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四种蟹成蟹消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比较中华绒螯蟹、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和长江华溪蟹胃、肠、肝胰腺的五种消化酶(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力,结果表明四种蟹的类胰蛋白酶比活力是胃蛋白酶的7~17倍,淀粉酶是纤维素酶的30~183倍,脂肪酶活力较低。消化酶活力大小具有器官特异性和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2.
远海梭子蟹盐度适应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取活力强,体宽95mm左右的远海梭子蟹,进行海水最低盐度、最高盐度及各种盐度变化的试验。结果表明:远海梭子蟹生存的海水盐度为10~50,能正常摄饵的海水盐度为15~45,最佳摄饵海水盐度为25~35。同时发现,海水盐度从正常盐度(30)向低盐度降低时,每24h降低不超过5的逐渐变化时远海梭子蟹成活率比每次降低超过10以上的聚变存活率高,摄饵量大。说明海水盐度的逐渐变化比海水盐度的骤变对远海梭子蟹  相似文献   

3.
消化酶是反映机体消化生理状况及对营养物质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对三疣梭子蟹蜕壳后不同时间肝胰腺消化酶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蜕壳后肝胰腺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在第4~6天达到最高;脂肪酶活力在第6天时达到最高;纤维素酶活力总体较低,在第10~12天达到最高;几丁质酶活力在蜕壳后第4天时酶活力最高。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蜕壳后,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力相对较高,而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力较低,可能与三疣梭子蟹本身的肉食性特征有关;另外,整个实验期间,三疣梭子蟹肝胰腺脂肪酶活力较低,可能与测定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与其他时间点相比,蜕壳后4~6 d(蜕壳周期中间阶段)各种酶活力处于较高水平,表明此阶段对食物的消化能力比其他时间更强,这为养殖过程中饵料的合理投喂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四种虾蟹类幼体消化酶活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测定了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中华绒螯蟹和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的4种消化酶活力,并对它们在幼体发育过程中消化酶活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4种虾蟹类在整个幼体发育过程中,4种消化酶活力表现出3种不同的变化模式,其中虾类和蟹类幼体消化酶活力的变化模式有各自的相似性;而且它们的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较高,纤维素酶活力极微。在食性转换过程中,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出现较明显的变化。同时还探讨采用淀粉酶/类胰蛋白酶活力(A/T)比值作为甲壳动物幼体的食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水体汞(Hg^2+)在不同暴露时间对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以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低浓度Hg^2+(0.01和0.05mg/L)处理组中华绒螯蟹血淋巴SOD、GPX、CAT活力在...  相似文献   

6.
汤鸿  李少菁 《海洋通报》1997,16(2):87-92
本文介绍了海洋生物中催化氧化脱氨作用的谷氨酸脱氢酶(GDH)活力测定方法,GDH活力的影响因子,以及GDH活力测定在海洋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人工感染溶藻弧菌的三疣梭子蟹口灌恩诺沙星(给药剂量为10 mg/kg)后,其血淋巴、肌肉、肝胰腺等组织的药代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感染溶藻弧菌的三疣梭子蟹体内3种组织中的药物时量曲线关系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恩诺沙星在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中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给药后出现最高血药质量浓度的时间(Tp)为3.200、4.120、0.233 h,给药后的最高血药质量浓度(Cmax)为0.710、1.009、3.474μg/cm3,药时曲线下总面积(AUC)为22.710、39.632、146.727μg/(cm3.h),表观分布容积(Vd)为11.231、7.514、2.813 dm3/kg,消除半衰期(t1/2β)为102.124、57.661、66.390 h.恩诺沙星在感染三疣梭子蟹体内吸收迅速,分布广泛,组织穿透力极强.代谢物环丙沙星在血淋巴、肌肉、肝胰腺3种组织中的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感染三疣梭子蟹口灌恩诺沙星合理的休药期应不少于18 d.  相似文献   

