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渡河上游林区森林资源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虽然森林采伐后的恢复重建一直是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森林经营管理的主要实践活动之一,但有关该区大规模森林恢复重建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还不清楚。本文选择大渡河上游林区,分析了该区目前森林资源现状、森林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及特点,阐明了该区目前资源管理与恢复重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结果表明,该区林地资源丰富,但森林资源量小,覆盖率不足23%,长期采伐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严重恶化;现有恢复重建技术体系不健全,人工成林成功率在高山同峡谷区不足30%,高丘区不足15%;造林树种单一,造林密度过大,抚育管理不力,人工林质量低下;强化对迹地退化过程的深入研究和监测,充分认识迹地环境的制约作用,强化抚育管理,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森林重建技术体系,增加造林树种,特别是乡土阔叶树种的多样性应该是该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关键对策。  相似文献   

2.
贵州森林的空间格局及组成结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ArcGIS,对贵州省2000年所作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遥感判读样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了森林资源分布图、林龄结构分布图、郁闭度分布图等系列森林景观图;分析结果表明:(1) 贵州森林植被类型多样,但覆盖率相对较低,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5.27 % (不含疏林、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 森林地理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及北部的遵义地区;(3) 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森林具有明显的次生性,表现为针叶林和灌木林所占比重大;(4) 林种结构的特点是用材林占比重大,防护林、经济林所占比重小;(5) 林龄结构的特点是幼中龄林为主,近成过熟林面积、蓄积比重都相对较小;(6) 贵州森林不能充分发挥森林植被对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3.
云南边疆、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寻求森林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寻求攀元民族文化下的山区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文中运用高新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村寨社区调查,对云南西双版纳6种主体少数民族传统用地习俗、土地结构变迁及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评价,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山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看法及供商榷。  相似文献   

4.
非洲森林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分布不平衡,且退化较严重。非洲林业生产和贸易具有①在林产品结构上,薪炭材占绝对优势;②森林采伐受外国公司或外国资本控制,采伐方式具选择性、掠夺性;③森林采伐地区差异大,明显受运输条件的限制,林区开发状况很不平衡;④木材加工工业薄弱,原木出口比重大,林业贸易具有殖民地特色;⑤非洲对林产品消费量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初级性等特点。非洲林业突出问题在于“出口原木,进口成品”的结构性矛盾。针对非洲目前林业特点及资源状况,在合理开采现有采伐区和积极开发新林区的基本保护措施基础上,提出了非洲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新的理念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鸟类对山地环境的变化敏感,对森林结构和食物资源的反应明显,我们在西双版纳人为影响的热带山林,进一步研究了长果桑果期摄食鸟类种群结构,对人类影响下森林生态系统动植关系及其动态变化有更清楚的了解;一些地区特有的鸟类种和亚种、大中型非雀形目鸟类、以及人们需要重点保护的鸟类,已经随着植被结构的变化和食源的减少而失去了。若不尽早消除干扰、改善植被结构,情况还会越来越严重。只有保护森林自然结构和自然更新,停止对森林结构的破坏性干扰,才可能有效保护鸟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全球森林评估报告,2000年世界约有35亿公顷森林,人均0.6公顷,其中一半以上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其余一半位于温带和寒温带,大部分在工业化国家内。   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为27%。主要位于亚洲和非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0%;巴西、芬兰、加蓬、印度尼西亚、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瑞典等7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超过60%;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和苏里南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亚洲的人均森林占有量非常低,而大洋洲和南美洲较多。人均森林面积超过3公顷的国家只有22个,其中18个是发展中国家,约5%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这些国家,主要是巴西和俄罗斯联邦;而世界人口的3/4居住在人均森林面积低于0.5公顷的国家,包括人口稠密的亚洲和欧洲的大多数国家。   2000年全球森林的净损失速率为每年900万公顷,表明现在的森林年损失率比1995年报道的数字降低了20%。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森林的消失最快;而在亚洲,天然林的损失大部分由新营造的人工林补偿;在欧洲和北美,森林面积正在增加。总之,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每年减少12平方米。  相似文献   

