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高温高压模拟试验研究了闪锌矿-黄铜矿固溶体的出溶过程,测定了闪锌矿、黄铜矿在300 ̄700℃之间的相互溶解度的固溶体出溶时闪锌矿在黄铜矿中的黄铜矿在闪锌矿中的扩散系数;推导了出溶物厚度与过饱和度,生长温度及生长时间的关系;并依此计算闪锌矿黄铜矿固溶体分离结构形成的持续时间,探讨成矿作用过程中成矿作用温度的变化速度。  相似文献   

2.
闪锌矿和黄铜矿交生形成的“黄铜矿病毒”结构通常被解释为由富铜热液交代闪锌矿形成。本文通过显微结构研究、电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微束分析,都证明了建德铜矿的“黄铜矿病毒”结构系闪锌矿交代黄铜矿形成。闪锌矿中“黄铜矿病毒”群仍保留着原始黄铜矿的轮廓,高倍电镜下具明显的交代残蚀结构,电子探针点、线、面成分分析都表明,无论闪锌矿中“黄铜矿病毒”含量多少,Fe:Cu原子比始终在1附近,与后期热液交代说不相符。总成分在相图上的投点还否定了固溶体成因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江西永平铜矿金属矿物化学成份及矿物包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学书 《江西地质》1997,11(2):40-48
永平铜矿黄铁矿、黄铜矿的化学成份特征以及矿物测温和石英包体成份分析特征表明成矿经历了一个较低温度阶段,但所反映的后期成矿作用的改造特征也非常明显,特征是闪锌矿,其化学成份具明显的后期改造成矿特征,是岩浆热作用的产物。黄铁矿的同生成矿较为明显,闪锌矿的后期改造成矿特征更为明显,而黄铜矿具有明显的沉积改造特征。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广昌县竹坑铜银矿床位于华南板块南华造山带武夷隆起区中段,江西省广昌县和福建省建宁县交界处。本次研究从矿床地质特征入手,对矿床不同类型矿石的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所含元素含量用电子探针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类型矿石的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的地球化学特征,从而推断竹坑矿床成因。研究表明矿体赋矿围岩主要有震旦系下统上施组混合花岗岩;矿体赋存于北东向F4断裂构造内,均受北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共同制约;铜银矿体形态较简单,呈脉状、似层状、船状产出;竹坑铜银矿化与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蚀变紧密相关。矿石中黄铁矿Fe/S平均值0.82~0.83,小于0.875,Co/Ni比值1.26~53;显示出热液成因特点。矿石中黄铜矿平均成分的矿物化学式为Cu 0.933 Fe 0.971 S 2,显示竹坑矿床中黄铜矿普遍富硫的特点;矿石中闪锌矿呈红褐色,闪锌矿中Fe含量为8.466%~10.748%,平均值为9.334%,含量明显偏高;从而表明了矿床黄铜矿形成于中低温环境。综上现象推断广昌县竹坑铜银矿床属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5.
芦子园铅锌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已发现20多种矿物,金属矿物以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为主,脉石矿物以蔷薇辉石、方解石、石英等为主,脉石矿物总量高达89.04%。通过原矿X射线荧光光谱半定量分析、物相分析及扫描电镜分析等,综合分析原矿性质、矿物组成、有益元素赋存状态与主要矿物嵌布特征。结果显示,矿石中有益元素铜赋存在黄铜矿和黝铜矿及斑铜矿中,铅主要赋存在方铅矿中,锌主要赋存在闪锌矿中。矿石中大部分金属硫化物呈它形不规则状集合体,黄铜矿与方铅矿、闪锌矿等金属硫化物密切共生。闪锌矿与方铅矿、黄铜矿与闪锌矿等的嵌布关系非常复杂,边界极不规则,且常常相互包裹,矿物工艺粒度较细,单体解离困难。闪锌矿中可见固溶体分离结构的细小粒状黄铜矿嵌布,这种形式嵌布的黄铜矿一般无法解离。  相似文献   

6.
福建尤溪梅仙矿床闪锌矿中黄铜矿交生体的交代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兵  顾连兴 《地质论评》1999,45(1):15-18
福建尤溪梅仙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的闪锌矿经50%HNO3浸蚀后发现,微米级的黄铜矿交生体呈乳滴状,棒条状,蠕虫状等沿闪锌矿解理面,双晶面和颗粒边界,裂隙等处分布,并且黄铜矿交生体所占体积均在5%以上,因上闪锌矿中有限的Cu的溶解度使出溶无法解释黄鲷矿交生体的成因,交生体的结构特征以其与黄铜矿脉的关系暗示其可能是交代成因。而对横切黄铜矿乳滴的电子探针分析中铁含量特征的研究,证实梅仙矿区闪锌矿中的黄铜矿交  相似文献   

