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历史资料中抽样,根据天气动力学原理从直接能造成降水的环流系统中,找出致广西大范围暴雨、洪涝的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2.
盆地环流型及冷湖的形成和消散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明  傅抱璞 《气象科学》1995,15(2):28-37
本文建立了一个三维原始方程数值模式,模拟三维盆地中的环流,重点讨论在热力强迫环流型的转变过程中能量场的动量场的配置情况及环流演变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夜间地面强烈的辐射冷却过程引起盆地各坡面冷迳流的发展,盆地中成为冷空气湖,逆温层结建立。日出后对流边界层从大气低层向上发展,逆温从底部随之消蚀,仅在上层存在了夜间逆温残余,即所谓稳定核,上坡风在对流边界层发展,而稳定核内仍维持夜间下坡风环流。  相似文献   

3.
准定常行星波对大气中臭氧输运的动力作用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文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5,19(5):513-524
本文从拉格朗日平均环流观点讨论了行星波对大气中O3的输运作用。理论分析表明,当行星波是定常保守时,行星波对大气中O3没有输运作用;而非定常的行星波对大气中O3有明显的输运作用,它可以强迫出一个正的输运环流,即从热带上升,而从高纬下沉的环流;此外,只有当耗散的行星波传播到平流层才会在平流层强迫出输运环流。为了说明行星波对大气中O3输运的动力作用,本文还利用一组34层波—流相互耦合球坐标原始方程谱模式计算了地球大气中行星波对O3变化的作用,其计算的O3变化与实际观测到的O3分布变化很相似。  相似文献   

4.
准定常行星被对大气中臭氧输运的动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拉格朗日平均环流观点讨论了行星波对大气中O3。的输运作用。理论分析表明,当行星波是定常保守时,行星波对大气中O3没有输运作用;而非定常的行星被对大气中o。有明显的输运作用,它可以强迫出一个正的输运环流、即从热带上升,而从高纬下沉的环流;此外,只有当耗散的行星波传播到平流层才会在平流层强迫出输运环流。为了说明行星波对大气中O3输运的动力作用,本文还利用一组34层波-流相互耦合球坐标原始方程谱模式计算了地球大气中行星波对O3变化的作用,其计算的O3变化与实际观测到的O3分布变化很相似。  相似文献   

5.
应用三维数据的纬向空间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北半球冬季环流的特征纬向波数及其与特征纬向波数相对应的北半球冬季环流的时空演变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环流的特征纬向波数分别是3,2和1。北半球冬季环流的3波活动主要在中纬度,2波活动主要在高纬度,1波活动则主要在低纬度。中纬度3波环流的槽脊线走向是东北-西南向,高纬度2波环流的槽脊线走向是西北-东南向,低纬度1波环流的槽脊线走向则又是东北-西南向。对应于各特征纬向波数,北半球的冬季环流从1949—1999年均表现出一种显著的系统东移特征,初步估计,北半球的冬季环流在过去50年中已大约向东移动了近5个经距。  相似文献   

