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拒马河出山口之后,在晚更新世玉木盛冰期时全部流在北拒马河范围内,河道南、北摆动,建造了洪积扇。全新世时,主要流经南拒马河,但在洪水时,大部分洪水仍流经北拒马河,河道刷深并反复摆动,又在洪积扇体内建造了冲积扇。南、北两拒马河河道并存,洪积扇体中镶嵌着冲积扇,是华北平原比较奇特的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与河道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今3000a以来,黄河改道频繁,通常当河床高出两侧平地2~3m,最高达5m时,便会发生河流改道。3000-150aBP,黄河通常自北向南改道;150aBP至今,通常自南向北改道。现在黄河河床已高出两侧平地3m,有些地方已高出两侧平地10m。按河流演变的自然规律,黄河已达到其河床演变的临界值,很可能会再次改道。如人工改道,最理想的河道是位于汉志河古河道高地与东汉河古河道高地之间的古河间低地内。  相似文献   

3.
秦末以来秦都咸阳地貌演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桑广书 《地理科学》2005,25(6):709-715
秦都咸阳地貌演变研究是秦咸阳考古和关中地区历史环境演变研究不容忽视的问题。秦末以来,秦都咸阳地貌演变包括渭河河道北移和咸阳原边坡地貌变化两个方面。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恢复了秦末、唐、明、清各代渭河的河道位置,秦末以来秦都咸阳段渭河河道北移4100m,平均北移速度1.8764m/a,明代以前北移较慢,以后北移速度显著加快,清顺治至现代北移速度达到5.9701m/a。咸阳原南侧边坡上的中小切沟主要是秦以后形成的。原坡上的村庄平台是历史上人为斩齐原坡,挖掘窑洞,引起原边逐步后退的结果,是咸阳原边坡人为地貌演变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历史时期塔里木河下游河道的一次大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成果以及历史文献,阐述了在公元4世纪以前的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沿库鲁克塔格山南侧孔雀河下游故河道,一直有一条稳定的河流。在汉晋时期,存在着向南的分支流。本文着重指出在公元4世纪期间发生一次大改道,沿孔雀河下游河道与另外两条岔流完全断流,形成由铁干里克经阿拉干向南至今若疠羌北面的罗布庄再向东流的塔里木河下游河道。  相似文献   

5.
6.
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与地貌演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陕西北部典型黄土丘陵区地貌调查,提出了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并对地貌演变进行了探讨。黄土高原原生黄土丘陵分布广泛,主要在下伏古丘陵基础上由黄土加积而成;次生黄土丘陵是黄土塬、黄土台塬等经沟谷侵蚀、改造而成。黄土丘陵区河流阶地和沟谷层状地貌反映了河流、沟谷的形成与演变。黄河一级支流形成于早更新世末;早中更新世末、晚中更新世初黄河一级支流和较大的二级支流形成了较完整的水系;中更新世末如韭园沟等较大的沟谷形成;晚更新世末河网、沟谷格局与现在已基本一致;尚未切入基岩的冲沟多形成于全新世;长度百米至数十米的切沟多是历史时期或近几十年来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长江下游河道演变图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制图技术,通过对长江下游河床及江岸形态、结构、组成物质及其时空变化的分析和识别,建立近五十年长江河道演变图谱。在此基础上研究长江 下游河道演变规律,预测河势发展趋势,评价江岸的稳定性,为长江治理、防洪以及岸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山东莱州浅滩的沉积动态与地貌演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野外观测和历史地貌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研究了现代莱州浅滩的地貌演变规律和人类活动对浅滩地貌冲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其特有的沉积动力过程控制,莱州浅滩不断淤高并向东北迁移、西北延伸。1958年以来由于修建水库、码头和海底采沙等人类活动导致泥沙亏损,浅滩在继续向东北迁移、西北延伸的同时,总体上处于侵蚀、解体状态,在中部和近岸部分之间、近岸部分和刁龙嘴海岸之间先后形成了贯通的潮流槽,不同地貌部位冲淤状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制图技术,通过对长江下游河床及江岸形态、结构、组成物质及其时空变化的分析和识别,建立近五十年来长江河道演变图谱。在此基础上研究长江下游河道演变规律,预测河势发展趋势,评价江岸的稳定性,为长江治理、防洪以及岸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珠江河口磨刀门的整治与地貌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排洪通道、航运通道、排水通道的形成以及浅滩围垦等方面阐述磨刀门10 a综合整治的效 果.口门延伸、平原扩展及地貌类型、沉积构造及冲淤变化反映了近20多年来磨刀门从浅海 湾演变为三角洲的过程.“磨刀门外水下三角洲”未来的发展趋势受沉积基础、水动力条件 、泥沙运动和沉积作用的影响.由于水动力从径流优势型转变为径流-潮流优势型,沿岸流 、风暴潮、波浪的作用增强,使得口外海域的滩槽向西南方向延伸.未来“磨刀门外水下三角洲”治导线的布设应为南偏西,并保持大喇叭口态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河道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铮 《地理科学》1989,9(2):173-180
  相似文献   

