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大地构造位置工作区为西南三江成矿带南段,属特提斯构造带的一部份,位于兰坪—思茅陆块与扬子陆块结合带。工作区为楚雄盆地和兰坪—思茅盆地。兰坪-思茅盆地和楚雄盆地受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的形成演化所控制。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南西侧的兰坪-思茅盆地总体呈北北西向展部,其内部主要构造形迹的构造线方向与金  相似文献   

2.
老王寨金矿发现于80年代初,探明储量已达特大型金矿床规模。 1.矿床地质特征矿床位于哀牢山西部的浅变质地层中,构造上属唐古拉—兰坪—思茅褶皱系的墨红—绿春褶皱带。矿区靠近九甲—墨江断裂。矿区地层划分为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为一套低绿片岩相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包括绢云板岩、变质石英杂砂岩、泥质灰岩和硅质岩。区内岩浆岩特别发育,主要有辉橄岩、玄武岩、辉长岩。煌斑岩脉非常多,且多为容矿岩石。其它脉岩还有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  相似文献   

3.
兰坪—思茅(盆地)内部发育的一系列褶皱和逆冲断层组成了显著的弧形构造,其中部呈现反S形构造形态。该地区地壳构造变形方式及其演化过程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物质新生代侧向挤出逃逸密切相关,对其开展地壳构造变形方式的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兰坪—思茅盆地中部反S形构造区域四条白垩纪红层剖面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获得南涧牛街地区早白垩世LN-a和LN-b剖面的特征剩磁方向分别为D_s=244.7°,I_s=-47.3°,Ks=31.6,α_(95)=16.6°(K_1j~1),和D_s=245.4°,I_s=-46.4°,K_s=52.2,α_(95)=9.4°(K_1n~2),两剖面在99%置信度下通过了Mc Fadden(1990)褶皱检验;小湾镇地区早白垩世NX-a和NX-b剖面(两套地层分属轴向不同的两褶皱)特征剩磁方向分别为D_s=244.9°,I_s=-40.2°,K_s=1067.5,α_(95)=2.3°(K_1j~1)和D_s=182.6°,I_s=-42.1°,K_s=335.2,α_(95)=3.7°(K_1j~2)。结合前人在兰坪—思茅地体中部获得的可靠古地磁数据及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新生代断裂活动演化过程的分析,指出兰坪—思茅盆地中部弧形反S形构造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兰坪—思茅盆地构造区内部差异性旋转变形作用主要受控于新生代时期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块体侧向旋转挤出过程中的相互挤压作用和临沧花岗岩基对兰坪—思茅地体侧向顺时针旋转挤出运动的阻挡等一系列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4.
金顶超大型矿床分布于西南三江褶皱系中南段的兰坪中-新生代盆地.兰坪盆地属处在扬子板块和藏滇板块之间的昌都-思茅微板块,在古特提斯基础上先后沉积了中-新生界海相-陆相碳酸盐岩、火山岩和碎屑岩建造,地层中有多个陆相含膏盐层位,存在多个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5.
桂西、桂南地区的构造划分历来认识不同,各家说法不一,本文根据该区各时期地壳运动遗留的建造、改造遗迹认为该区比较特殊,印支运动之前,全区以海相沉积为主时,该区主体是"南岭地槽"。其特殊之处:(1)加里东运动地槽褶皱时钦州地区未褶皱,成残余海槽,东吴运动时方才褶皱;(2)地槽褶皱后,盖层沉积时因地球膨胀影响该区中三叠统是一套地槽型沉积;印支运动时形成地槽型褶皱。因此称它"南岭地槽桂西、桂南印支复活区"。地球膨胀、洋壳形成的印支期,大陆地壳上的地洼时期,该区是中国东南地洼区的西南端。洋壳消减时期,该区属滨东印度洋活化带。  相似文献   

6.
郭福祥 《地质科学》1986,(2):161-169
滇西兰坪思茅地区,中、新生代红层发育,北起德钦一带,经维西、兰坪、云龙、漾濞、南涧、景东、镇源、景谷、普洱、思茅、江城,延至勐腊地区,东以苍山、哀牢山为界,向西展布于澜沧江沿岸。早侏罗纪至中白垩世,长期相对沉降,形成北北西—南南东向拉长的大型盆地堆积,分布广,几乎遍及全区,近盆地中心,连续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红色碎屑岩群。时而有膏盐堆积,但远不如后来的含盐组重要,本文略之。  相似文献   

7.
滇黔桂相邻地区二叠纪有孔虫分异度与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滇黔桂相邻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部及华南褶皱系的西部,跨越两个大的构造单元。区内以弥勒—师宗、紫云—南丹古断裂为界,又将该区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沉积区。北区  相似文献   