7.
热液铀矿床与硫同位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根庆 《地球化学》1982,(3):322-327
花岗岩内热液交代充填型铀矿床,根据现有的认识大致可以分成两个系列。一是酸性蚀变交代充填系列,形成铀-微晶石英型、铀-萤石型、铀-粘土型铀矿床。另一是碱性蚀变交代系列,形成碱交代(岩)铀矿床。前者从成矿前岩石蚀变到成矿后脉体充填,均不同程度地发育有黄铁矿。此外,尚有少量方铅矿、白铁矿、闪锌矿、辉铝矿、黄铜矿等。这是  相似文献   

8.
新疆小热泉子铜(锌)矿床位于大南湖晚古生代岛弧带内,矿体主要赋存于一套凝灰质火山碎屑沉积岩中,矿石类型主要为块状黄铜矿矿石、闪锌矿矿石和脉状硫化物矿石。硫化物的显微结构研究表明,黄铁矿主要发生脆型变形,形成碎裂结构、细粒化结构、充填交代结构、"布丁"结构以及变斑晶结构,黄铜矿和闪锌矿发生塑性变形,黄铜矿表现为"S型"面理结构以及在闪锌矿中呈团斑状结构,电子探针结果表明黄铜矿发生明显的活化迁移富集作用。硫化物的稀土微量元素研究表明,闪锌矿中Mn、Ga、As等元素含量很低,Ga/In<<1,Ge/In多数小于1,174相似文献   

9.
三道明水矿床位于北山成矿带的西部,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中型Cu-Zn矿。为了解该矿床成因类型及主要控矿因素,本文在前期勘探工作的基础之上,对其矿床地质特征,特别是蚀变矿化特征开展了野外及室内研究。根据热液蚀变、矿物组合及脉体间穿插关系的不同,可将三道明水矿床的蚀变和矿化划分为早、中、晚3期。其中,早期矿化以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组合,以及零星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组合为特征,相关的热液蚀变为绿泥石±绢云母,显示出块状硫化物矿床的蚀变矿化特征;中期矿化为该矿床的主要成矿阶段,以浸染状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组合为特征,相关蚀变为绢英岩化,含Cu、Zn矿物(黄铜矿、闪锌矿)形成于韧性变形过程中;晚期矿化主要以石英±黄铜矿±辉钼矿脉±黄铁矿脉、方解石脉发育为特征,蚀变不明显。基于上述蚀变矿化特征的观察,并通过与区域成矿作用的综合对比,认为三道明水矿床早期可能为块状硫化物型(VMS)矿化,中期经历了韧性剪切变形驱动下的热液改造,在主剪切带富集形成了工业矿体,晚期叠加了岩浆热液有关的Cu-Mo矿化。  相似文献   

10.
河北丰宁隐爆角砾岩型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丰宁银多金属矿床赋存于隐爆角砾岩体中,发育一组典型低温热液矿物组合的围岩蚀变,矿化为典型低温热液成因的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硫化物组合;控矿隐爆角砾岩划分为震裂花岗岩相、震碎花岗岩相、熔浆角砾岩相和气爆角砾岩相4类;宏观、微观研究认为其中的硅质角砾由4次喷发作用形成;气爆形成的萤石化可确定赋矿空间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加充分利用南乌拉尔铜矿中的多种元素,弄清金的分布规律是有重要实际意义的.本文以盖依铜矿、南盖依铜矿、塞巴依铜矿、莫洛焦日铜矿等矿区为例,阐述这类矿床中金的一些分布特征.彼得洛夫斯基和普舍尼契尼曾通过他们的研究工作,划分出三个共生矿物组合,即:(1)早期的,为杂有细粒黄铜矿矿物的黄铁矿矿石和杂有细粒黝铜矿、闪锌矿、重结晶的粗粒黄铁矿和黄铜矿的黄铜矿矿石;(2)晚期的,为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矿石,含黝铜矿的闪锌矿-方铅矿矿石,黄铁矿-斑铜矿矿石;(3)末期的,为石英、碳酸盐、重晶石、纯闪锌矿、  相似文献   