8.
三疣梭子蟹增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浦东 《海洋科学》1995,19(6):65-68
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yculatus)简称梭子蟹,是著名的海产食用蟹类。营养价值和医用价值很高,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在日本,梭子蟹在海产经济鱼类分类中,属超高级品种,与龙虾、日本对虾、鲍鱼、牙鲆、真鲷等一类。价格接近真鲷,与黑绸甚近,1982年平均价为1225日元/kg,折合人民币100元以上,1989~1990年,日本市场批发价格已达1500日元/kg。日本市场到岸价(CNF)600~750日元/kg,高于冻梭子蟹若干倍。我国已开始与日本进行少批量活蟹贸易,但由于海捕季节性…  相似文献   

9.
线粒体基因片段在梭子蟹系统发育及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9个个体COI基因部分序列467 bp,7个个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519 bp,同时测定样品蟹1个个体COI基因部分序列468 bp.结合GenBank中收集的梭子蟹科COJ,16S rRNA两个基因所有同源序列信息,使用Kimura双参数模型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构建梭子蟹科分子系统发育树;将样品蟹测得的COI基因序列和已知鲟属的其他蟹同源序列(429 bp)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分析表明:两个基因片段序列平均碱基AT数量分数都明显高于GC数量分数;梭子蟹属与美青蟹属关系最近,蟳属应为区别于梭子蟹属、美青蟹属、青蟹属的另一支,支持蟳属应划分在短桨蟹亚科的观点;根据遗传距离以及转换/颠换(R)值分析,判定出样品蟳为锐齿蟳.本试验运用线粒体基因片段探讨了梭子蟹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样品蟹的种类鉴定,为线粒体基因片段在梭子蟹的物种鉴定和系统发育重建中的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2015年5月在红海湾海域采集的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及其潜在食物的碳(δ13C)和氮(δ15N)稳定同位素比值;通过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估算不同食物对远海梭子蟹食性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远海梭子蟹的δ13C值在-18.1‰~-14.1‰之间;δ15N值的范围为9.8‰~13.8‰;平均值分别为-16.9‰±1.3‰和12.1‰±2.3‰。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范围均较大;表明远海梭子蟹食物来源广泛、多样。远海梭子蟹的食物主要由双壳贝类、螺类、鱼类、头足类、虾类、蟹类和藻类组成。SIAR模型计算结果显示:藻类为远海梭子蟹的主要食物;其平均贡献为32.5%;双壳贝类的相对食性贡献为21.9%;虾类、螺类、鱼类和蟹类的平均贡献差异较小;分别为9.7%、9.7%、9.6%和9.3%;头足类的贡献最低;仅为7.3%。此外;根据δ15N值及营养位置的计算公式得出:远海梭子蟹在红海湾海域位于2.91±0.68营养级。远海梭子蟹的7类潜在食物中;藻类的营养位置最低;为1.21±0.58;其次为双壳贝类;为2.00±0.25;蟹类、螺类、虾类和鱼类的营养位置分别为2.85±0.33、2.87±0.26、3.01±0.16和3.08±0.18;头足类的最高;为3.41±0.17。  相似文献   

