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凹地苴铜矿多阶段脱水成矿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凹地苴铜矿矿物在剖面上具从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分带现象,几个分带相互叠加,矿床形成了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种种证据表明含矿溶液因多阶段脱水形成,矿床是通过双层卤水在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相互反应成矿。 相似文献
2.
3.
云南大姚凹地苴铜矿成矿机理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苴铜矿区位于滇中中新生代红色盆地中北部,盆地位于扬子地台康滇地轴南延元谋古陆西侧,北西以箐河一程海断裂为界,与巴颜喀拉印支褶皱系相邻;西南为红河断裂所限,同三江褶皱系相接;东以普渡河断裂及绿汁江断裂和康滇地轴长期隆起的元谋古陆相隔。属中、新生代大型沉积——断陷楔形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4.
5.
《矿物学报》2013,(3)
滇中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如大姚六苴铜矿床,赋存于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下亚段(K2mml1)紫色砂岩与浅色砂岩过渡带靠近浅色一侧,铜矿化受氧化还原界面控制。从紫色砂岩向浅色砂岩,金属矿物依次呈现赤铁矿→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水平分带规律。以矿物分带中的金属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流体包裹体测试成果,构建和绘制了大姚六苴铜矿床主要成矿温度下的pH-Eh相图,理论计算结果与宏观地质特征吻合。依据pH-Eh相图,阐述了主要金属矿物的沉淀条件及其分带机理,认为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金属矿物分带受pH和Eh双重控制;在373~523 K间温度变化对金属矿物沉淀的pH和Eh影响不大;S2-只能在低于473 K下的热液中稳定存在,辉铜矿(Cu2S)形成温度低于473 K。该研究为该类矿床成矿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姚六苴铜矿是砂岩型铜矿的典型矿床之一.全面分析了矿区地质勘探、地质科研成果,结合矿山生产和探矿实践,指出六苴矿床南部(深部)"小河-石门坎"是最佳找矿靶区,并预测了资源储量,对开展老矿山深部和近外围找矿以及矿山持续接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矿物学报》2017,(5)
大姚六苴铜矿区是楚雄盆地典型的砂岩型铜矿床聚集区,矿床(体)在燕山期沉积成岩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受到喜山运动构造-成矿作用的改造,构造控矿特征明显。基于矿床成矿地质特征与褶皱、断裂等构造变形分析,着重采用构造岩显微构造特征和构造岩石英脉ESR测年方法,研究了构造岩矿物岩石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讨论了扩展构造岩矿物岩石学研究的途径。通过构造岩显微组构研究认为,显微构造存在NE-SW向、近EW向、NW-SE向和近SN向主压应力;含矿流体受构造动力的驱动,在紫红色砂岩蚀变为浅色砂岩的过程中伴随着硅化和碳酸盐化发生沉淀成矿。构造岩ESR测年结果反映该区经历了喜山运动早期(46.8±4.5~56.0±5.6Ma)、中期(32.4±3.0~42.3±4.1Ma)、晚期(23.5±2.4~29.3±3.0Ma)三期构造变形改造作用和热液活动。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二密中生代火山岩盆地矿产以铜为主,矿床主要产于盆地中石英闪长岩岩体东段,矿体分布在石英闪长岩内外接触带,均以脉状、细脉状、细脉浸染状、浸染状矿体为主,成群成带分布.从岩体和矿脉原生硫化物同位素测定.显示成矿热液与花岗斑岩、石英闪长岩是统一的硫源.其成矿与岩体侵入作用有关.在研究铜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二密铜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3.
滇中地区的中生代砂岩型铜矿具有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分带顺序,经典理论认为这种分带顺序主要是由Eh值控制的。对大姚铜矿床的矿物分带的研究证实此分带是成立的,然该矿S同位素推演成矿温度(323.8 K),计算发现在还原条件下(Eh0.314),这个分带主要受pH值控制,以辉铜矿作为主要矿石矿物的富集带是在碱性(pH6.23)环境中形成的。此理论分析与实际矿物分带中的胶结物组分分析相吻合,即碱性胶结物(碳酸盐胶结)处可出现富矿,此规律对大姚铜矿的找矿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宾川幔坳区斑岩铜矿综合信息三维找矿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云南宾川幔坳区位于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东缘,金沙江有色贵金属矿带南段,是云南仅次于东川-昭通,个旧-丘北的第三大幔坳区,本文首次概括综合信息三维找矿模型显示,该区可能赋存一个超大型斑岩系列铜矿床,区内纳米碳,铜,金相互作用是其主要成矿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