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苏降水长期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计算了逐月、季和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RAP),以此研究了江苏降水的长期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全省平均降水量1、3、6月有显著的增多趋势,而4、9两月有显著的减少趋势;年降水量,南部增多,而北部减少;春季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减少,夏季降水量主要是南部增多,北部减少,秋季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减少,冬季全省降水量增多。4个年代年RAP符号变化,在江苏南部呈“--++”型,北部为“++--”型,中部则呈“+--+”、“+-+-”等过渡型。春季则在北方呈“-+-+”型,中部呈“+--+”型,南部呈“+---”型,徐州和盐城地区主要为“++-+”型。夏季RAP符号,主要分布型由北到南依次为“++--”、“+-+-”、“+--+”、“-+-+”和“--++”。秋季RAP符号全省绝大多数台站为“+-+-”型。冬季RAP符号在东部和南部大片地区为“-+-+”型,而西部则主要为“-+++”、“--++”、“-+-+”和“---+”型混杂。  相似文献   

2.
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背景场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利用1961-2000年江苏省60个台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江苏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气温的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背景场特征;最后,初步探讨了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异常与全球气温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江苏冬季气温异常表现出整体偏冷或偏暖的趋势;(2)近40a,江苏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1961—1985年为偏冷期,而1986—1999年为偏暖期;(3)江苏冬季冷、暖期的大气环流、SSTA背景场存在显著的差异;东亚冬季风及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异常与SSTA的年代际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4)在年代际尺度上,江苏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与全球气温的异常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尤其是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异常升温与全球气温的明显增暖是同步的,可以认为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主要体现为对全球增暖的响应。  相似文献   

3.
中国及周边地区气温年代际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NCEP/NCAR资料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气温场作了分析,发现该区域各季节、各高度上的气温10年滑动距平场均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500 hPa冬、夏季咸海地区和日本海地区该气温距平场则有明显的反相关和"跷跷板"现象,且这两地区500 hPa年平均气温变化均含有10年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4.
华北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及大气环流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申红艳  丁裕国  张捷 《气象科学》2010,30(3):338-343
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地区冬季气温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分解(EOF)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冬季气温年代际异常及同期环流背景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北半球冬季环流场的年代际变化是造成华北冬季气温年代际异常的根本原因,在近地面层,西伯利亚高压偏强时,华北冬季偏冷,反之亦然;在对流层中层,东亚大槽及贝加尔湖高压脊为主要影响系统;低空风场分析结果显示,华北冬季偏冷期中、高纬纬向环流减弱,经向环流明显增强,主要盛行偏北风,暖期情况正好相反。另据分析,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与华北冬季气温异常也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我国160个测站1951—2013年冬季月平均气温资料和1951—2016年间冬季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指数资料,分析了两者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相关关系,探讨了PDO对我国冬季气温影响的可能物理过程。结果发现:PDO与我国冬季气温年际变化不显著;在冬季期间,PDO对我国气温的影响是滞后的;PDO与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存在密切关系,当PDO处于年代际正(负)位相时,我国气温普遍偏高(低);PDO年代际分量对我国的影响机制为:当PDO指数位于年代际正(负)位相时段,海平面气压场上西伯利亚高压减弱(增强),500 hPa高度场东亚大槽强度减弱(增强),200 hPa纬向风场东亚北支急流减弱(增强),这些都有利于我国冬季气温偏高(低)。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夏季气温变化型及其成因Ⅱ: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气温资料、ERA再分析资料、哈得来中心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气温的变化型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呈现出全区一致、南北反相以及东西反相3种分布型;年代际尺度变化与年际尺度变化共有相同的空间型;特别有趣的是,长江流域夏季气温变化的第3模(EOF3)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在100 hPa高度场与川渝盆地盛夏气温场相关分析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不同层次大气环流变化对川渝盆地盛夏气温长期变化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南亚高压南北位置异常对盆地盛夏气温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00hPa南亚高压南北位置异常与盆地盛夏气温变化具有显著的时空相关,南亚高压主体部分年代际南北进退,引起了川渝盆地盛夏气温年代际异常变化.当南亚高压偏南时,盆地盛夏气温偏低,反之则偏高.同时,中低层500 hPa高度距平场及北半球850hPa夏季距平风场也有明显的不同异常分布,南亚高压是影响川渝盆地冷暖持续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100 hPa高度场与川渝盆地盛夏气温场相关分析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不同层次大气环流变化对川渝盆地盛夏气温长期变化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南亚高压南北位置异常对盆地盛夏气温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00hPa南亚高压南北位置异常与盆地盛夏气温变化具有显著的时空相关,南亚高压主体部分年代际南北进退,引起了川渝盆地盛夏气温年代际异常变化。当南亚高压偏南时,盆地盛夏气温偏低,反之则偏高。同时,中低层500 hPa高度距平场及北半球850hPa夏季距平风场也有明显的不同异常分布,南亚高压是影响川渝盆地冷暖持续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克州地区气温突变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利用均生函数预测模型对克州地区气温进行预测试验,1995-2001年预测试验表明,均生函数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出气温的气候变化趋势,对年、季气温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冬季气温与影响因子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12年冬季全国160个站月平均气温以及NCEP/NACR再分析资料和海温、北极海冰等资料,分析了我国冬季气温及其关键影响因子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重点研究了关键影响因子对我国冬季气温影响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在1985年之前处于冷期,之后为暖期; 我国冬季气温异常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而且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针对这种年代际变化的基本事实,提出针对冷期和暖期中不同影响因子与冬季气温的关系分时段建立冬季气温的多因子回归预测模型,可以反映冬季气温及其影响因子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正确的预测策略是利用相同年代际背景下预测对象与预测因子的时间序列资料建立预测模型,以确保预测模型中反映的预测对象与预测因子关系的稳定性,进而保持较高的拟合及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0~2006年我国地温、气温逐日4个时次[02:00(北京时间,下同)、08:00、14:00和20:00]的和中国降水台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春季(3~5月)和夏季(6~8月)地气温差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夏季降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春季地气温差主要存在着3种空间模态分布,第1模态表现出我国西部地区地气温差为正值,我国东部地区从南至北呈现出"-、+、-、+"空间分布特征;而第2模态则呈现"+、-、+"的空间分布特征;第3模态则表现出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我国夏季地气温差同样存在着3种空间模态分布,第1模态表现出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夏季地气温差反相的空间分布特征;第2模态则呈现出"-、+、-"的空间分布特征;而第3模态则表现出"+、-、+、-"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我国春季和夏季地气温差第1模态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华北地区出现负相关关系。而且,夏季更加显著。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东部和西部热力差异增强,有利于在我国东部地区出现西北风异常,这说明东亚夏季风偏弱,不利于水汽向北输送,有利于华北地区降水偏少。并且,在我国东南部地区出现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从而有利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2.
近100年全球温度场中的年代际振荡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if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 &&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 != ""}}{{@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if}}  相似文献   