11.
从南极超微细菌ANT52(Alteromonas stellipolaris)提取粗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和粗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分不同处理(OMP、LPS、OMP+LPS)免疫注射黑鲷,在免疫后的第1、7、14、21、28、35天时检测试验鱼的白细胞吞噬活性、溶菌酶活力、抗菌活力以及酚氧化酶活力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自南极超微细菌ANT52提取的LPS及OMP 均能够显著提高黑鲷的白细胞吞噬活性(P<0.05),增强黑鲷血清中的抗菌活力、溶菌酶的活力和酚氧化酶活力(P<0.05).各免疫处理对黑鲷免疫活性的影响效果不同,LPS、OMP单独注射的免疫促进效果优于组合注射(LPS+OMP);且LPS、OMP单独注射的黑鲷各免疫指标基本上在接种后的第28天时最高,而组合注射LPS+OMP在接种后的第21天最高.上述物质表现的免疫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C-型凝集素(C-typelectin,CTL)是甲壳类动物体液免疫中重要的免疫因子之一。但CTL基因在溶藻弧菌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感染的过程中的表达及抗病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为初步阐明CTL基因SNP E4-205 C/T位点与抗溶藻弧菌感染相关的分子机制,对不同基因型梭子蟹进行溶藻弧菌感染,通过绝对定量方法分析不同基因型梭子蟹肝胰腺、肌肉组织中溶藻弧菌的复制情况。发现溶藻弧菌感染后12 h内梭子蟹肝胰腺、肌肉组织中C/C组细菌数量显著高于T/T组,结果表明T/T组梭子蟹抗感染能力显著高于C/C组。进一步对该位点非同义突变(ACT-ATT)导致的一个氨基酸改变(Thr-Ile)的两种蛋白进行体外重组表达,并对两种重组蛋白CTL-ATT及CTL-ACT进行活性分析。发现两种重组蛋白对溶藻弧菌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CTL-ATT的抑菌活性显著高于CTL-ACT。重组蛋白CTL-ATT与PAMPs的结合活性高于CTL-ACT与PAMPs的结合活性,同时两种蛋白与PAMPs和溶藻弧菌的结合活性具有浓度依赖性。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CTL基因参与机...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东海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资源时空分布规律,探索更适合三疣梭子蟹资源量预测的模型方法,根据2006—2007年共四个季度在东海北部海域的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梯度提升回归树(gradientboostingregressiontree,GBRT)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 machine,SVM)这两种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了三疣梭子蟹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使用方差解释率(VE)、相对均方根误差(RMSE)以及决定系数R2等指标对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预测性能以及稳定性等进行了比较,选择其中最佳模型对东海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资源分布进行预测。结果显示, GBRT模型的拟合效果相对优于SVM模型,两种模型的拟合结果均显示底层海水盐度(SBS)为影响三疣梭子蟹资源分布最为显著的环境因子。GBRT模型的预测性能较高且模型较为稳定,其预测结果显示夏季的资源量高于其他三个季节,且各季节所研究海域的东南部均存在一个资源分布的低值区。研究结果预期可为三疣梭子蟹资源分布及资源量预测新方法的探索和分析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健康和疾病条件下药物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体内的代谢差异,在构建三疣梭子蟹溶藻弧菌疾病模型的基础上,按25mg/kg剂量分别给健康和患病三疣梭子蟹单次口灌氟苯尼考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其肝胰腺、肌肉和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药时数据应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拟合。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在健康和患病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相同组织中的药时曲线形态相似,三种组织的药时数据均符合带时滞的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肝胰腺吸收药物最快,肌肉次之,血浆最慢;与健康组相比,患病蟹肝胰腺、肌肉、血浆三种组织对氟苯尼考的吸收和消除速度明显减慢,达峰时间推迟,半衰期延长,清除率减低,最高药物浓度下降,表观分布容积和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变大。说明疾病使氟苯尼考在三疣梭子蟹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建议患病三疣梭子蟹口服氟苯尼考的休药期至少10d。  相似文献   

