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地震测深是地球科学中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在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及地球动力学过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十几年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地壳深部探测工作,获得了大量的含有地壳和上地幔结构信息的地震记录。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得到一批有关地壳结构的有意义的结果,大大地加深了对我国大陆地壳结构的认识,并且在研究大地构造,地壳演化、成矿规律以及地震成因等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对地  相似文献   

2.
沙.  ΒИ 《内陆地震》1995,9(4):374-381
用地质地球物理原理估计岩石圈地震危险性和预测地震时,通常根据深部地震测深资料对地震危险区和非地震区进行地球物理模拟。高山区是有意义的地震危险区,但难以克服的地形复杂性的困难限制了深部地震测深的前景。中亚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的天山和帕米尔高山区就是这样的地区。当深部地震测深没有前景时,唯一可能的通用方法是根据地震勘探原理利用区域地震观测资料解决岩石圈地球物理模拟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家防震减灾中心技术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灿涛 《地震》2001,21(4):1-6
主要介绍了中国地震局在“九五”期间建立起来的国家防震减灾中心技术系统及它所包含的7个中心的基本功能和作用。该防震减灾中心技术系统,为我国地震和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各类基础性观测数据和信息。也是我国灾害性地震应急指挥的工作场所。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我国大规模开展地震测深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测深数据文件系统,其目的在于在测深资料解释中引进数字处理技术,增加地震记录可用的信息量,建立地震测深数据库,从而促进我国深部研究工作中资料的相互交流. 在IBM-PC/XT微型计算机上,与本文的数据文件系统相应的数据采集、文件组织、绘制地震记录截面图以及对数字记录进行预处理等方面软件设计已经完成,从而建立了较完善的地震测深数据处理软件包.这个软件包在野外的使用表明,它具有效率高、使用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即将投入使用的一种新型数字地震测深仪器系统的情况;还较详细地介绍了该仪器系统的各种装置的规格和性能,并指出这些仪器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野外接收—野外基地监视回放—实验室回放处理的数字地震测深仪器系统。  相似文献   

6.
SD-1型数字大地电磁记录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SD-1型数字大地电磁测深仪是一种用途较广的地球物理勘探仪器,可用于研究地壳上地幔结构,普查石油、天然气田构造,寻找热田及监视地震前地壳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该仪器已于1982年8月通过国家鉴定。鉴定以后又在华南地区作了大地电磁测深工作。本文只是简述一下仪器的基本结构、几个主要的技术问题及鉴定前后用该仪器所  相似文献   

7.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广泛应用,启发研究人员将其应用于人工源宽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预处理和震相识别。采用札达-泉水沟深地震测深资料,提取振幅、信噪比、主频、瞬时带宽、瞬时高频能量等地震属性参数,分析不同参数的物理含义,挑选其中对界面变化敏感的参数,对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预处理,并利用P波和S波的联合扫描,提高震相识别的准确性。走时互换结果显示,采用地震属性参数可有效提高震相拾取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后续地壳速度结构反演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1983年5月1日至5月4日中国科学院在杭州召开了人工地震测深多道数字地震仪技术鉴定会,全国有关28个单位的40名代表应邀参加了会议。 人工地震测深多道数字地震仪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地学方面的重点课题《地壳上地幔》研究规划的需要,为开展人工地震测深,探测研究地壳深部构造而研制的数字化观测记录仪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地球物理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国内外有关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实例,对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进行了介绍。由于城市地区特殊的干扰环境,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需要对传统的技术方法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调整。以提高探测方法的抗干扰能力,城市地球地震活断层探测应充分利用高分辨浅层地震勘探和人工地震测深精度高的优势,根据不同城市的地球物理特征,配合电法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和天然地震观测等其他地球物理方法,通过对资料的综合分析和解释,提高探测结果的分辨率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初论华北地区的地壳低速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华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的地震记录特征及得到的地壳速度结构和介质Q值结构,并结合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论述了华北地区壳内低速层的存在。通过分析对比,研究了与壳内低速层有关的一些现象,如构造运动、地震震源分布和地热异常等。在此基础上,对地壳内低速层的成因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1980年l0月2日至11日在苏兹达尔市举行了“数值方法解释地震资料”的国际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由苏联科学院部国际地球物理委员会、西伯利亚科学分院计算中心、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按КАПТ计划组织的。讨论会日程分两个部分:一是听取解地震学中正演和反演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的报告,二是对数值方法用于人工地震测深和地震学的成果及其今后发展远景进行了讨论。会议共听取了60篇讲演、报告和报导,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朱振宇 《华南地震》1989,9(1):100-101
我局自从1975年开始应用人工地震以及天然地震测深于深部构造探测和研究,至1988年,共进行22期次的野外现场观测工作(原始资料的采集)。其中:由我局牵头和主持的工作有14期次(含天然地震测深下同),共完成测线5172.1公里(含非纵测线602公里),获得有力的原始地震纪录7503张。主要测区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雷—琼、汕一福、下扬子等地);由我局派人员和仪器协助有关单位进行的野外现场观测的工作有8期次,主要测区分布在我国内陆的西北、西南、华北、华中等地区。  相似文献   