7.
IPCC (2007)预计在21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将会升高1.1℃至6.4℃[1]。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相继开展了大量的增温控制实验,预测各类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据已发表的文献统计分析表明,目前野外增温控制实验主要集中于温度受限制的中高纬度地区[2-3],在30°N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还几乎没有主动性控制增温实验[4-6],这限制了对全球变暖如何影响亚热带和热带生态系统的认识。虽然IPCC (2007)指出全球变暖对高纬度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但由于低纬度地区的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已经接近其高温阈值,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超出之前的预期,甚至可能比温带和北方森林更容易受全球变暖的影响[5,7-8]。  相似文献   

8.
版纳勐养保护区鸟类及人为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实保护和利用好西双版纳现存热带森林,是急需处理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勐养自然保护区鸟类调查结果,揭示了西双版纳保护区管理现状。多数地区实际上未管理起来,林区居民仍滥用自然资源,对鸟类的猎捕从未停止,有的地方颇为严重;从生物多样性着眼,环境质量在下降。现已管理起来的三岔河保护区,尽管旅游开放后尚存许多问题亟待探索和改进,但鸟类保护状况已明显改善,说明自然保护区旅游在科学管理下才是可行的。就此,本文分析、评价了勐养保护区鸟类受人为影响情况,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云南西南部地区由于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原因,喀斯特洞穴不象滇东地区那样分布广泛和发育强烈,在以往对云南喀斯特与洞穴的研究与开发中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有关喀斯特与洞穴学的探测和研究工作在滇西地区进行得不多,可以说还是一块“处女地”。1993年至1994年间,笔者等人在滇西保山市、施甸县和景谷县等地的洞穴进行了实地综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滇西南地区的洞穴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有着丰富的喀  相似文献   

10.
<正> 20世纪80年代,欧洲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关注热带国家的森林危机,为了帮助他们尽力挽救森林,在欧洲和北美掀起了承认当地林区人民的土地权和限制进口热带木材的运动,使得热带国家的木材无法进入消费  相似文献   

11.
大家知道,当农业低水平时农也土地的开垦是靠毁坏森林,这就加强了土壤侵蚀过程,结果使土壤肥力减低,食品更加短缺。道尔斯特在分析了这方面广泛资料后得出,发展中国家的农耕地将靠毁坏热带森林来扩大,事实上这些森林在五十年内将会消失。根据联合国粮棉组织的材料和一些文献资料,到本世纪末安第斯山东坡的森林将会被砍光。显然,这些论断有些夸大,但总的来说正确地指出了发展趋势。这种情况将出现在热带和付热带森林地带及其他大陆上。  相似文献   

12.
循环林—森林资源良性循环的经营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礼旦 《自然资源》1994,12(2):62-69
本文从探讨森林资源良性循环的概念和基本规律出发,提出了生态经济力与生态经济关系相适应是森林资源良性循环的基本规律。进而在分析常规林业的森林经营模式的弊端基础上,并根据森林资源良性循环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循环林是森林资源良性循环的经营模式,并对循环林的类型,调整方法和经营要点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西双版纳山地选取3个海拔梯度,对热带季节雨林4种主要树种进行幼苗移栽试验,观测幼树生长、死亡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目的在于明确海拔变化对热带季节雨林主要树种幼苗生长、死亡的影响,热带季节雨林主要树种幼苗的生长是否在低海拔地区优于在高海拔地区.结果表明,4种幼苗对海拔变化的反应并不相同.绒毛番龙眼和云南玉蕊幼苗的生长和存活主要是受到温度的限制,随海拔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两种幼苗在低海拔上的生长显著优于在中、高海拔上,而云南肉豆蔻和小叶红光树没有表现出在低海拔上优于中、高海拔的特征,这可能是由于它们不适应强光照的生活环境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云南三江并流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EOF等方法通过计算1971-2000年30年来云南三江并流地区6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蒸发资料,分析了云南三江并流地区近30年来气候变化的异常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三江并流地区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略有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气候变化趋势,同时,在气候干旱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出现草场退化、冰川萎缩、雪线上升、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荒漠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一川 《自然资源》1995,(2):52-55,67
本文运用生态学理论,结合安宁河流域的生态、经济现状提出了流域内林业发展方向即实施生态林业建设;并阐述了必要性和可行性。作者认为只有打破旧的林业模式,发展多效用林业;重视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从而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才能为全流域的经济综合开发提供巨大的生态环境容量和物质财富。在对林业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原则、战略重点和目标。  相似文献   

