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6月28日加州兰德期地震震前有一个7小时的前震序列,它至少由28个地震组成,在这次研究中,我们根据附近台站记录的地震波形互相关的高精度定位,对几何条件和时间进程进行了仔细胞调查。在兰德斯地震中,确定出现了这情况,虽然不均匀的尺度很少,以用常规定位技术都无法确定。  相似文献   

2.
1992年6月28日的加利福尼亚兰德斯地震(MW=7.3)是在至少28个地震组成的前震序列之后7小时发生的。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附近台站记录的波形互相关所得到的高精度定位检验了前震的时空发展过程。利用阵列波形而不是单独波形来得到每个地震的走时记录,我们能很大地改进计时精度和甚至对突然出现的地震也能出走时记录,我们利用改善了走时完成了联合重新定位并降低了相对定位误差,水平方向的误差小于100m,垂直方  相似文献   

3.
我们试图解释兰德斯和约书亚特里地震序列震前、震时和震后在Pinon Flat观测站(PFO)得到的应变和倾斜的连续测量结果。这些数据显示了兰德斯主震后伴随着重大瞬态形变,其总幅值是震时形变的百分之几和至少几天的衰减时间。与PFO观测站的其它多种仪器的观测数据相比较,使我们可以推测该形变的可能来源。在三个长基式应变仪记录的震后瞬态值的大小几乎是相同的,这说明它或者是大尺度形变或者是靠近部分观测站的局  相似文献   

4.
沿着1992年6月28日M7.4兰德斯地震的断层线,我们在11个地点安装了7个台的流动地震观测网,台站离断层线的最大距离只有1km。我们发现在S波后面有一个很明显的相对长周期的波列,而且这个波列只有当台站和发生的地震两者都很靠近断层线时才显示出来。我们把这个波列解释为局限于低速断层带内的地震导波。为了研究导波振幅随与断层线距离的分布,以及导波随沿着断层线传播距离的衰减,我们利用尾波规一化法来消除震源与记录位置的影响。规一化后的导波振幅在3-4Hz处出现一个谱峰,该谱峰随着远离断层线衰减很快。频谱幅度在高频段(8-15Hz)出现相反变化趋势,即随着远离断层线而增加。规一化的导波振幅在3-4Hz处也显示出随沿断层带的震源距加大而系统减小,由此我们推断出表观Q值为50。为了证实导波的存在,我们在断层上的11个观测地段中的一个布设了31个台站的密集台阵。记录的结果给出了确凿的证据证实了与断层带有关的导波的存在。我们将导波模拟成夫于两个均匀半空间的速度V_s为3.0km/s的低速波导中传播的S波,从波形模拟推断出波导宽度大约为180m,其剪切波速为 2.0-2.2km/s,Q大约为50。具有清晰导波的余震的位置显示出沿侧向和沿深度的有规则的分布,在三维空间中勾画出了低速断层带的范围。我们发现断层带延伸深度至少10km,这条断层带很明显向南延伸,穿过平托山断层,因为在平托山断层以北的地震台上观测到震中在南面的地震的导波。另外,在主震震中以北大约20km的断层弯曲处断层带出现不连续,在地震台和震中位于断层同一侧时就观测到了导波,而各在一侧时就没有观测到导波。  相似文献   

5.
为了理解地震的发生和地壳结构不均匀性的关系,利用南加州地震台网的固定台和临时台所记录的2863个兰德斯余震和区域地震,共计107401个P波和19624个S波高质量的到时数据,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兰德斯地震区P波和S波的精细的三维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结果显示,地震的发生和分布与地壳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有密切的关系.总体上看,兰德斯地震区余震成丛分布,并被低速块体截断,其中4级以上地震大多分布于P波高、低速异常过渡区域或偏向高速块体一侧,这可能是因为高速区多属地壳脆性介质,易于造成应力集中,导致地震;反之,低速度区则可能代表破碎程度较高、富含流体或温度较高区域,因而更倾向于产生无震变形.基于兰德斯地震区强震震源位置、地震区P波、S波速度异常与泊松比分布推断,兰德斯地震区可能有流体存在.地壳流体易使地壳岩石弱化,从而引发大地震.  相似文献   

6.
7.
最近的报告表明,在大地震前和震时会发生大的磁场变化。在距1992年6月28日Mw7.3兰德斯地震震中分别为17.3km和24.2km处,连续观测的两个质子磁力仪台站LSBM和OCHM记录到该地震及其余震的数据。这两个台站是质子磁力仪差值连续台网的一部分,该台网沿圣安德烈期断层布设,自1976年以来一直运转。仪器是灵敏度为0.25nT或更高些,每10分钟通过GOES卫星向加州门罗帕克的美国地质调查局  相似文献   

