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明进 《地理教学》2010,(21):32-33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中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这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下面谈谈将生活元素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人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把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视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等新课程理念,无一不是在强调地理学习的实用价值,强调地理学习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必须注意知识背后的生活意义。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强调地理课堂的教与学要和学生的真实生活建立联系,在联系实际的课堂学习中体验地理知识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具有生活性和实践性。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锻炼了分析基本地理现象的能力,体验学习地理知识的整体过程,才能将学到的地理知识适当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地理知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学习“对自身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相似文献   

5.
孙庆红 《地理教学》2010,(19):33-35
一、回到“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策略符合中学地理教育规律 地理学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并发展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验证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反映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并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相似文献   

6.
联系现实生活 激发学习兴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说,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处处有生活。“让地理走进生活,才能使学生接受地理、喜爱地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他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叶栋 《地理教学》1995,(3):16-17
学生在完成地理作业和试题解答过程中,常出现把地理知识杂乱罗列,随便堆砌的现象。其实,这是学生对地理知识割裂认识.对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缺乏认识,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因此.让学生明确地理知识结构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世界地理是我国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地理学思维、区域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阐释世界地理学科特征和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世界地理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同时,随着全球化问题愈发突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世界地理研究机构的“复兴”,世界地理教学和学科发展迎来了良好机遇。最后,文章从5个“走向”提出了世界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包括从世界地理知识走向世界地理科学、从世界地理教学走向世界地理研究、从部门地理走向综合地理、从注重地理知识性走向突出地理决策性以及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期为我国高校世界地理教学以及世界地理学科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世界地理》课程在落实“两性一度”要求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世界地理的学习和研究可成为“两性一度”的良好支撑。同时,《世界地理》课程统领世界地理知识、阐释世界地理问题、介绍世界的格局、呈现区域的特点、分析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作用,可对“两性一度”展开更为深刻的诠释。通过进阶性学习达到“高阶性”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的开放达成“创新性”目的,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过程评价和多元综合评价,提高学习“挑战度”,是《世界地理》落实“两性一度”的主要途径。课程思政的落实是“两性一度”的最终诠释和贯彻。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提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特征"。地理课程的"生活性"表现为"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这是由于地理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生活能力,更大程度满足学生生存的需要,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技能、原理来理解和解释生活现象,解  相似文献   

11.
宋赛萍 《地理教学》2010,(12):40-42,25
随着二期课改的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热潮随之而来。《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指出: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反映其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并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地理课程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呼唤生活世界的回归;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陛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还要尽可能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尤其是对学生而言十分熟悉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乡土资源。  相似文献   

12.
刘导  陈实 《地理教学》2022,(2):47-50,58
将生活与地理教学融合发展生活化地理教学,既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诉求,也是我国课程发展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有力体现。本文介绍了美国的地方本位教育,对比评析了地方本位教育关照下的中美地理课堂差异,借鉴美国地方本位教育的成功发展经验得到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发展启示:帮助学生建构地理体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强调真实、原味的生活内容;提高地理知识的生活循环运用频率。  相似文献   

13.
南极洲极地投影图是世界地理分区图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其地球自转方向的确定、地理方位的判别、东西半球的划分以及四周海陆的辨认,是教学中的四个难点。尽管“南极洲图”并非是本节教学重点,但对图中四个难点的解决,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南极洲的地理知识,而且对学生学会阅读地图,形成较强的读图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学好地理知识起着很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秦伟  道理 《地理教学》1994,(3):26-26
初中地理(人教版)第二册第十九章“人类共同生存在一个地球上”是该册课本的最后一章,内容有:时区、时差和日界线,以及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这一章所述内容是对初中一年级地理教学的一个总结,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各章所述的世界地理知识后,使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地球关系的观点,使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必须合理利用保护。  相似文献   

15.
黄继良 《地理教学》2005,(7):38-38,37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是课改成功的关键。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人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尝试从与周围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或解决问题的设想,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家乡,服务社会。这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思想理念的重要体验。  相似文献   

16.
照本宣科的地理教学,注重知识点堆砌,通常从概念到概念,缺乏生活味道,和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怎样在平时教学中将日常生活中所思所见运用到教学中,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既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又增进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7.
李万龙 《地理教学》2007,(10):10-12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更是获取地理知识以及进行地理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应把地图的运用列为培养学生技能的主体要求。”我国现行教材也明确指出:“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掌握阅读、使用地图的技能。”  相似文献   

18.
明春 《地理教学》2011,(13):39+41-39,41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让地理走进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体验地理知识,培养地理观念,感晤地理之美,这是我们地理教师的目标与追求。那么,我们地理教师怎样才能贯彻新课标理念,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感悟地理的魅力,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呢?  相似文献   

19.
敏锐抓住时事热点问题,把它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关地理知识,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学校教学条件等,形成多元化的有侧重点的教学方法,这是地理新课程课改目标实现有效途径之一。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模块“地理1”第一章“行星地球”,教学时可以抓住部分媒体宣传的“世界跳跃日”这一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20.
在地理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我运用了“串联”、“并联”的方法,组织他们有效地进行地理复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