15.
宋柳  吕建建  王磊  孙东方  刘萍 《海洋与湖沼》2019,50(5):1080-1090
几丁质酶(chitinase)在甲壳动物的蜕皮、消化和免疫等很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为深入探讨几丁质酶的免疫防御机制,本实验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PtCht6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2736bp,开放阅读框(ORF)2103bp,编码700个氨基酸,具有几丁质酶GH18家族典型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分析PtCht6在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不同蜕皮阶段、不同病原感染以及低盐胁迫(11)下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PtCht6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在不同蜕皮时期的肝胰腺中,其表达量由蜕皮后期(A/B)、蜕皮间期(C)、蜕皮前期(D)依次递减(P0.05);人工感染WSSV和副溶血弧菌后.PtCht6的表达量在肝胰腺中分别于12h、72h达到最大值,在血细胞中均于12h达到最大值,且相较于对照组,整体显著上调表达(P0.05);低盐胁迫能够显著抑制该基因的表达,最高抑制73倍(P0.05)。同时发现,低盐环境下感染WSSV后,该基因达到峰值的时间明显延迟(至少延迟12h.P0.05)。该研究结果预示PtCht6作为免疫因子参与三疣梭子蟹的病原防御,且低盐胁迫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基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徐永健  孙彬 《海洋与湖沼》2012,43(6):1279-1285
在盐度为25的条件下,以大海马幼体为实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的盐度胁迫组(盐度从25胁迫至5、15和35)的方法,对其生长、生化组分以及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盐度组大海马幼体的体重、生化组分、能值与对照组(盐度25)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体长、成活率指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然而5、35盐度组的生长指标、成活率、生化组分等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5盐度组的SOD、CAT酶活性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MDA的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而5、35盐度组SOD、CAT和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随着盐度的升高,AKP酶活性具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而ACP酶活性则呈现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三疣梭子蟹池塘高密度养殖过程中,种内相残所致的自切附肢现象极其严重,但迄今为止,有关自切附肢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生理生态的影响仍处于空白阶段。本文重点研究了自切附肢对三疣梭子蟹幼蟹存活、蜕壳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显示:(1)自切附肢显著影响了幼蟹的成活率,整体上自切附肢数越多,成活率越低,其中自切4条(A4)和5条(A5)附肢组幼蟹的成活率仅为60%左右,显著低于对照组(93.3%)(P0.05);(2)自切附肢缩短了幼蟹的蜕壳周期,并且自切附肢数越多,蜕壳周期越短;(3)蜕壳后幼蟹的增重率随自切附肢数增加而降低,但特定生长率随自切附肢数增加而提高;(4)自切附肢后幼蟹的摄食率略有降低,整体上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饲料转化率有所提高,尤以A4和A5组幼蟹最为明显,其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自切附肢改变了幼蟹的能量分配比例,随着附肢自切数量的增加,用于呼吸的能量比例(R/C)逐渐降低,而用于生长的能量比例(G/C)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8.
滤食性贝类在生态系统中可通过自身生理活动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而影响养殖环境。为从养殖系统底质环境角度为综合养殖系统优化提供依据,建立了4个实验生态系统,即在三疣梭子蟹-日本囊对虾养殖系统中混养3个不同密度的缢蛏(由低到高分别表示为PMB1,PMB2,PMB3),并以三疣梭子蟹-日本囊对虾养殖系统(PM)为对照。通过对不同养殖系统底泥理化性质及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的比较分析,探究缢蛏不同混养密度对养殖系统底质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而言,试验期间缢蛏高密度混养系统PMB3底泥pH与氧化还原电位(ORP),显著高于其他系统,而底泥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系统。从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来看,不同养殖系统中线虫在丰度上占主要优势,占总丰度的35.9%~42.7%;介形类在生物量上占最大优势,占总生物量的74.2%~81.1%,PMB3总丰度和总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系统。较高混养密度下,缢蛏能通过滤食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减少底泥有机物质的积累,改善底质环境,提高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本试验条件下,根据养殖系统底质环境变化特征,缢蛏放养密度34.7×104 ind./hm2为最优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19.
C型凝集素是一类依赖于钙离子的糖识别蛋白超家族,该家族蛋白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系统中的非己识别和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含单个糖识别域(CRD)的C型凝集素PtCTL-6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研究表明PtCTL-6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一条由信号肽、LDLa和CRD组成的多肽链。该C型凝集素的识别关键基序为DPY/WTD(Asp-Pro-Tyr/Trp-Thr-Asp),未见于前人研究。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结合活性检测结果表明:PtCTL-6重组蛋白(rPtCTL-6)能结合脂多糖(LPS)、肽聚糖(PGN)和β-葡聚糖(β-glucan),并能结合7种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凝菌活性实验证明, PtCTL-6能选择性地凝集真菌毕赤酵母(Pichiapastoris)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以上结果证实PtCTL-6能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参与机体对微生物的识别,并且该分子具备较广泛的免疫识别谱。最后,本文初步探索了该分子对"非己"物质的识别机制,发现PtCTL-6通过特异性的结合D-甘露糖和D-岩藻糖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是一种具备新型糖结合模式的C型凝集素。  相似文献   

20.
采用黄芪多糖、葡聚糖作为免疫佐剂,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配伍后注射免疫大菱鲆,测定免疫28d后血清中溶菌酶活力、SOD活力、抗体效价和各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RPS)。结果表明,添加多糖免疫佐剂能提高疫苗免疫的大菱鲆的各免疫指标,添加佐剂的免疫组的血清溶菌酶活力、SOD活力和血清效价比单纯的疫苗免疫组显著提高(P<0.05),2.5mg/ml黄芪多糖混合疫苗免疫组和5mg/ml葡聚糖混合疫苗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最高,分别达(78.7±1.3)%和(64.0±8.9)%,且溶菌酶活力、SOD活力及血清效价等指标较其他各组有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