断面锋区环流的模拟结果显示锋区位置不同环流特征也不相同,锋区对应的上升流特征与锋区表面通常观测到冷水现象吻合,锋区上层水体沿潮汐锋方向流速较强。另外,数值试验结果显示了地形和潮混合对潮汐锋的形成及锋区环流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周莉 《气象》2004,30(8):57-57
云的形态是一刻也不停地在变动。标准云图上的图片和说明只提供了某一时刻的一些形态,因为它所搜集的各类云状多为特征显著且易辨认的,由于受摄影条件、时间限制,不能表示出各种云在天空分布及增减情况,也不能把全部天空摄出。初参加观测工作者,多以云图为蓝本,对照识别常觉得又像又不像,难以确定。在十几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把云图和实测的现象反复印证,逐渐掌握了广东本地一些云及其变化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8.
1.引言某一给定地区内任一时刻的天气,如反映在雷达荧光屏上的降雨、卫星云图上的云等,都造成那个时刻特有的图形,这图形与其它任何时刻的图形都不大可能相同。同样,从一时刻至另一时刻的变化也是独一无二的。图形及其变化都是受该地区的基本气候特点所制约的。某一地区的这种基本气候特点必然包括该地区这类事件的概率或统计特性。如果已知事件的概率,比如某一测点24小时降水超过10毫米的概率,则我们必定会问:在周围地区或周围某一部分地区每一点均出现同样情况的概率是多少?这种类型的气候学问题就是本文的主题。卫星云图记录了云量的区域覆盖,最终将有助于提供我们要探索的云的气候学特征。雷达提供了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我们在短期预报中,运用多因子点聚图和多因子时间剖面图等工具,在预报中收到一些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因子选择不够理想,分析方法不够客观,点聚图上点子混杂不易区分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和学习外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多要素编码方法,经1974年4—6月的使用,效果尚好。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月相与暴雨     
邵春森 《气象》1981,7(9):20-20
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与月相有关的天气谚语。如“上看初二、三,下看十五、六”、“七阴八不晴,逢九放光明”等等。许多事实表明,不少异常气象情况的出现往往都与天文潮汐现象有关,因而近年来潮汐与天气之间的关系,引起了气象工作者的注意和研究。本文统计了暴雨随“月之盛衰”的关系,得到了一些初步结果。 一、月相与东台暴雨 我们将东台1953—1979年的暴雨(指20时—20时≥50毫米,如无,08时—08时达到50毫米也统计为一次),按阴历日期出现的次数点成时间曲线(图1)。该曲线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西太平洋暖池在不同天气系统下的海气交换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登义  周立波 《大气科学》1997,21(3):257-265
为了进一步了解海气交换在不同天气系统下的差异,本文利用TOGA-COARE IOP考察期间实测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逐日的网格点资料,对西太平洋赤道海域的大尺度热量和水汽收支及其他物理量的特征进行分析后指出:(1)在强对流天气系统下加热率、干燥率、垂直速度、散度等物理量强度达到最大,平稳天气系统下次之;此时大气加热主要是由于凝结降水释放的潜热引起的。(2)在西风爆发过程中加热率和平稳天气过程中的量级相同,但干燥率远小于加热率,且为负值;此时表面感热通量和表面蒸发达到最强(大于凝结降水的加热作用),从而造成了在大气低层出现水汽源。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近几年来,甘肃广大台站已普遍使用MOS 方法制作短期要素预报,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遇到一定的困难,主要是数值产品的资料时间短,历史样本少,高原地区效果差,缺少地面形势预报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作了一些探索。采用多模式,多时刻,多层次,多要素的因子,充分重视气候特点,适当选择数学工具,就能提高MOS 方法的预报效果。下面以一个具体预报方案来说明。  相似文献   

13.
谢丽珍 《广东气象》1997,(3):40-40,39
积雨云在我市一年四季均会出现,但汛期内(3一9月)出现的机会更多。伴随积雨云发生的天气现象具有如下特征:气象要素突变、激烈、阵发性明显;并可伴随雷电、暴雨、大风、龙卷、冰雹等天气现象。如何准确地观测、判断积雨云,显得很重要。下面谈谈几点体会。1单块积雨云单块积雨云一般容易识别。这种云多发生在晴空的下午到傍晚,出现在视野内沿山丘的边界地段。从外型上看,其形如塔,顶部为砧状;底部较平,有时与地平线没有明显的界线;光亮度为上白、中发、下暗。此种云出现时间较短促,本站常在夏半年至秋季观测到这种情况。2多块积…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1991年设计了“单站全年各月逐日“多要素天气图”和“天文周期计算全年各月逐日多要素预报图”作中长期预报,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到一些经验、取得一些效果,认为这两种天气图有实用意义,值得继续探讨和完善。It法与分析我们采用25X35cm的计算纸,在其25cm的边上作某年l~12月的横向排序,35cm的边上作l~31天的纵向排序,纵横相交的每个格点表示1天。把某日的平均气压(P)、日平均气温(T)、日平均对湿度(Z)、日平均低云量(NL)、日最大风的风向风速(XXX、ddd)和田雨量(R)等多个要素值按有关填图规则境手相应的格…  相似文献   

