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欧合作研究冰岛南部地震带的预报研究计划是由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等国的地震工作者组织实施的。其目的是为尽量减少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并增强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 这项计划是由欧洲地震联合会于1980年在理事会上通过的。会议着重强调了地震预报研究的重要性,确定了欧洲的五个研究地区,其中之一是冰岛市部地震带。即北纬64°~66°、  相似文献   

2.
3.
4.
陈棋福 《第四纪研究》2010,30(4):721-735
通过中国地震预报历程、地震震例的总结研究和汶川地震的概要回顾,表明我国地震预报已取得了有益的经验教训,海城地震等事例说明至少一些地震是存在前兆的,依据前兆进行地震预报是有希望的,但地震预报需要持续不断的长期探索研究。目前,依靠地震预报来防御地震灾害是不现实的,加强地震预报的科学研究,基于地震危险性的科学分析结果进行抗震设防是有效的减灾途径。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苏联地震预报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在观测基础上研究地震能、震源体积和孕震时间的联系及有关公式,计算地震周期,更准确地预报地震前兆,建立孕震物理学模型,建立现代化的预报系统与行政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6.
葛碧如 《地质科学》1976,11(1):97-102
我国是一个强地震较多的国家,几千年来发生了上千次强烈地震,劳动人民与地震灾害作斗争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历代封建王朝和蒋介石卖国集团统治的旧中国,只留下了悲惨的灾情记载。1920年海源大震时山崩地裂,黑水横流,村镇埋没,死于地震灾害者达二十万人,然而反动统治者置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于不顾,借地震灾害敲诈勒索,大发横财。  相似文献   

7.
地震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其成因及发展的物理过程,目前尚在探索之中。地震预报在世界上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但是,地震预报并不是不可能的。地震既然是一种自然现象,必然有其特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刘启元  吴建春 《地学前缘》2003,10(Z1):217-224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城市化进程必将进一步加速。如何减轻地震灾害的问题正变得日益严峻。尽管地震预测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国际性科学难题 ,但在强化各种减轻地震灾害措施的同时 ,仍须大力推进地震预测研究。为此 ,需要打破长期徘徊在以地震前兆异常监测为基础的经验性预测局面 ,把注意力尽快转向研究以动力学为基础的数值预报。以GPS为代表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岩石圈巨型高分辨率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技术以及数值模拟技术已经为地震数值预报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以地震数值预报为目标的GPS阵列地壳形变连续观测 ,高分辨率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 ,地壳动力学 ,地震孕育和破裂过程的理论、模拟试验和实际观测 ,数据同化和计算软件的开发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现在的问题是 ,需要积极借助数值天气预报的经验 ,强化多学科 ,多部门的组织协调 ,尽早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地震动力学数值预报的科学试验。地震数值预报研究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地震科学基础研究和地震预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岛弧的火山喷发和地震预报问题,岛弧是地球上地震活动及火山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在勘察加(Kamchatka)几十年来累积起来的长期经验可以用于说明预报类型及其效率。长期地震预报(几十年和几年)。长期预报应用地震历史、地震模式及长期大地测量观察结果。地震空区方法(如Fedotov,1965)可使我们预料下一次大地震最可能发生的地区,其概率为0.8或更高。在Tokai和Petropavlovsk Kamchatsky地区的地震对策国家项目是实际应用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板块内部地震的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这个难题的努力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以确定板块内部未来地震的地点和强度为主的长期预报研究,包括板内地震的构造环境和孕育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大陆地区强震危险性和地震灾害的预测等。二是以确定未来地震发生时间为主的短期预报研究,包括强化地震前兆的观测以及前兆的分析和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地震预报的现状作了简要回顾,分析了制约地震预报的几个因素,指出应持乐观的态度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地震预报这一科学难题,毕竟随着新技术、新科技的发展及全球的高度重视高度合作,分析预报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且抗震设防、震害预测、各种预警等减灾措施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能使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被减到最小。  相似文献   

12.
王振东 《地质论评》1982,28(2):152-164
地球深部构造的探测和研究,是地球科学中最基本的研究课题,这是一个涉及学科面相当广的研究领域,爆破地震探测就是其中研究方法之一。搞清地下深部构造,不仅对于研究地球,而且对  相似文献   