8.
黔东松桃地区构造格局主要是受到燕山运动影响形成。燕山早期,区内处于SEE—NWW向区域挤压收缩,形成了NNE—SSW向褶皱和断裂。下寒武统杷榔组—变马冲组地层和南华系下统大塘坡组地层作为两套滑脱层,在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滑脱作用,滑脱层内褶皱变形强烈,以大量紧闭、顶厚不协调褶皱为主要构造样式,而其上、下岩层则以断块或宽缓褶皱变形为主,以软弱层为界面,其上、下岩层发生逆冲滑脱作用,形成了区内隔槽式褶皱的构造样式。燕山晚期,区内处于NNE—SSW挤压为主,形成了区内NWW向小型褶皱和断裂,同时燕山晚期构造横跨叠加在早期变形之上,导致早期NNE向褶皱枢纽呈波状起伏,轴迹弯曲,部分地区形成了构造穹窿和构造盆地,部分早期断层呈左行走滑性质。在燕山早、晚两期构造作用下,高地矿区含锰岩系作为软弱滑脱层,向猴子坳向斜的核部进行滑脱聚集,使其在向斜的核部富集,翼部相对减薄。同时,由于犁式正断层的存在,也影响了锰矿层的保存与破坏。  相似文献   

9.
天登铜金矿区位于兰坪—思茅褶皱带之中轴断裂带上,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近南北向断裂构造和紧闭褶皱之层间破碎带中。矿区铜金矿体近矿围岩均为白垩系下统景星组(K_1j)的碎屑岩。为断裂构造破碎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10.
陈毓川 《矿床地质》1983,2(2):15-24
本文所述及的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属黄汲清先生所划分的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范围。该区在下古生代时期为冒地槽,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褶皱隆起,结束了地槽阶段。加里东运动之后,此区仍不断经受构造运动,成为比较典型的构造活化区。主要表现为:在海西时期一些地带强烈断陷,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如湘南、河池—南丹等地区;印支—燕山时  相似文献   

11.
东特提斯构造演化与兰坪—思茅盆地蒸发岩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坪—思茅盆地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成盐、成钾盆地,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东特提斯构造域,因此,特提斯的形成和演化对盆地成盐潜力、成盐规模和盐类分布规律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1)古特提斯闭合之后,相关地块或地体上可残留陆表海,除了在相关地块内形成海相沉积盆地之外,海水还可能作为盐类物源补给迁移至相邻的沉积盆地;(2)兰坪—思茅盆地岩盐的物源除了来源于古特提斯闭合后的残留海,中特提斯期间的海侵作用也是重要补给形式,此外还受火山活动的影响;(3)新特提斯闭合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使兰坪—思茅盆地内发育大量走滑拉分和逆冲推覆构造,古代岩盐的赋存位置和形式发生了调整改造。总之,特提斯构造演化可以从提供盐类沉积的物源、控制盆地可容空间的大小、限制沉积盆地的边界和调整古代岩盐的分布等方面影响兰坪—思茅盆地的成盐、成钾条件。所以,对特提斯构造演化清晰的认识不仅能够为理解兰坪—思茅盆地成盐、成钾的机理提供帮助,还能为部署钾盐勘探方案、预测钾盐有利成矿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赵兴元 《云南地质》1990,9(1):25-36
兰坪金顶铅锌矿床是我国至今所发现的最大的铅锌矿床,类型特殊,蕴藏集中。对其成矿物质来源进行研讨,无论在矿床成因理论上或指导找矿实践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金顶铅锌矿床除聚集铅锌金属外,银、镉、铊、锶、硫铁矿等矿产也具相当规模,它们间的成矿物质来源不完全相同。本文仅就铅源进行讨论。一、地质简况矿区位于三江褶皱系南段(澜沧江—哀牢山褶皱系),兰坪—思茅中-新生代坳陷北部  相似文献   

13.
兰坪—思茅盆地为一海西地槽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拗陷裂谷盆地,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继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和勐野并钾盐矿之后,近年来铜矿也有新的突破:兰坪盆地发现了金满中型铜矿,思茅盆地也发现了成群成带分布的小型铜矿床或铜矿化点(个别已接近中型规模)。尤其有意义的是,这些铜矿床(或矿化点)大多数呈脉状,并具一定的展布规律,如在盆地中部的景谷—普洱地区沿盆地中央隆起带分布的一系列脉状Cu-Ag-(Au)组合铜矿床(点)。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脉状铜矿床(点)很可能是一种新的铜矿类型。 1.盆地一般特征及铜矿的分布:兰坪—思茅盆地位于澜沧江变质带与哀牢山、苍山变质带挟持的NNW向长条形地带内,以无量山为界,南部称思茅盆地。思茅盆地是营盘山变质  相似文献   