13.
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 II.GCM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类似大气环流模式比较计划(AMIP)的数值模拟,将实际观测的海表水温(SST)资料引入模式进行40多年的数值积分,得到长时间的大气环流模拟结果。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无论是大气中的主要涛动和遥相关型,还是重要大气环流系统都极为清楚地存在着年代际变化特征,包括10~20年准周期振荡和可能的30年以上的准周期振荡;而且上述主要环流系统的形势及其年代际变化大都与实际观测资料所给出的结果相一致。顺便分析中国东部气候的模拟结果,年代际变化特征(包括60年代的气候突变)也很清楚,并同大气环流变化配合十分合理。结果也表明,同研究季节和年际变化一样,大气环流模式(AGCM)数值模拟也是研究大气环流和气候年代际变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青藏高原年平均0cm地温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建军  余锦华  达琼 《气象》2006,32(2):64-69
选取青藏高原40个测站1970~2002年各月平均0cm地温资料,通过EOF、二阶多项式函数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年平均0cm地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平均0cm地温EOF展开的第一特征向量反映了高原地温分布的一致性,而第二、三特征向量分别揭示了高原地温分布受到各种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和海拔高度制约的事实。高原地温空间异常可分为4个气候区,即东北部、南部、主体和西部。高原地温各分区代表站的二阶多项式反映出近30年高原东北部地温呈降温趋势;南部呈增温趋势;高原主体和西部具有高一低一高的抛物线型变化趋势。高原地温各分区皆有3a和准7a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不同气候带极端气温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艳  段旭  董文杰  郭世昌 《气象科技》2013,41(1):126-130
利用1975-2008年云南6个气候代表站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气温序列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可能的形成原因.结果显示,各代表站的气温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气温变化率的大小与其所处的气候带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差异.代表高原气候的香格里拉站其气温增暖趋势最突出,代表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站点的气温与其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最低气温增温速率最大,平均气温次之,最高气温最小,而气温日较差(DTR:Differenceof Temperature Range)有明显减小趋势.温带和北热带代表站气温的变化则有不同的特征,温带的变化表现为最高气温显著上升,最低气温上升速率略小于平均气温的上升速率,DTR变化不显著;北热带的变化表现为平均气温增温速率最大,最低气温次之,最高气温最小,DTR变化不显著.对各站相对暖日、冷日、暖夜、冷夜和霜日的逐年统计分析表明,总体上云南的冷事件在减少,而暖事件增多.  相似文献   

16.
华南南部前汛期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51—2000年中国160个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根据“九五”重中之重项目执行组指出的华南地区代表站,选出华南南部地区12个代表站。侧重分析了华南南部前汛期气温异常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发现在年代际变化方面,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为相对低温期,90年代以后温度有明显升高的趋势,而且50a温度变化的总趋势是增加的。华南南部前汛期气温异常存在2a、4a、5a的年际周期和12a和19a的年代际周期;在空间上,华南南部前汛期气温增暖的幅度相对较弱,华南南部的前汛期气温与全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同位相的变化特征,与个别地区呈反位相。  相似文献   

17.
宁夏气温变化趋势及环流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宁夏20个气象站1961-2004年基本气象资料,结合同期NCEP/NCAR全球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近44 a气温变化趋势及气温偏暖和偏冷时段的环流背景场特征,以及气温典型偏高和偏低年的环流差异特征进行合成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宁夏气温总体呈上升态势,60年代,气温为偏冷时段,90年代以后处于气温显著上升的偏暖时段;在偏冷时段,极涡位于贝加尔湖北部,河套地区受贝加尔湖东部低压底部平直气流控制;在偏暖时段,东亚大槽相对偏东,河套地区受较强的西北气流控制.气温偏高年,乌拉尔山冷低压强度偏弱,亚洲北部的冷空气主体偏北,河套地区主要受偏东气流控制,宁夏处于温度正距平区;气温偏低年,极地到贝加尔湖附近冷空气东移南下,河套地区西风明显加强,宁夏位于强的温度负距平中心的底部.气温偏高和偏低年的环流分布特征与偏暖和偏冷时段的环流背景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利用山西省61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资料,采用百分位值定义法、Mann原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山西省近50 a极端温度事件年均发生频率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山西省极端高温事件年均发生频率呈显著增加趋势,趋势为6.1 d/10 a,与此同时,极端低温事件年均发生频率呈显著减少趋势,且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年均发生频率均发生了突变现象,变化趋势均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加显著;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事件年均发生频率均呈显著波动变化,在整个研究期间极端高温存在5~6a、4~8a显著周期,极端低温存在4~5a显著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