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时期,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巨大需求,城市土地利用在新旧体制过渡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城市用地规模扩张,土地需求急剧增加,而中小城市存在用地浪费严重的现象;另一方面,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我国城市土地的粗放式利用不利于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磊 《山东地质》2011,(2):49-52
以淄博市淄川区为例,介绍了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主要成绩,认为当前城乡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违法占地、土地粗放利用和土地开发整理难度大等,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金瑞  黄凌翔 《湖南地质》2011,(11):60-61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与土地的有限性形成一对发展的矛盾。天津在城市化加速过程中,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同时,仍有大量圈占土地,致使土地利用效率低,城市用地比例失调,土地闲置问题严重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提出更加合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能促进城市功能发挥以及用地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4.
亓月 《山东地质》2012,(9):63-65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首要基础,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系统的运行都以土地为载体。该文通过分析近5年来莱芜市区土地利用数据动态变化,对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今后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向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程力 《广西地质》2010,(4):32-33
土地利用分区是按照地域分异规律、土地利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开发利用方向与途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土地进行区域划分。它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北京城乡过渡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在多时相遥感数据和实际调查数据的支持下,采用典型样带和样点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北京西部城乡过渡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受到了不同层次、多种驱动力的综合作用,人类活动从整体上改变着城乡过渡区的景观特征,政策体制转变下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过程是北京城乡过渡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根本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投资和产业的转变与农村农业用地内部的结构调整相互结合,从城市和农村两个方向共同推动着北京城乡过渡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而地形、交通等因素则从局部尺度上决定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方向。此外,人类个体的行为选择,尤其是就业和消费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北京城乡过渡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起着调整和修改作用。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的动态特征及演变趋势,对指导城市建设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15、2020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按照最近邻法进行监督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模型、构建测度模型等方法,对郑州市近10年间土地利用时间、结构和重心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看,不同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呈失衡的发展态势,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各方矛盾的焦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地加快,舟山市土地供需矛盾日趋激烈。作为我国唯一的海岛城市,舟山市土地资源与内陆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何结合海岛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制约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问题,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起生态环境的改变。根据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情况,分析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指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可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必须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10.
生态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评价——以扬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从土地资源禀赋、土地利用效益、土地保护水平三个方面,初步建立了生态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扬州市为研究案例,得出扬州市2000~2008年的土地利用与保护综合水平。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扬州市土地利用与保护综合评价分值为52.9,处于生态恢复阶段中的治理小于破坏阶段;自2000~2008年扬州市土地利用与保护综合水平随时间呈递增趋势,特别是2004年以来递增速度明显加快,到2008年扬州市土地利用与保护综合分值为74.7,处于生态恢复阶段的末期,即将跨入生态保育阶段。最后,根据评价结论,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扬州生态城市建设土地利用与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相对基于AutoCAD平台开发的软件有很多优点,该文介绍了菏泽市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库流程、存在的问题及纠正办法,为建立“数字菏泽”和今后城乡土地变更调查形成一套图数实地相一致的成果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土地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城乡过滤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静爱  何春阳等 《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201-208,T002
在多时相遥感数据和实际调查数据的支持下,采用典型样带和样点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北京西部城乡过滤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受到了不同层次、多种驱动力 的综合作用,人类活动从整体上改变着城乡过滤区的景观特,政策 体制传统下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是北京城乡过滤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根本原因。在这个过程 中,城市投资和产业的转变与农业农业用地内部的结构调整相互结合,从城市和农村两个方向共同推动着北京城乡过渡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而地形、交通等因素则从局部尺度上决定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方向。此外,人类个体的行为选择,尤其是就业和消费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北京城乡过滤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起着调整和修改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我国最大的山区城市——重庆市为典型研究对象,在对城市地面岩体变形破坏形成机制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其它软件为工具,对地面岩体变形破坏进行了时间、空间预测预报。同时,通过分析城市地质环境对土地工程利用的制约关系,对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能力作了定量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从西部开发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现状等方面,阐述国家在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中加强土地利用控制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控制的目标与任务。分析了对西部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密切相关的耕地、林地和草地等在土地利用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控制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伦理机制是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经济、法律和行政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文章在界定可持续土地利用伦理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可持续土地利用中伦理行为的研究意义和判断的理论依据,探讨了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伦理的辨证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NSTEC不同自然带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10℃积温为指标划分的自然带,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程度两方面,以垦殖率、土地产出、城市个数、城市建成区用地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和破碎度等为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分析的指标体系,通过自然单元和社会经济单元的数据匹配,量化土地利用/覆盖在不同自然带上的差异,从而分析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上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以期为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志勋 《浙江地质》2010,(11):20-21
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建设是以土地为依托,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的聚集,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必须通过土地的重新配置来实现。如何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是城市政府管理城市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推进城市化建设中如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出一点初浅想法。  相似文献   

18.
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93,自引:5,他引:88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大氧化学性质及过程、气候、水文、土壤沉积物、生物多样性、生产力等都产生重要的影响。着重综述了轩际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研究焦点之一-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取得的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根据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利用Landsat卫星的TM和ETM 数据对珠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监督分类后的变化检测,探讨了该区域1998~2003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另外,本研究以1998~200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为基础数据,着重探讨了各类土地利用转化的强度和趋势,同时分析其转化机理。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内城市逐步向外扩张,并侵占了其周边的农田用地,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农田总量的平衡,农田对其外围的林地逐步进行侵蚀,是林地总量减少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转化的机理研究,可以为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控制和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利用的外部性要求人类要有意识地认识土地系统变化,以调控土地利用管理和辅助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本论文对南宁市1996-2003年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揭示耕地、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最后提出南宁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