15.
10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多,海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气温接近常年,月内气温起伏较大;南方连阴雨日数多,日照时数偏少。长时间的阴雨寡照给我国秋收、秋种带来不利影响。气温变幅较大华南出现寒露风连阴雨时间长秋收秋播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夜间近地面稳定边界层湍流间歇与增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钱敏伟  李军 《大气科学》1996,20(2):250-254
在夜间晴空条件下,近地面大气湍流表现出很强的间歇性,这种间歇现象导致夜间气温短时的急剧下降,随后大幅度增温。近地面大幅度增温表明此时存在着很大的湍流热通量散度,常通量层的概念这时不存在。从各高度层温度和风速变化的曲线上分析,我们发现湍流大多在距离地面较高一点的高度上发生发展,然后向下层传递,尽管上层的湍流可能是由于下层的某一触发机制向上传递而引起的。湍流偶尔也出现自下向上传递的过程,但这一过程较少发生。湍流的这种上下传递说明稳定边界层大气经常处于非平衡状态,在运用相似理论研究稳定边界层大气结构时要特别注意这一情形。  相似文献   

17.
梅雨期长江流域两类气旋性扰动和暴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通过分析长江中游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个例,研究了两类梅雨涡的产生、演变及与之联系的暴雨发展过程。一类是移到长江中游的典型西南涡,其斜压结构出现在副热带暖环境中,是在这个系统本身发生、发展的动力-热力过程中产生的;另一类是串行于梅雨切变线上的小型正涡度扰动,其演变过程更复杂一些。文章结合这两次个例对作者过去的一些结果作了验证、充实和归纳。并论及复杂暴雨发展过程的一些预报难点。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泥石流、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淑华 《高原气象》2003,22(10):83-89
通过对1991—2001年四川盆地泥石流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条件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认识,为泥石流滑坡预警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1)四川盆地泥石流滑坡主要发生在6~8月,以7月份为最多,多发区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其次是四川盆地中、东部;岷江下游、沱江上中游是无泥石流滑坡区;在5~8月,有逐月从四川盆地东南部向西北推进到盆地西北部的趋势。(2)四川盆地泥石流、滑坡的气象成因是四川盆地多暴雨,为多发泥石流滑坡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条件;四川盆地西北、西南部在大暴雨情况下,盆地西南、中东部在大雨、暴雨情况下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可能性大;在不同地质、地貌条件下,不同等级降水诱发泥石流滑坡的可能性还与前期的降水情况有关。反映了强降水对诱发泥石流滑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小波随笔     
“有人成功地发现了他人一直未能发现的事物;在上一世纪尚混沌一片的东西,在这一世纪却豁然开朗了;科学和艺术是在反反复复的加工提炼中逐渐成型的,我没有放弃用各种方法去探索、去尝试我的力量还不足以发现的东西,我为后人创造方便,提供更灵活便利的方法。我的后继者也会作出同样的努力。这就是困难不能使我们失望,也不能让我们无所作为的原因。”Montaigne80年代以来有个叫小波的东西在科学、技术等众多的领域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小波这个词在法文里为。ndelette,在英文中写作wavelet。英又词汇中本无小波这个词,因为有个后缀…  相似文献   

20.
李云川  王福侠  戴念军  陈卫丽 《气象》2003,29(11):33-35
利用卫星云图、水汽图、常规天气图、物理量资料对2002年7月17日在华北地区上空出现的中尺度涡旋成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涡旋产生于斜压弱锋区中;涡旋的生成,是由多个对流单体组织起来的多尺度扰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该涡旋是一个浅薄的系统,仅在850hPa流场上有一个辐合点;涡旋的形成没有外来的水汽供应,因而强对流天气主要以大风、冰雹天气为主,在涡旋建立过程中,能量边形成边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