16.
邝婵娟 《热带地理》1993,13(4):320-326
华南热带、亚热带农业资源丰富,八类农产品在全国占居重要的地位。虽然土地资源较少,但仍具有较大生产潜力。根据改革开放的需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提出专业化区域化发展方向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长江流域天然林分区和主要树种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喜 《山地学报》2001,19(4):312-319
针对贵州省长江流域现有森林和植被分布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综述国内外森林和植被区划的成果,指出了天然森资源相应的分区原则和依据,并将省内长江流域天然林划分成2类森林区7类森林亚区12类森林小区,用于指导工程区内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和人工造林等。最后讨论了省级分区、国家分区和县级分区的尺度对接、天然林分区与以天然林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分区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阈值分割的黑龙江省森林类型遥感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化背景下,准确获取森林覆盖是监测森林资源动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将省级尺度森林资源清查面积资料空间化,以黑龙江省为例,利用1999-2003年该省森林资源清查面积数据,结合2000年500 m分辨率的MODIS数据,构建了基于阈值分割的森林类型遥感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不同地表覆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时间序列的季节分异特征,以森林资源清查面积为标准,设定森林类型的划分阈值,识别了黑龙江省森林类型的空间分布。最后,基于分层随机抽样和精度评价方法,表明森林类型识别结果与地面参考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总体分类精度为78.1%;特别是季节特征明显的落叶林,精度可达80%以上。本文所构建的方法可将森林清查统计数据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同时结合多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和遥感信息,可为识别并量化区域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库变化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9—1993年中国西南5省区(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包括重庆、湖南)森林清查资料,估算和分析了1968个样点森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重点比较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地区森林平均总生物量为148.66 t.hm-2,净第一性生产力达到9.64 t.hm-2.a-1;喀斯特森林的生物量(124.33 t.hm-2)小于非喀斯特森林(163.48 t.hm-2),而喀斯特森林的生产力(8.67t.hm-2.a-1)总体上也小于非喀斯特森林(9.56 t.hm-2.a-1),但在不同的省份中存在差异;作为西南山地的主要森林类型,亚热带和热带的针叶林与山地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喀斯特森林的平均生物量(122.95 t.hm-2)和生产力(8.77t.hm-2.a-1)也均低于非喀斯特森林(分别为152.88 t.hm-2和9.92 t.hm-2.a-1);天然林和人工林中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同样表现出喀斯特森林低于非喀斯特森林的特征.这种差异说明喀斯特生境严酷,在相同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喀斯特土层的浅薄和地下水的渗漏胁迫限制了喀斯特森林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热带,亚热带西部地区热量带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庭颐 《地理学报》1996,51(3):224-229
我国热带,亚热带西部地区山多,高原广,垂直地带性的影响,给热量带的划分带来了困难,因为垂直气候都具有在该地区纬向气候带的基础上衍生而生的,因此,亚热带西部地区热量带的划分也应以纬向地带性为主,基带气候为中亚热带的云贵高原和金沙江河谷仍应归属于中亚热带,青藏高原破坏了纬向地带性规律,其东侧应有一条亚热带西界,这一界线应是北、中、南亚热带遇到青藏高原后的中断界线,而不是北、中、南亚热带与青藏高原寒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