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地质与资源》2011,20(2):78-F0002
<正>刘嘉麒,男,满族,1941年5月生于辽宁省丹东市,籍贯辽宁省北镇市。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火山与第四纪地质环境学专家。1967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留校任助教,1968年分配到辽宁省营口地质大队  相似文献   

2.
《地质与资源》2011,20(3):158-F0002
<正>裴荣富,男,1924年8月出生,1948年获清华大学理学院理学士学位,1999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为矿产勘查地质学和成矿学专家.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研究员、副所长、所长  相似文献   

3.
《高校地质学报》2007,13(3):I0001-I0001
董申保,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著名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董先生祖籍江苏省常州市,1917年9月17日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就读于上海东吴第二中学和浦东中学,1936年夏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学习。1940年夏毕业后,任国家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勘测处技术员。[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庞伟:山东博山人,生于1966年,1990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1991年至1996年任广东顺德建筑设计院方案设计室副主任,1997年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班进修,2000年开始担任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2003年任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后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客座副研究员,现任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设计总监、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正贵州省地矿局原总工程师、原地矿部地矿司技术顾问、地矿部科技顾问委员会通讯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何立贤研究员因病于2014年6月16日21时28分在四川德阳市逝世,享年95岁。何立贤简历何立贤先生1920年6月12日生于贵州水城,矿床地质学家。1946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质系。  相似文献   

6.
丁孝忠  高林志 《地质论评》2021,67(2):6702503-6702542
《地质论评》前编委、中国震积岩研究的开拓者乔秀夫研究员不幸于2021 年3 月1 日因病逝世,享年91 岁. 3 月4 日上午著名沉积学家冯增昭教授及地质学界数十人在北京八宝山送别了乔秀夫先生.乔秀夫先生,1930年10月30日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義望村,其父为毕业于黄埔六期的抗日名将, 1948 年 12 月参加革命...  相似文献   

7.
《中国煤炭地质》2014,(8):F0002-F0002
<正>高文泰(1914~2001),陕西米脂人,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地质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煤田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国煤田地质教育的开创者之一,著名煤田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家。文化大革命前,他长期担任北京矿业学院地质系主任,改革开放后,曾任中国矿业学院北京  相似文献   

8.
《矿产与地质》2005,19(3):F003-F003
钱建平,教授,1953年12月17日生,安徽黄山人,1985年于中科院大地所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专业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桂林工学院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导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五、六届理事.广西矿业协会矿业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桂林工学院学报》和《矿产与地质》编委。曾长期兼任地质教研室主任,并担任区级精品课程《基础地质学》和院级重点课程《构造地质学》课程建设负责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煤炭地质》2009,(10):77-77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煤田地质学奠基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韩德馨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0月17日8时3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相似文献   

10.
《地质力学学报》2009,15(3):I0001-I0002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71年4月29日逝世于北京。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1918年毕业。1920年到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他关于古生物筵科化石的鉴定方法及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11.
谭继宽 《云南地质》2006,25(4):480-491
云南宝石级矿种有50余种,其中较为知名且有开发价值的有:滇南的祖母绿宝石、高黎贡山碧玺、哀牢山红宝石、云南锡石、绿柱石、石榴子石、滇西异极矿等。本文作概略介绍。  相似文献   

12.
宝石的红外反射光谱及红外光谱鉴定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外透过光谱技术是当前鉴别翡翠是否有聚合物充填的最好方法,而红外反射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无损伤的测试方法,主要提供矿物的基频振动光谱信息,在宝石学研究方面特别是鉴定宝石种属方面显示出新的应用可能性。本文介绍红外反射光谱技术的宝石学应用和包含318个光谱的数据库以及检索、鉴定程序的宝石红外光谱鉴定系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国内外宝石抛光机理的认识和发展分一个阶段进行了介绍 根据江西地质宝石公司多年的宝石加工技术经验,重点的对影响宝石抛光效果和速度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以供宝石加工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地质系统的复杂性--地质科学的基本问题(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於崇文 《地球科学》2003,28(1):31-40
笔者根据其所提出的“地质作用与时空结构是一切地质现象的本质与核心”的自然哲学理念将地质科学的学科体系划分为地球物质的成分与结构、地质作用、地质学场与地质系统的演化等四大基本领域,它与9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相对应(表2),笔者将其已发表的地质科学的复杂性理论“地质作用的临界过程动力学-地质系统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应用于研究9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着重对于其中所包含的主要基础理论问题的实质及其理论与研究方法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剖析。目的是通过将地质系统的复杂性作为地质科学的基本问题的新视角对古老而常新的地质科学进行再认识,将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提高到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理论的层次,并实现地质科学向精确科学的跨越,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5.
地质系统的复杂性--地质科学的基本问题(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於崇文 《地球科学》2002,27(5):509-519
笔者根据其所提出的“地质作用与时空结构是一切地质现象的本质与核心”的自然哲学理念将地质科学的学科体系划分为地球物质的成分与结构、地质作用、地质学场与地质系统的演化等四大基本领域, 它与9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相对应(表 2).笔者将其已发表的地质科学的复杂性理论“地质作用的临界过程动力学——地质系统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应用于研究9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 着重对于其中所包含的主要基础理论问题的实质及其理论与研究方法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剖析.目的是通过将地质系统的复杂性作为地质科学的基本问题的新视角对古老而常新的地质科学进行再认识, 将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提高到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理论的层次, 并实现地质科学向精确科学的跨越, 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生态地质学内容及其与地质生态学的关系;描述了岩石圈生态功能分类,即生态地质理论基础。生态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地质系统中直接作用于某些岩石圈或作用于其表面的生物群,包括人类和社会。生态地质系统分为4种类型:自然实体、自然理念、自然技术实体和自然技术理念。文中也描述了生态地质系统在生态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同时论证了生态地质系统的形成因素,科学的调查方法及所有相关的标准和指标,以及此项研究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于2013年7月在天津召开了以“海岸带地质学基础理论与关键方法”为主题的学术讨论及培训会议,邀请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 Dr. W. A. Marshall、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院(比利时地质调查所)的Dr. C. Baeteman和北京大学的周力平教授分别讲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6方面:(1)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细分、地层单元、分类系统和海面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李舟波教授1955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物探系,同年进入北京石油学院师从苏联专家攻读研究生,1958年毕业后回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任教,1960年在地质系统内筹建了第一个地球物理测井专业并建立了测井教研室。1985年评为教授,1993年评为博士生导师。1983-1991年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曾任多个杂志的编委,吉林省科委常委;现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19.
《地球科学进展》2012,27(10):1185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归属于地质学一级学科。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化学专业是以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  相似文献   

20.
变质地质学及有关问题是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有许多专题都直接或间接地计论了这些问题。本文概要地介绍了几个方面的一些新进展和新动向,其中包括变质作用的时空演化、造山带变质作用过程的模式、超高压变质作用、极低温变质作用和变质带的构造过程等。这些议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代变质地质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对推动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