12.
滦河下游河道及三角洲地貌的近期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刚  殷勇 《地理研究》2010,29(9):1606-1615
自20世纪80年代滦河上中游大型水库的修建以及下游农业用水量的激增,滦河下游水沙锐减。至桃林口水库修建后,滦河入海水量减至5.96亿m3/a,下泻泥沙减至2.43万t/a,滦河断流趋势日益严重。本文选择1979年至2007年多期遥感影像,探讨在大规模水资源开发影响下滦河下游河道及三角洲地貌的演化。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滦河下游水沙量的大幅减少直接导致下游河道萎缩。由于上游水库的拦截以及下游河道搬运能力下降,入海泥沙量大幅减少几至断绝,致使滦河三角洲主汊道1984年改道后并未发育形成新的三角洲叶瓣,入海汊道由多汊萎缩为单汊,三角洲逐渐转入全面侵蚀阶段。  相似文献   

13.
太湖流域地貌与环境变迁对新石器文化传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申洪源  朱诚  贾玉连 《地理科学》2004,24(5):580-585
太湖流域新石器新石器文化是连续发展的一个完整体系。高亢地带利于古文化的连续发展,而地貌和环境演化使得古文化遗址的迁移性不同,遗址往往从地势低洼处就近向高爽处迁移。水位降低、水域面积缩小时,遗址从高向低处迁移。当气候温干,地势高爽时,古人类活动频繁,文化发展。而气候温湿,水域面积扩大时,文化遗址迁移频繁,文化层堆积较薄。  相似文献   

14.
华北平原河道变迁对土壤及土壤盐渍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华北平原河道变迁对土壤及土壤盐渍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它使土壤质地普遍粗化,草甸一沼泽土变成潮土、盐化潮土和风沙土。土体中的盐分产生重新分异:高地以淋溶为主,洼地既不淋溶也不累积,坡地则累积于地表形成了盐碱地。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地貌演变模拟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信忠保  谢志仁 《地理学报》2006,61(5):549-560
从海面-地面系统出发,对三角洲地貌演变模拟模型进行了完整构建,它是包括地面高程、沉积厚度、地壳垂直运动速率与古海面波动等在内的多变量地学过程模拟模型。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际资料,运用该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时期的地貌演变过程进行了初步模拟,从模型输出的各时期古地貌图来看,效果良好。模拟结果表明:以太湖平原为主体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南部区域的地貌演进过程可大致以7000 a BP和3000 a BP为界划分为早期快速海侵,中期岸线反复摆动,晚期迅速海退三个阶段;太湖平原核心区始终未曾遭受过大规模海侵,基本保持为陆地环境,但太湖平原西缘和太湖湖盆等部分区域可能曾数度受到过海侵的影响。分别利用304个分文化期考古点数据和73个考古点测年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古地貌和海陆关系演变的模拟结果有较好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6.
华北平原河道变迁对土壤及土壤盐渍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它使土壤质地普遍粗化,草甸—沼泽土变成潮土、盐化潮土和风沙土。土体中的盐分产生重新分异:高地以淋溶为主,洼地既不淋溶也不累积,坡地则累积于地表形成了盐碱地。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及沿岸的治理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时期黄渭洛区流区河道变迁频繁,崩蚀塌陷不断,沿岸人民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与河患争田夺地。时至今日,三河河患频仍,利用三河丰富的水资源兴利除弊,进行综合开发,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近30 年来长江口岸滩沉积物与地貌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长江口潮间带宽度、表层和浅地层柱状样沉积物、典型水下岸坡剖面的现场测量,以及对潮间带宽度及水下岸坡剖面的多幅历史海图分析,研究近30 年长江口岸滩演变特征及岸滩演变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 岸滩沉积物整体上呈“北细南粗”的变化特征,横沙东滩北岸、长江和东海大桥下等主要大型工程附近潮间带柱状样粒序向上显著变粗;(2) 长江口部分潮间带宽度减少90%以上;水下岸坡由1980 年的“S”形向凹形、斜坡形等侵蚀型形态转变,岸坡明显变陡,侵蚀型岸滩特征凸显;南汇嘴至芦潮港岸段水下岸坡闭合水深1978-2004 年为-8 m,近10 年来滩底发生侵蚀,刷深约1 m;(3) 流域来沙量锐减导致长江口侵蚀型水下岸滩格局的形成;河口大面积围垦、青草沙水库和长江与东海大桥等大型工程建设是造成潮间带大面积损失和局部沉积物粗化的主要原因;沙体变迁是狭长型河槽局部岸滩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
黄河下游河道断面形态参数变化及其水沙过程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慰  王随继  王彦君 《地理科学》2020,40(9):1563-1572
基于1965—2015年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泺口站的逐年水文和汛前河道断面的实测资料,分析了河道断面形态参数(河道断面面积,河道宽深比等)的变化,以及对河道断面形态与来水来沙间的关系做出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主槽断面形态参数与水沙搭配以及前期断面形态密切相关,沿程3个断面形态参数调整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河宽调整幅度沿程减小,辫状河段变幅最大,尤其在1986—1999年,辫状河段萎缩程度最为严重,其次为弯曲河段,顺直河段横向调整幅度最小。受到前期断面形态的影响,辫状河段河道断面调整方式既有横向展宽(萎缩)又有垂直加深(淤积);弯曲河段河道宽深比与流量呈较弱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横向和垂向的调整方式;而顺直河段的宽深比与流量呈负相关关系,与来沙系数呈正相关关系,河道以垂直加深(淤积)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