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洋地质前沿》2001,17(9)
为搞清楚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以及黄河三角洲进积和贝壳堤形成的关系 , 在黄河三角洲两个站位上打了钻 . 因为岩心采取率的原因 , H9601站位打了两个紧相邻的钻孔 (Ⅰ , Ⅲ ), 该站位位于 37° 40.5′ N、 118° 28.7′ E, 山东省境内现代黄河三角洲之上 , 1855年海岸线和第二道贝壳堤 (原文中称作贝壳堤 H2)东北 , 孔口高程 + 5.5 m. H9602站位只有一个钻孔Ⅱ , 位于山东省境内 37° 4.8′ N、 118° 54.3′ E,1855年海岸线和第二道贝壳堤之西南 , 第三道贝壳堤 (原文中称作贝壳堤 H1)之东北 , H9601站位之西偏南 , 孔口高程 + 4.8 m. 两个站位共测得 30个 14C年龄数据 . 相似文献
2.
依据黄河三角洲王子岛海滩潮间带活贝壳和黄河三角洲贝壳堤中贝壳样品的铅同位素记录,初步探讨渤海湾南部最近6000多年来海水铅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发现:①黄河三角洲贝壳堤中贝壳的铅同位素变化较大,^206Pb/^204Pb范围在18.207~18.648之间,平均值18.470;^207Pb/^204Pb在15.36~15.757之间,平均值15.619;^208Pb/^204Pb在37.947~38.945之间,平均值38.599。②渤海湾南部1.5~2.0kaBP海水放射性成因稳定铅同位素^206Pb、^207Pb、^208Pb相对于现在王子岛海滩潮间带海水亏损。③总体上讲,渤海湾南部4.5~6.0kaBP海水放射性成因稳定铅同位素相对于1.5~2.0kaBP的富集。④黄河三角洲贝壳堤中多数贝壳样品的铅同位素分布在海洋沉积物的范围内,但少数样品分布异常,其^206Ph/^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偏低,可能是受陆地或相邻海区的玄武质中铅的输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的锶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黄河三角洲王子岛海滩潮间带活贝壳、王子岛第 1道贝壳堤和邢家山子第 2道贝壳堤中贝壳样品的锶同位素记录 ,初步探讨渤海湾南部最近 60 0 0多年来海水锶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发现 :①黄河三角洲贝壳堤的贝壳87Sr/ 86Sr变化较大 ,其范围在 0 70 92 1 5± 1 2~0 70 9489± 1 5之间 ,平均值 0 70 93 60 ;Δ87Sr范围在 0 0 2 1‰~ 0 40 8‰之间 ,平均 0 2 2 6‰ ,明显高于现在大洋海水的值。②渤海湾南部 1 5~ 2 0kaBP海水锶同位素87Sr/ 86Sr较目前的低 ,陆源物对渤海湾的输入较目前弱 ,而开阔海域海水对渤海湾的影响较目前强 ;4 5~ 6 0kaBP海水锶同位素87Sr/ 86Sr较 1 5~ 2 0kaBP的低 ,陆源物对渤海湾的输入比 1 5~ 2 0kaBP的还弱 ,而开阔海域海水对渤海湾的影响比 1 5~ 2 0kaBP的还强。③贝壳锶同位素记录了 4次陆源物对渤海湾的强输入事件和两次海退事件。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北部贝壳堤岛的近期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不同年代地形图、卫星影像的对比及野外实地测量等,综合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北部开敞型和潮沟型两类贝壳堤岛近50年来的数量和面积变化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两类贝壳堤岛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其演化特征因岛屿成因的类型差异而各不相同。目前,该区贝壳堤岛群逐渐萎缩,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三角洲北部两类贝壳堤岛发育演变的主导因素,特别是潮沟型贝壳堤岛,基本上结束了自然演化的历史,呈现出新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古贝壳堤是距今5000年~500年间形成的,有“天然博物馆”之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极为珍贵的海洋遗迹,天津市将建设集保护、科研、旅游为一体的古贝壳堤展示中心。 古贝壳堤是“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天津滨海平原东部地区,分布有4道基本平行于现代海岸的贝壳堤,是由古代的潮汐、风浪将近海海底贝壳搬运堆积而成的。天津贝壳堤是世界三大贝壳堤之一 相似文献
6.
7.
8.
海南岛罗豆地区的贝壳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豆贝壳堤分布在海南岛文昌县东寨港的东侧,罗豆乌树岭(坡)。 Ⅰ.地质地貌简况 Ⅰ.1.地质 罗豆地区分布有全新统的海相沉积物,为淤泥质粘土、亚粘土,含丰富海相软体动物;上更新统早期玄 相似文献
9.
10.