14.
四川境内扬子地台的基底可划分康滇运动形成的结晶基底和晋宁运动形成的褶皱基底。结晶基底地层为康定群,时代属太古代—早元古代。褶皱基底优地槽型地层有恰斯群、盐边群、黄水河群、盐井群、碧口群、火地垭群;冒地槽型地层有会理群、峨边群、登相营群以及板溪群。除板溪群、盐井群时代为晚元古代外,其余均为中元古代。组成结晶基底的变质地体,花岗岩化和混合岩化作用强烈,属多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组成褶皱基底的变质地体,属单相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类型。  相似文献   

15.
甘肃北山南带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红柳园—音凹峡一线,是一条含Au、Cu、Pb、Zn、Mo的多金属成矿带,构造区划属音凹峡褶皱带,是塔里木—中朝板块的北部边缘,区内构造作用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广泛分布着花岗岩类岩石及大量与之有关的矿产,笔者等对该类花岗岩进行了研究,现将其基本特征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盖县岩组是解决辽河群构造样式的重要层位。通过对盖县岩组内构造样式的解析,发现它与其它岩组一样,于吕梁运动期间经历了三幕构造运动。第一幕发生于拉伸作用阶段,形成了独特的早期伸展构造组合;第二、三幕发生于收缩阶段,其中第二幕构造线走向为NE,褶皱样式总貌为“两背叁向”,第三幕构造运动形成了本区的大构造格局,构造线走向为NW~NWW。在研究区内,三幕构造叠加明显,尤其是后两幕褶皱叠加,于区内西南部表现为穹隆状—新月形—蘑菇状型式,而区内北东部表现为穹隆—盆地叠加型式。文中对其它构造形迹亦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早喜马拉雅运动,使四川东部的红色陆相盆地消亡,盆地沉积和下伏的后晋宁地台盖层一起褶皱;四川西部的印支褶皱带则产生新的断陷盆地,并开始成为统一的青藏地块(即后来的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正>中畈金矿区域上位于扬子地台东南缘的江南古陆北部边缘,七都复式背斜北翼三岗尖—杨田背斜西端核部,东至—石门街断裂西侧,江南深大断裂南侧。沿黄栗树—东至一线以北地区主要出露古生代地层,以南主要为震旦系和中元古代地层(陈寿椅等,2012)。地层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南东,由南向北地层自老而新。区域上构造复杂、多期,主要表现为褶皱及断裂构造。主要褶皱有中畈—东至背斜、高村—戴村向斜、许村背斜,分别属七都复式背斜北  相似文献   

19.
中国白垩纪—始新世早期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万天丰  朱鸿 《地质学报》1989,63(1):14-25
本文根据369个大中型纵弯褶皱与157个节理观测点的资料,对中国白垩纪—早始新世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恢复、发现中国东部最大主压应力轴的产状为NE32°—SW212°,近于水平;而在西部,则为NE15°—SW195°,也近于水平。另外根据褶皱翼角与古构造应力值的估算表明,该时期的构造作用由中国的西南部向东北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在2—3km深处,其西藏的差应力达183MPa;而在华北、华东为100MPa左右。笔者认为白垩纪—始新世早期的构造应力是与该时期的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朝北北东方向运移和推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地区的中生代盆地构造概论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根据 1∶5 0万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区基岩地质图揭示的残留中生代地层的分布及构造变形特征 ,渤海湾地区的中生代盆地可以分为 5期。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盆地为克拉通内部大型坳陷盆地 ,其中晚三叠世盆地仅分布在渤海湾西南部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分布于印支运动形成的向斜坳陷核部 ,属于压陷挠曲型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分布广泛 ,属于裂陷盆地 ;晚白垩世盆地属于后裂陷阶段的坳陷盆地。这些盆地受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影响而发生反转。印支运动在渤海湾地区的东、西部的表现有明显差异。西部变形弱、以近EW向宽缓褶皱变形为主 ,东部变形强、并叠加了NE向褶皱和逆冲断层变形。早燕山运动使渤海湾地区形成宽缓的大型NE向褶皱变形 ,并使早—中侏罗世盆地发生反转和逆冲断层变形 ;中、晚燕山运动基本没有在渤海湾地区形成褶皱构造变形 ,而是表现为晚侏罗—早白垩世盆地和晚白垩世盆地的区域性反转隆升。下—中侏罗统沉积之后 ,渤海湾地区的构造格局发生基本变革 ,进入以裂陷盆地为主的构造演化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