6.
东亚冬季风异常与江淮流域夏季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探讨我国江淮流域夏季旱涝成固和预报方法出发,研究它们前期大尺度环流特别是冬季风特征的差异。在1951~1991年中选取江淮流域旱、涝各10个个例,对它们前冬的西风带环流,低纬大尺度风场,垂直环流特征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给出了冬、夏环流和天气之间相互联系的有力的证据,同样也为夏季旱涝的长期预报提供有意义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德阳春季(3~4月)发生寒潮的环流形势特点入手,应用ECMWF、T106数值预报产品,分析环流形势及冷空气的变化和建立气温预报回归方程,从而作出德阳春季寒潮的中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8.
用FSU区域模式讨论台风涡旋结构及其与运动的关系,台风涡旋的运动在无基本环流和β平面条件下取决于轴不对称环流。而不对称环流的发展源自于从对称环流动能的转换。其率取决对称环流,不对称环流和地球涡度经向梯度三者的相互作用。由于不对称环流动能产生率随高度不变,故台风作为一个统一体以相同的移速移动。不对称环流的径向结构取决于对称环流的径向结构。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讨大尺度大气环流表示方法的数学变换,提出了三维分解方案,在全球范围内统一处理热带和中高纬度的环流,并依此对垂直环流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垂直环流以季节变化为主,亚洲季风区是全球垂直环流季节变化的强信号区,年际变化的强信号区位于热带中太平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德阳春季(3-4月)发生寒潮的环流形势特点入手,应用ECMWF、T106数值预报产品,分析环流形势及冷空气的变化和建立气温预报回归方法,从而作出德阳春季寒潮的中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1.
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气象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对东亚大气环流季节性转换、东亚大气环流的主要活动中心和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的作用等的研究进展,从观测事实、理论与模拟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评述。最后对今后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研究的发展,提出了某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设计了一个两层非线性原始方程模式,做低谱展开,求出非线性方程组的解;讨论了在外参数变化情况下及其相应环流的演变;并与线性响应作了对比。此外,还讨论了定常解的稳定性。主要结论是:(1)非绝热加热各分量在非线性响应中能强迫出更为接近实际的赤道地区平均纬圈环流圈。(2)在非线性响应中,潜热加热对纬圈环流的作用是最主要的。随着外参数-湿度的变化,解出现突变现象,其对应的赤道地区平均纬圈环流从一个定常态变到另一个定常态;其中对流潜热的作用最为明显,感热加热的作用是次要的。(3)在非线性响应和线性响应中,辐射加热对环流的作用不同;潜热加热对环流的作用相似,但在前者中它要强得多。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虑非绝热加热项和摩擦项的原始方程组,取沿锋面方向地转近似,导出一个描写定常锋面次级环流的方程,研究对流加热(CISK)对锋面次级环流的作用。结果表明;非绝热加热能加强锋生过程,加强锋面环流,使环流宽度变窄,陡度加大。从而从理论上对锋面过程的降水不均匀性给出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东亚寒潮冷空气的传播和行星尺度作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1980—1984年冬季19次东亚寒潮爆发过程中低频扰动的传播特征和行星尺度作用。揭示出冷空气的向南传播主要是一种低频模态的10—20天周期的振荡。另一方面,与寒潮爆发有关的西伯利亚冷高压作为北半球冬季对流层的主要冷源会导致一系列行星尺度过程的响应。这主要表现为辐散环流的上升支迅速地从印尼—马来西亚地区东移到东太平洋,使正常的沃克环流反向。这种情况十分相似于由非厄尔尼诺年到厄尔尼诺年辐散环流的运动。从动力学上,这种辐散环流有利于东太平洋以及北美西岸的天气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圈环流对定常波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燕  缪锦海 《气象学报》1994,52(4):424-432
在一般斜压大气中,基本气流中包含经圈环流时,定常波传播不仅能穿过东风带,而且明显增强。在基流含有经圈环流的情况下,北半球中纬度地形强迫可引起低纬大气的显著响应,这表明经圈环流在中低纬定常响应的相互联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北半球中纬度热力强迫可产生类似北半球夏季季风环流的波列分布,这说明经圈环流在夏季季风环流的形成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在赤道东太平洋加热强迫情况下,在冬半球可引起PNA型的定常波传播波列,而在夏半球却没有明显的PNA特征。这表明经圈环流对冬、夏半球的定常波传播路径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山地中尺度环流中的大气边界层湍流摩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  傅抱璞  郑维忠 《气象学报》1996,54(2):216-224
建立了一个三维原始方程数值模式,模拟在光滑下边界和无滑脱下边界两种情况下,山区中尺度环流的演变过程,指出在弱层结条件下,边界层湍流摩擦效应有利于流场的分离和涡旋偶极子环流的发展;在强层结条件下,表面摩擦效应削弱了分离气流和涡旋性环流的强度,但使其范围扩大。边界层湍流摩擦效应引起的分离流场和尾流区环流与非粘性动力过程引起的流场分离现象,虽然从其表现形式上看完全相同,但是其形成则是由完全不同的物理机制所控制。边界层湍流摩擦效应在上述两种分离流场的演变过程中表现出完全相反的作用。地转科氏力的调整作用在山地背风坡上促进了气旋性辐合环流的发展,而抑制了反气旋性环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展望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依据1983~1992年6~8月间276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研究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条件及其展望预报方法。通过500 hPa逐日分型,将影响北京地区的大尺度环流型划分为5种类型。在各型中随机抽取出现和不出现强对流天气样本共298个,分别作合成分析,研究各环流型出现和不出现强对流天气的合成形势及差异。结果表明,出现和不出现强天气的环流系统特征、结构及物理量分布都有明显不同,从而概括出概念模式,导出各环流型预报着眼点。在此基础上,从各型计算的数十个物理量参数中,筛选出最佳预报因子,采用判断树预报流程,逐  相似文献   

18.
金向泽  张学洪 《大气科学》1994,18(Z1):769-779
本文是用简单海一气耦合模型模拟温盐环流在全球增暖事件中作用的研究工作的第一部分。为了建立一个简单海一气耦合模型,我们首先根据Wright和Stoker等人的设计复制出一个包括大西洋、太平洋和南大洋在内的二维温盐环流模式,从等温、等盐和无运动的初始状态出发,在给定的年平均海表强迫下将模式积分了4000年,模拟出了和原作相似的温盐环流。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相对于北太平洋而言,北大西洋北部的高盐、低温特点(后者是由两大洋在地理上的差别决定的)是形成当代温盐环流的主要原因;从与温盐环流相联系的海表热通量来看,北大西洋北部是向大气提供热量的主要源地;模式温盐环流对于海表盐度通量的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表明,对于纬圈平均的二维模式而言,要想模拟出合理的温盐环流就必须人为地提高北大西洋北部的海表盐度,文章分析了这种作法的物理根据;模式中的对流过程对于温盐环流的维持是至关重要的,对比有无季节循环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温度场的明显的季节变化只出现在模式的最上面两层,但由于引进季节循环后冬季高纬海洋的对流活动加强,后者直接影响到温盐环流,使更多的深海热量上传并向大气释放。这是使海洋温跃层得以保持合理.厚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月份呼市地区地方环流的若干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月份呼市地区地方环流的若干统计特征宫德吉,郝慕玲(内蒙古气象台)1前言地方性环流对当地大气污染有重要影响,规划城市的工业布局必须考虑当地的地方性环流情况。从保护人民健康考虑,城市布局应将容易造成大气污染的工矿企业安排在城市的下风方,居民区应建在工矿...  相似文献   

20.
中纬度北太平洋SST异常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分析北太平洋(60°N~20°S)SST距平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出北太平洋海流区为中纬度北太平洋SST变化最活跃的海区。讨论了该海区SST异常与大气环流的相互关系,并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异常和大气环流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北太平洋海流区SST异常时,大气环流存在显著的PNA型环流。本文还指出在中纬度北太平洋SST异常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中,大气环流是首先启动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