12.
黄典豪 《矿床地质》1999,18(3):244-252
通过对热液脉型的铅-锌-银矿床(3个)和银矿床(1个)和闪锌矿中硫化物包囊体的特征研究表明,石英-硫化物阶段富铁闪锌矿(主矿物)的硫化物包裹体十分发育:沿生长带产出的乳滴状黄铜矿与主矿物为共同沉淀成因;沿穿切主矿物的黄铜矿或石英细脉两侧,和受粗粒黄铜矿溶蚀的富铁闪锌矿近接触部位发育的乳滴状黄铜矿为渗透-交代产物;沿解理(裂隙)或粒间、粒内产出的各种形态磁黄铁矿是充填-交代的结果;沿解理分布的脉状毒  相似文献   

13.
放羊山矿床是近年来在滇西镇康矿集区内发现的首个以富Cu为特征的Cu-Pb-Zn多金属矿床,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厘定了成矿期次,将成矿作用划分为以Fe-Zn矿化热液成矿期和以Cu-Pb-Zn矿化为主的叠加改造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可进一步划分为阶段Ⅰ(石英-白云石-黄铁矿-毒砂)、阶段Ⅱ(石英-方解石-闪锌矿-绿泥石)和阶段Ⅲ(石英.萤石-磁黄铁矿-黄铜矿).对热液成矿期各阶段和叠加改造期不同金属硫化物及脉石矿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热液成矿期阶段Ⅰ黄铁矿、阶段Ⅱ闪锌矿、阶段Ⅱ方解石、阶段Ⅲ黄铜矿均具有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稀土配分特征,且负Eu异常明显;叠加改造期的方解石、闪锌矿和方铅矿稀土配分模式同样为"右倾型",具正Eu异常.以上特征指示热液成矿期成矿环境具还原性,而叠加改造期矿物淀积环境则与之相反,两期成矿作用的物质来源可能与地层有关.放羊山Pb-Zn-Cu多金属矿床中金属硫化物Y/Ho值较为集中,热液成矿期阶段Ⅰ黄铁矿(23.86~28.95)、阶段Ⅱ闪锌矿(23.75~31.33)、阶段Ⅲ黄铜矿(25.42~26.70)和叠加改造期方铅矿(29.2~29.63)、闪锌矿(23.75~31.33)基本落入区域花岗岩(24.58~29.63)Y/Ho值变化区间,脉石矿物方解石(热液成矿期阶段Ⅱ32.76~40.06,叠加改造期32.67~36.54)与大陆东部地壳Y/Ho值(20~35)变化范围相同,表明热液成矿期与叠加改造期成矿流体具有同源性,主要为深部岩浆热液,而方解石的形成可能有上地壳流体的参与.  相似文献   

14.
尾矿中硫化物风化氧化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防治矿山尾矿造成环境污染,对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进行了风化氧化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硫化物的氧化速率顺序为: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侵蚀液pH值越低,硫化物氧化速率越大,有机物存在对硫化物氧化起缓冲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青海虎头崖铅锌矿床是祁漫塔格成矿带矽卡岩型多金属矿的典型代表之一,该矿区岩浆活动强烈,具有Fe、Cu、Mo、Pb、Zn等多金属成矿元素组合。本文通过电子探针对该矿床中闪锌矿化学成分标型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其中Fe、Cd等元素的分布状态和富集规律。研究表明,矿床中闪锌矿可分为3个世代,从早到晚闪锌矿颜色由黑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矿物组合由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 →闪锌矿-方铅矿-方解石或石英。早阶段形成的闪锌矿以富Fe贫Zn和Cd为特征,而晚阶段形成的闪锌矿相对贫Fe,富Zn和Cd。通过闪锌矿中的FeS含量估算获得成矿温度范围为148~262℃。随着成矿阶段的演化,3个世代闪锌矿中FeS含量逐渐降低,表明对应成矿温度的不断降低,分别为262~258、260~200、248~148℃。结合Zn/Cd含量比值变化范围,认为虎头崖铅锌矿床应属于中温热液矿床。在空间分布上,沿着热液流动方向,闪锌矿中Zn含量逐渐增加,Fe含量逐渐减少,Zn/Cd变化范围增大,指示矿床中热液流动方向为由北西西到南东东,由深部到浅部,与矿体走向一致。通过与国内其他不同类型铅锌矿床的对比,发现虎头崖铅锌矿床闪锌矿中Zn、Fe、Mn、Cd等化学成分具有典型中温矽卡岩型矿床中闪锌矿化学成分的特征,明显不同于层控型矿床、喷流沉积型矿床等其他类型矿床闪锌矿。结合该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过程,我们认为虎头崖铅锌矿床为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6.
万龙山锡锌多金属矿是著名的都龙锡矿田中的一个矿床,对万龙山矿区主要金属矿物锡石、闪锌矿和黄铜矿进行的矿物组分、矿物特征和电子探针结果的研究发现,锡石颜色较深是由于矿物含有较多的Fe所致,并与锡石的结晶温度呈正相关性,早阶段温度较高时结晶的锡石颜色较深,锥面发育,多呈粒状和短柱状,而较晚阶段结晶时温度有所降低,Fe离子进入晶格的机会下降,锡石颜色较浅,晶形的柱面发育,出现长柱状或针状晶形。闪锌矿具有较高的Fe含量,主要为铁闪锌矿;闪锌矿的Zn与Fe呈负相关性,表明二者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具有线性替代关系;闪锌矿中富Fe、In,贫Cd、Ga,w(Zn)/w(Cd)值多为300~500,显示出中-高温成矿的特点;闪锌矿具有极高的w(In)/w(Ga)值且均大于1(平均114.71),显然与岩浆作用有关。黄铜矿中S、Fe、Cu含量稳定,并且不含Ni、Se、Cd,显示中-高温岩浆热液的特点;在闪锌矿中呈固溶体出溶物的黄铜矿和交代闪锌矿的黄铜矿共存,说明黄铜矿的形成经过了不同的温度变化。万龙山锡锌多金属矿与岩浆活动的中-高温流体有关,矿床为与燕山晚期岩浆作用有关的矽卡岩-热液型锌锡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7.
自然镍产于河北省燕山南段某地的花岗岩中。该岩体为燕山早期形成的小岩株,侵位于某背斜西端轴部前震旦系片麻岩中。岩休化学成分属铝过饱和偏碱性,含有铌、钽、锂、铍、铷、铯等稀有金属矿化。岩体可划分为两期,第一期岩性为红色细粒花岗岩,第二期为白色细粒至似斑状花岗岩。在这两期花岗岩的人工重砂中均发现有自然镍,与自然镍伴生的副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铌铁矿、钛铁金红石、细品石、独居石、锆石、黄玉、萤石、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二十余种。  相似文献   