渤海湾贝壳堤成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二十多年来,渤海湾沿岸的贝壳堤(Chenier ridge)引起了多方面的兴趣,进行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论著颇丰。各家讨论的问题比较侧重于贝壳堤的分布和形成年代等方面,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但是,对贝壳堤形成的原因、条件、发育与衰退过程,以及它在渤海湾海岸地貌和沉积层发育中的作用等则很少论及。阐明贝壳堤成因对于海岸沉积、海陆变迁、海滩冲淤、构造运动、海岸水文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多年的实际调查研究工作,详细地分析了各贝壳堤的形态和分布、贝壳生物组成、贝壳物质的物理特性、层理结构、层位关系和古海滩面的坡度与物质组成等基本资料,又补充调查了海岸带潮汐沉积、泥沙来源与河流人海口的变迁等资料,着重讨论贝壳堤的成因与发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渤海湾贝壳堤研究现状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贝壳堤是渤海湾西岸、西北岸近五六千年以来成陆过程中的一类重要地质现象。它的发育规模、时间跨度和所包含的地质古环境信息在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整理总结前人有关贝壳堤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贝壳堤研究的现状、方法和意义,并指出了研究中仍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搞清楚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以及黄河三角洲进积和贝壳堤形成的关系 ,在黄河三角洲两个站位上打了钻。因为岩心采取率的原因 ,H9601站位打了两个紧相邻的钻孔(Ⅰ ,Ⅲ) ,该站位位于37°40.5′N、118°28.7′E ,山东省境内现代黄河三角洲之上 ,1855年海岸线和第二道贝壳堤(原文中称作贝壳堤H2)东北 ,孔口高程 +5.5m。H9602站位只有一个钻孔Ⅱ ,位于山东省境内37°4.8′N、118°54.3′E,1855年海岸线和第二道贝壳堤之西南 ,第三道贝壳堤(原文中称作贝壳堤H1)之东北 ,H9601站… 相似文献
14.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贝壳堤是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之一,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唯一新老并存的贝壳堤。文章基于RS、GIS技术及2015年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利用1979年、1990年、2000年、2008年和2015年5期Landsat陆地卫星系列等多源遥感数据,得到近40年来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15年滨州贝壳堤总面积为28.86hm~2,是研究区总面积的0.07%,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海岸的核心区;(2)1979—2015年,贝壳堤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2008—2015年面积锐减,减少原因主要是人类开发利用,其中,农业用地、盐田和养殖场是本研究区最主要的3种人类开发利用活动类型;(3)建立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核查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修复贝壳堤生境是应对滨州贝壳堤遭受侵占及破坏的有效管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黄骅沿海贝壳堤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论述了近年来新发现的贝壳堤,为本区海岸变迁及海面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认为,贝壳堤下伏层顶板代表着贝壳堤形成时相应的高潮线位置,是进行海石变化研究的标志面.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黄骅沿海贝壳堤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论述了近年来新发现的贝壳堤,为本区海岸变迁及海面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认为,贝壳堤下伏层顶板代表着贝壳堤形成时相应的高潮线位置,是进行海石变化研究的标志面。 相似文献
17.
18.
现代黄河三角洲发现海底刺穿,刺穿体分布在废弃三角洲叶瓣水下斜坡的下部,与海洋侵蚀有关,刺穿是河口沙坝之下软弱的前三角洲沉积流动造成,软弱层及其刺穿体对海洋工程设施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19.
苏北古黄河三角洲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和有关文献,分别对古黄河三角洲在江苏滨海平原的地貌变化、变化速率及沉积特征等进行了论述。黄河三角洲发育可分为:全新世古黄河河口三角洲、最大海侵山前河口扇三角洲、喇叭口填充河口三角洲、分流入海串珠状河口三角洲、全流入海鸟嘴状河口三角洲、三角洲蚀退6个阶段。 从苏北古黄河三角洲发育特征可得出以下结论:1.在河流入海河口三角洲发育的漫长历史中,随河流本身来水来沙和人工作用,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其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河流入海河口三角洲发育的阶段性,随泥沙沉积形成了不同的河口三角洲模式;3.河流入海河口沉积的不同模式,在同一条河流中可以转换模式。 相似文献
20.
使用波潮仪、流速计以及浊度计现场测量记录海堤前的波高、潮高、流速和浊度值,与室内测定的浊度和水中悬浮颗粒物含量对应值比较,分析计算浊度与现场测量波高、潮高、流速水动力因素间的相关性,得出堤前泥沙起动的决定性水动力因素。在悬移质运移为主情况下,由于海堤的阻挡,波浪破碎产生的旋涡和紊动是泥沙起动的主要动力因素,泥沙起动量与波高值呈现较高相关性;海堤前复杂水动力条件中,波浪破碎前的流速值与悬移质泥沙起动量相关系数较小,启动流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破波产生的旋涡和紊动的流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