13.
地震图和磁照图是地震事件部分地球物理场的真实反映。它是地震、地磁学研究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先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记载和仪器记录,为开展地震予报,地震研究和国际资料交换创造了条件。 1874年,我国已经安装了地震、地磁记录仪,1957年已有相当规模(具备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地震台12个、地磁台4个到1980年投入工作的地震台415个,地磁台201个),  相似文献   

14.
CS3301在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地电磁测深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构造的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当前国家正在实施深部探测专项SinoProbe等项目,故需要借助于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器.我国没有自己生产的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器,只能依靠从乌克兰进口的LEMI-417进行深部探测.在LEMI-417使用中,我们从该仪器提供的数据文件Final.asc中发现它的电场信号测量分辨率为0.01 mV/km,磁场信号测量分辨率为0.01 nT,相对较低,此外,该仪器在无GPS信号时会出现记录紊乱等现象,故需要设计适合课题组需要的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器.由于大地电磁测深仪器需要采集的电场、磁场信号为微弱信号,容易淹没于噪声之中,故选用了低噪声、极小总谐波失真率的CS3301作为运算放大器.CS3301提供了4种可选择的信号输入模式和7种可选增益,经分析与测试,测量电场信号时,CS3301设置为输入模式1及×64增益,当极距100 M时,测量精度可达0.001 mV/km,高于LEMI-417的0.01 mV/km;测量磁场信号时,将反馈理论用于测量电路,CS3301设置为输入模式3及×64增益,只对信号的可变部分进行放大,精度可达0.006 nT,高于LEMI-417的0.01 nT.该系统在华南的9005、1005等多个测点以及东北的1600、5105等多个测点进行了测试,并与LEMI-417进行了对比试验,测量结果表明它们的时间序列曲线比较一致,数据处理后,在同一测点得到的大地电磁测深曲线也较一致,说明设计的仪器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5.
对华北地区40多年来完成的50条深地震测深剖面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类和整理,利用分层插值并拼合的数值化方法对二维速度等值线图进行数字化,建立基于经纬度信息的二维速度结构模型和主要界面深度模型.基于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web浏览器对模型数据的快速查询功能.华北深地震测深成果库的建设为深地震测深成果的转化提供条件,为地球科学相关领域提供精细的地壳模型参考,也提高了该项数据资料服务于社会的水平.地壳二维速度模型和主要界面深度模型数据为深入研究华北地区地震发震构造、华北克拉通破坏等科学问题提供最基础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现在越来越清楚,“矿床根部”与地球深部构造有关。由于靠近地表的矿藏实际上都已探明,因此今后寻找矿藏能否取得成效有赖于对地壳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所以,透彻了解深深埋藏在我们脚下的秘密对人类生死攸关。这方面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探索地球内部的仪器完善程度。要知道,即使世界最深的科拉钻井也只不过钻进地下12公里。换句话说,我们采用钻探这种直接方法最多只不过穿透地球的最表层。还有一些间接方法,例如地震测深。俄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戈利岑把地震比作可在瞬间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灯,这是不无道理的。研究在岩层发生如此强烈  相似文献   

17.
中国深部构造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扼要地总结了我国对深部构造研究的进展情况。曾经在几个不同地区进行过地震测深的工作,有些地区发现地壳中存在高速或是低速的夹层。曾经利用数字计算求得不同地区的地震面波频散,并用阻尼最小二乘方法反演地壳的参数。根据地震面波频散的特征,可以研究我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区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由浅入深”、“由静到动”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大陆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地质发展历史的实际资料,把地震活动与深部物性活动联系起来,提出了M≥6级地震在空间上的活动范围受岩石圈厚度控制;断层只在一定岩石圈厚度范围内对强震震中的位置起控制作用。由于软流层的物质活动与相邻板块活动的历史有关以及对流单体活动区随时间的变化,因此地震活动也将发生变化。地震是地质作用的结果,强地震的活动也是地球内部物质活动的表现。研究地震活动与地球动力学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福建地区已开展的深地震测深(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深地震反射、宽频地震观测及地震层析成像工作概况,综合论述了上述四种研究方法在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探测,如莫霍面深度及其变化、P波速度结构、低速层分布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我看到《地震地质》1979年1卷3期刊载了张之孟的“我国及邻区板内地震与板缘地震的关系”一文。文中举例证明至少从我国板内地震的活动与1820年以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看,是与地震的活动无关的,文章继而证明“即使是对浅源地震的触发,也因数量级过小,起不了决定作用”。故此认为“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是否可以成为地震的触发原因是值得商榷的”。仅此我们谈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问题能得到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