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构造型冲击地压发生过程及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房山矿区地质构造的基本情况出发,分析了构造型冲击地压发生的特点,从系统动力学的观战提出了冲击地压的基本规律,认为冲击地压的发生过程是煤体拉破裂与整体移动的复合过程,提出了防治冲击地压措施。 相似文献
2.
3.
煤层冲击地压的层裂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描述煤层冲击地压的一维模型。该模型把煤体破坏分为两个阶段-层裂和和失稳,并用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描述煤体的失稳破坏。该模型还描述了重力场条件下的煤层失稳机制。 相似文献
4.
冲击地压防治中的分数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门头沟煤矿九龙盆地区人工开采活动调整前后的微震活动的分维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矿山微震活动具有分形结构,采区微震空间变化的分形维数可以作为采掘生产布局的合理性和采区冲击危险性的定量评价指标,它也是冲击地压预测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对东滩煤矿三采区地应力进行了现场测试及非线性有限元计算,分析了地应力对冲击地压的影响。通过煤体强度实验建立了其强度准则,并结合工程实际建立了能量判据。在此基础上对该矿3号煤层冲击地压的区域危险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临江市永安煤矿地质构造复杂,且已经进入深部开采阶段,煤体采动所形成的矿压对安全生产造成较大威胁。为防治其冲击地压的发生,对其煤层进行了冲击倾向性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煤层在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下水平应力、垂直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得出结论:(1)应力集中区出现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带,凡遇褶皱和煤层尖灭处,且强度相对较大,即冲击倾向性相对较强。(2)水平应力最大值接近自重应力,垂直应力最大值约为自重应力的1.8倍。水平应力最大值与垂直应力最大值均出现在煤层尖灭处。(3)数值模拟得出结果和实际开采吻合较好,开采时注意防范,确保矿井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7.
8.
小煤矿的环境污染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盘县、金沙县等部分生产小煤矿及其周边的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研究,结合小煤矿的生产实际情况,探讨了煤矸石的应用(作为工业原材料、用于发电等)前景,煤矿污水简易处理(经三级沉淀后,一般可达到工业用水标准)方法及煤尘污染防治(巷道内设立水幕)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凡口铅矿深部开拓后,部分工程发生变形,垮塌,给生产和安全带来威胁,认为矿区地压活动是与矿区构造,岩石力学性质,水条件,开采深度等密切相关的,并建议选择合理的工程设计,施工方案,支护措施,以减少地压破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治理巷道诱发型冲击地压发生的灾害,从力学机制方面阐述了巷道诱发型冲击地压发生的静-动应力主导关系,揭示了巷道诱发型冲击地压发生的机制;将煤层巷道的围岩二次静应力和震源产生的动应力叠加,得到了巷道围岩二次应力与不同应力波叠加后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表达式。从高应力差和巷道围岩冲击倾向性两方面考虑,提出了巷道诱发型冲击地压发生的判断方法;直接判断出巷道在特定深度、震源在某个位置、产生一定的应力波时,巷道发生冲击地压及冲击范围,并解释了巷道群附近产生大范围冲击的机制,成功分析了山东某煤矿掘进工作面发生冲击的原因。研究结果为分析诱发型冲击地压的危险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治理诱发型冲击地压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石屏二矿勘查区含煤地层实测剖面及钻井岩心沉积学分析,认为龙潭组为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其中以海陆过渡相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形成了风化残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潟湖-潮坪沉积体系;C25煤层形成于泥炭沼泽相,C24煤层形成于滨湖相,C20、C19、C17、C14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相及分流间湾相,C11煤层形成于潟湖-潮坪相;勘查区最有利的聚煤环境为风化残积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煤层除受沉积环境影响外,还受控于层间滑动断层及上覆砂岩冲刷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千秋煤矿多种水害并存:在井田浅部,矿井主要水害为地表水、小窑水;随着采掘活动向深部转移,矿井主要水害亦转为顶板砂砾岩水。在总结该矿水文地质条规件及水害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矿井的充水因素,近而提出了不同水害的防治措施:小窑水和地表水,应采用充填小煤矿河床采场与地表塌坑和裂缝,封填小煤窑井筒,建筑防水闸墙,地面瞬变电磁勘探圈出疑似积水区域,并进行钻孔验证,然后再进行疏放等措施;顶板砂砾岩水,可采用井上、下物探圈出富水和构造区域,进行采前钻孔预疏放,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姚桥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水害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桥煤矿开采水文地质资料表明,煤层开采矿井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山西组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组与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一般以静储量为主,富水性较弱;第四系松散含水层组、下石盒子组底部分界砂岩含水层、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老窑水主要是通过断裂或导水裂隙向矿井充水,故而提出了留设保安煤柱,探放断层水、老窑水等针对性的水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聚乎更煤矿区三露天井田成煤期为中生代侏罗纪,煤的变质程度为中变质,主要煤类有1/3焦煤(1/3JM)、气煤(QM)、1/2中粘煤(1/2ZN),次为弱粘煤(RN)及少量的不粘煤(BN),并沿走向呈条带状分布。在井田向斜南翼,变质程度相对较高的I/3JM分布于浅部,相对较低的1/2ZN分布于深部。通过恢复原型盆地煤类分布规律,认为其变质现状是在深成变质作用下、现存构造面貌发生前已基本完成,勘查资料表明,贯穿井田中部的F2逆冲断层将原向斜构造切割成了两个倾向南西的单斜构造形态,逆冲断层将盆地深处的地(煤)层推覆到地表露头,使得浅部煤层变质程度高于其深部的煤层。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采用传统的岩石薄片显微鉴定和现代化扫描、透视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分析等方法对9煤至奥灰间隔水层岩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进行了综合测试,微观研究表明,区内9煤至奥灰问地层中铝含量较高,隔水层中泥质岩粘土矿物主要以叶腊石、伊利石、高岭石为主,大部分岩石遇水后稳定,无崩解现象。其中在煤系地层中发现大量叶腊石。初步分析认为是受后期强烈岩浆岩活动影响,发生热液蚀变而形成。通过压汞实验测试了10个隔水层岩样空隙结构,原岩状态下,9煤至奥灰含水层间隔水层空隙度很低,呈现致密状态,因而应具有良好的隔水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