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应该考虑其利用的集约性。通过规划,统筹安排各业用地,真正把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结合起来,实现土地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因此,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土地条件制定科学的规划,是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较长的规划时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土地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和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协调,合理安排的战略性规划,是政府加强用地管理,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调控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确立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面临着新一轮的修编工作,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湖南绥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尤其是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1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形势分析…  相似文献   

3.
威海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威海市人多地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有限的土地资源要满足“吃饭”与“建设”的需要,根本的出路就是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近日,威海市国土资源局对全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做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我国用地需求已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之需求,土地资源“瓶颈”效应日益凸显。随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陆续进入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和人口高峰期,土地资源将变得更为紧缺,人地矛盾也将更为尖锐。如果继续沿袭既往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固有的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功能将难以维系,我国经济发展也将陷入土地利用的“马尔萨斯陷阱”。在土地后备资源有限而“开源”前景并不乐观情况下,我国土地利用亟需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它是政府加强用地管理,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基础和保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挑战。“以人为本,全面、统筹、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以"十一五"时期为例,分析了全省土地资源的需求数量和供给能力,认为土地供给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但同时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控制增量,盘活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节约利用土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讷河市坚持走集约化利用土地道路,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空间和潜在价值,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十分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要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坚持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六个必须"的原则,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作为总量一定的土地资源,要实现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首要实现方式就是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其次必须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事关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事关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建设的大局,事关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能否为经济建设提供必需的用地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土地,财富之母,万物之本。6月25日,我们迎来了第23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着力突出这一主题,目的在于让全社会进一步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土地资源压力,进一步认清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唤醒珍惜土地的意识,更新发展观念,切实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改革创新,不断提升统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土地资源的能力水  相似文献   

11.
微观主体创造性发挥土地集约利用1.提高对土地国情认识并及时更新观念人多地少并且耕地后备资源极度匮乏是我国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愿望都对土地土地  相似文献   

12.
<正>2015~2020年是濮阳市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对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受资源环境条件限制,濮阳市土地利用中的供需矛盾和各种深层次问题将进一步显现。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高效、合理和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增长的需求,开展濮阳市建设用地供求平衡研究,破解濮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土地瓶颈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土地不仅功在当代,而且利在长远。国土资源部门应该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抓实,充分体现土地资源的最大、最合理的价值,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土地资源紧缺的局面日显突出,并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不断增长的刚性需求与土地资源供给有限的矛盾?那就是要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这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按新土地分类标准对现有土地利用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更新,做到图、数、实地相一致。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查清土地资源情况,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满足土地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以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下简称土地详查)成果应用和历年土地变更调查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结合当前国土资源管理的要求,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切实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绍兴市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城市,特别是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全市国土总面积825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6770平方公里,农业用地中耕地占2121平方公里,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5%。全市人均耕地仅0.7亩。2003年以来,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一方面,我们严格执行国家、省各项调控政策,另一方面,始终把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不断开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途径。切实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土地节约集约新路,促进了绍兴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经历了空前的城市化和令人瞩目的工业化过程,其经济增长率已经相当稳定,确立了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形象.但是,对于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利用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形成发展的"瓶颈",解决好这些问题也就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地价管理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一、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本要求 我国的第一次土地调查从1984年开始到1996年结束,先后经历了十二年时间.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状况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的土地基础数据已不能满足编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宏观调控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土地的科学规划,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的基本依据,是城乡建设健康、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国家调控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规划更好地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生态保护要求进一步提高的新形势,我省按照国家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已着手启动新一轮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 我省各地目前仍在实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于1997~1998年,是在九十年代经济快速发展、耕地大量减少,中央采取土地管理治本之策,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严格保护耕地的…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本要求 我国的第一次土地调查从1984年开始到1996年结束,先后经历了十二年时间。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和上地利用状况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的土地基础数据己不能满足编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宏观调控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需要。这也是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