8.
加州东部剪切带(ECSZ)的应力状态,由于1992年约书亚特里MW6.1地震和兰德斯MW7.3地震的发生有了重大变化。为了量化此变化,用1975年的高尔韦潮序列、1979年的霍姆斯特德谷序列、1981年至1991年的背景地震活动以及1992年兰德斯序列的震源机制资料进行了应力状态的反演。在所有的情形中,中间主应力轴(S2)保持垂直,应力状态的变化包括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轴(S1和S3)的走向变化和相对  相似文献   

9.
1999年MW7.1级赫克托矿地震发生在离1992年MW7.3兰德期地震断层仅20km的地方。两个地震相距较近表明,兰德斯地震触发了赫克托矿地震。基于弹性半空间模型,USGS、SCEC和CDMG(2000)的科学家发现兰德斯地震引起赫托矿地震震源处产生了负的库仑应力变化。这一负的应力变化与静态应力触发假说不一致。本文中,我们给出由下地壳的粘弹性流动控制的过程兰德斯地震对赫克托矿地震应力触发的证据。这种粘弹性流动产生了已为GPS和InSAR测量技术观测到的大尺度震后回跳。本项研究的结果是,粘弹性流动明显改变了兰德斯地震后莫哈韦沙漠地区的区域应力场。包括粘弹性流动的演化应力场逐渐使赫克托矿震源处的库仑应力演化到正应力的水平。就在赫克托矿地震前,库仑应力增长超过1bar,使赫克托矿破裂趋近灾难性破裂的边缘。  相似文献   

10.
11.
12.
1992年6月28日7.3级兰德斯地震在美国西部大部分地区触发了地震活动的异常迅速而广泛的增强。所触发的地震发生在距兰德斯主震1250km(震源尺度的17倍)处,范围局限于具有持久地震活动性的地区,并呈走滑到正断层机制。其中许多还是地热和近代火山活动场所。根据计算的地震弹性模型的静应力变化似乎很小,并不足以导致触发。最有可能的解释是,伴随主震地震波的大的动应变和地壳流体(或许还包括地壳岩浆)之间的  相似文献   

13.
1992年6月28日的兰德斯地震(M7.3)有一个突发性的初动,第一个大振幅的到达时刻相对于发震时刻滞后3S,前边有一个较小尺度的滑动,另外一些大地震已经观测到了类似的突发初动,但是,兰德斯地震是附近台站上首次很好地记录到的地震之一。我们使用这些记录来研究震源和大能量释放的初动之间的空间关系,以确定3S震源形成过程的滑动函数。用大能量释放的初动之间的空源的相对定位表示它的发源地比初始震源偏北1~4  相似文献   

14.
15.
前震序列地震活动度的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宇卫 《中国地震》1991,7(2):47-54
本文试图用综合、定量地表征地震活动性的时、空、强因素的地震活动度S值,对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的强弱程度进行定量描述。结果表明:用S值通过前震来寻找地壳内部短、临震兆信息是困难的。但从八次中强震的S值变化曲线来看,有一段异常过程,围绕震中不同半径范围内的S值时序变化曲线则表明:震前在震中区一定范围内(一般在半径为100公里)S值有下降-上升-下降-上升(或上升发震)-发震的异常过程。因此,用S值作为中期预报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本文还试图将S值做为前兆震群的背景信息指标,结合前兆震群的其它指标,即:k值、h值、U值及p值对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的16个小震群序列进行了对比检验。  相似文献   

16.
1992兰德斯地震震源处应力量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盛书中  万永革 《地震学报》2011,33(4):420-430
给出了根据地震前后应力轴偏转、地震应力降和地震前后相对主应力大小,计算震源处应力量值的方法.并将该方法运用于兰德斯地震的霍姆斯特德谷断层段,获得了该子断层10 km深度处震前最大、中间和最小主应力的量值分别为271,266 MPa和259 MPa;震前断层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切应力分别为265MPa和6.2 MPa;震后断...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简要分析了利用前震序列方法预报地震的能力。从地震序列总体的统计特征、震源机制、地震波谱、震源和介质参数等方面概述了十年来海城地震前震序列研究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开展这方面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1966年邢台Ms7.2级地震的前震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断层或裂纹在其失稳破裂之前都要经历准静态的加速扩展过程。加速是失稳的一个必要条件。加速释放是成核在脆性层中的大地震的普遍前兆。且可将该加速过程简要地概括为地震释放速率比例于失稳破裂产剩余时间的负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