18.
热林复式花岗岩体,总体为从边部到中部由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边部补充期花岗斑岩5个侵入体组成的燕山期同源岩浆结构演化系列.属钙碱性系列,弱过铝质的Ⅰ型向S型过渡特征.成矿类型为蚀变花岗岩、石英脉型和角岩型3种,并划分为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石英脉,辉钼矿±黄铜矿—石英脉及黄铜矿—石英—方解石脉4个成矿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19.
大兴安岭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带之一,库伦迪铅锌矿床是近年来在该带北段中发现的中型矿床之一。本文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该矿床的矿石开展详细的矿石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库伦迪矿床矿石可划分为锌铅矿石、锌铅铜矿石、铜锌矿石和铅矿石等4种类型;各矿石类型矿物共生组合分析表明,按成因该矿床矿石结构可分为结晶结构、交代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和压碎结构;矿石构造以细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和团块状构造为主,条带状构造次之。综合矿物学特征,将成矿期次划分为两期:第一成矿期为闪锌矿—黄铜矿成矿期,并划分为辉钼矿—磁铁矿成矿阶段、黄铁矿—闪锌矿成矿阶段、闪锌矿—黄铜矿成矿阶段;第二成矿期为方铅矿成矿期,主要有方铅矿、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等。  相似文献   

20.
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保山地块北部、NS向保山-施甸复背斜与NNW向澜沧江断裂锐角交汇部位的南部。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寒武系核桃坪组金厂河背斜的层间裂隙中,受NW向、NE向断裂交汇处的控制。选取闪锌矿及其共生的方铅矿、黄铜矿、石英样品,应用Rb-Sr同位素测年方法,获得闪锌矿等时线年龄为(118.9±5.9)Ma,闪锌矿+方铅矿等时线年龄为(119.3±1.7)Ma,闪锌矿+黄铜矿等时线年龄为(120.3±5.1)Ma,闪锌矿+石英等时线年龄为(117.0±2.4)Ma,闪锌矿+方铅矿+石英等时线年龄为(118.7±1.5)Ma,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时线年龄为(119.6±1.6)Ma,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石英等时线年龄为(118.9±1.4)Ma。Rb-Sr定年结果表明,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为117~120 Ma,为早白垩世。热液矿物组合的(87Sr/86Sr)i平均值为0.713 885,与保山地块内志本山岩体的(87Sr/86Sr)i值接近,指示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成矿作用与保山地块内燕山晚期花岗岩岩浆活动有关,结合矿区重力负异常特点,推测矿区内存在隐伏的中-酸性岩体。通过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认为该矿床的形成可能是对中特提斯洋闭合过程中腾冲地块与保山地块碰撞造山作用的响应,与地块内部受碰撞影响而导致地壳深熔所产生的岩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