13.
利用日本气象厅(JMA)以及日本国立大学联合地震观测台网(JUNEC)记录到的3218个地震事件的231918条P波到时资料,反演求得西南日本160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研究表明,在九州地区,俯冲的菲律宾海板块以高速为主要特征,该海洋板块在30~60km深度处的脱水使得弧前地幔楔顶端的橄榄石蛇纹岩化,在120km深度处的脱水使得地幔楔中的岩石局部熔融,融体上升引起该区的火山活动。在本州西部地区大山火山之下,低速异常显著,并伴随低频地震活动,说明该火山可能是个潜在的活火山,将来有喷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大陆板内地震的发震机理与地震预报——以汶川地震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陆板内地震主要产于新生代厚壳造山带或高原,在平面上呈弥散状分布,在剖面上震源沿中地壳成层分布,为浅源地震.盆山活动断层系统呈规律性组合,盆山挤压边界为逆冲型压性发震断层;盆山走滑转换边界为走滑型扭性发震断层;造山带内部主要是伸展型张性发震断层.大陆板内地壳分层流变作用制约了板内地震的构造物理过程.大陆下地壳韧性流层为地震活动提供了热能,热软化和热融化介质发生缓慢的韧性流动,是孕震构造;中地壳韧-脆性剪切带发生热-应力转换,聚积应力和应变,为蕴震构造;当下地壳流动在中地壳积累的应变超过上地壳特定构造部位介质的应力-应变极限时,上地壳形成脆性发震断层,产生地震.震源出现在上地壳脆性断层与中地壳脆-韧性剪切带的交汇部位,青藏高原的震源深度通常为12~35 km.目前地震预报是世界科学难题,然而,大陆动力学和板内地震的理论突破可能为短临预报提供了新思路.如果大陆下地壳热动力作用是中地壳产生地震和上地壳发生地震的根源,那么上地壳脆性断层活动会释放出地壳深部的热流体和热气体,引起局部的地温异常、水文异常和大气异常.建议从大气到地表再到地下系统地监测活动断层带及邻区的地下水、地表水、大气的温度异常和成分变化,结合观测下地壳流层厚度、地应力-应交变化、重力异常、磁异常、地电异常等,综合评价地壳活动性和发震可能性.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地震处于龙门山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构造边界上,是典型的大陆板内地震,震源处于映秀-北川断层上,震源深度为12 km.350 km长的地表破裂带呈右行左阶雁行排列在具有逆冲和右行走滑性质的汶川-茂县-青川、映秀-北川和江油-都江堰3条断层带上.下地壳的韧性流动伴随中地壳韧-脆性剪切带应力和应变的积累,产生上地壳脆性活动断层,并控制地表破裂带和滑坡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据联邦应急管理机关的官员报道,上周联邦应急管理机关把30万美元拨给美国中央地震联合会用以制定一个可能在美国东部地区发生大地震的应急响应计划.这项拨款将包括这个联合会的经营费用.这个联合会包括密苏里、阿肯色、伊利诺斯、印第安纳、肯塔基、密西西比和田纳西等七个州.一旦在新马德里断层上发生地震破坏时,这七个州可能受影响最大(SN:10/10/81,P.232).这条古断裂系与美国已知的一些最强烈地震有关.1811年和1812年两年间震级为8.6,8.4和8.7的三次强地震均发生在密苏里州的新马德里附近,并且波及美国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在许多地方,密西西比河改变了河道,并在南部几个州形成了几个湖.虽然财产毁  相似文献   

16.
经过约25个世纪的时间,人们观察到了大量的地震前兆现象,并收集和记录了有关的资料,有的工作是专门的人员完成的:有的是由于偶然的机会或者由间接的原因形成的。最近120年以来,这方面的资料得到了系统的收集;近30年来,这项工作和深入地研究与地震发生的物理化学现象相结合,成了地震预报应用研究的一项工作。引入时间、空间的概念,重新建立了详细记录地震、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研究的主要方法。在地震前兆的研究中,对起促进作用和阻力作用的科学上和经济上的限定因素已经有所考虑及评论。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对李四光先生的地震预报思想做了较全面的阐述,强调了李四光提出走自己的路,开展地应力观测研究与活动构造体系调查的重要意义.结合40年来地震预报有关工作的实践经验,阐明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对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和方法做出新的补充.在继续开展地震预报实践和总结的同时,要加强地震发生机制的研究,并对如何开展这项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