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城地震地质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 一九七五年二月四日,我国辽宁省海城县发生了一次7.3级强烈地震。由于这次地震预报和预防工作的成功极大地减少了伤亡损失,取得了预报和预防破坏性地震的一些很有意义的经验。它充分显示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国地震工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取得的新成就。 这次海城地震是我国东北有记载以来第一个七级以上的浅源地震。在宏观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先后两次对震区及其邻近地区进行了地震地质考察。  相似文献   

2.
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芦山地震发生在巴彦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之间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野外考察表明,芦山地震在震中区没有形成具有构造地质意义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仅在各山前陡坡地带出现平行于山麓陡坡的张性地裂缝、山地基岩崩塌、滑坡等边坡震动失稳现象和震动引起的砂土液化现象。重新定位的芦山地震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和地表构造地质等分析表明,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条现今尚未出露地表、其上断点仍埋藏在地下9 km以下地壳中的一条盲逆断层,走向212°,倾向NW,倾角38°±2°,上断点以上至地表的构造变形符合断层扩展背斜模型。根据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余震空间分布、地震破裂过程、深浅构造关系等差异反映出它们是分别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和南段的两次独立地震破裂事件。  相似文献   

3.
芦山地震发生在巴彦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之间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野外考察表明,芦山地震在震中区没有形成具有构造地质意义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仅在各山前陡坡地带出现平行于山麓陡坡的张性地裂缝、山地基岩崩塌、滑坡等边坡震动失稳现象和震动引起的砂土液化现象。重新定位的芦山地震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和地表构造地质等分析表明,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条现今尚未出露地表、其上断点仍埋藏在地下9 km以下地壳中的一条盲逆断层,走向212°,倾向NW,倾角38°±2°,上断点以上至地表的构造变形符合断层扩展背斜模型。根据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余震空间分布、地震破裂过程、深浅构造关系等差异反映出它们是分别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和南段的两次独立地震破裂事件。  相似文献   

4.
关于海城地震震源模式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震源模式是对地震形成条件、孕育和暴发过程的认识,它是与地震预报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讨论一个地震的震源模式应该解决震源应力场、发震构造和震源物理、化学过程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依据来源于震前、震时和震后所暴露出的各种实际材料。地震地质特征是认识这些问题的背景,模拟实验则为我们认识这些问题提供对比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丁文镜 《地质科学》1978,13(1):65-72
引言从1976年7月28日在唐山发生7.8级强震起,到同年12月底止,该震区已发生5.5级(Ms)以上强余震39次。它们集中分布在唐山断裂附近及其两端偏在压缩区的一侧。与其它大震的余震分布迥然不同,具有独特的形式。它究竟由何种因素支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但有助于弄清11月15日在宁河发生的6.9级强震的性质,而且对于预测今后在唐山地区的余震活动也有帮助。由于单纯运用弹性力学理论解决的问题比较简单,所以作者引用一些破裂和光弹试验的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西藏米林6.9级地震是1950年察隅MS8.6级地震以来东构造结地区发生的第一个6级以上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的无人区,野外应急科学考察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根据林芝流动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到的余震条带状分布、震后科学考察获得的地震烈度长轴方位、原有台阵观测震中分布以及GPS资料和野外地质调查分析,发现发震断层为NW向排龙—帮辛断裂,逆冲性质,为新生NW向边坝—达木断裂带中段组成部分;米林地震的发生预示东构造结地区地震活动强度加强,未来该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张岳桥 《地质学报》2020,94(11):3161-3177
近10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川黔滇交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其发震机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和区域活动断裂构造编图,发现四川盆地南部地震主要集中在4个地震亚区,分别为马边—永善、鲁甸、长宁和自贡—荣昌等地震亚区,华蓥山断裂带西南段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地震构造边界带。通过综合分析主、余震分布特征、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等资料,认为该地震区存在2类发震断层,其中马边—永善、鲁甸、长宁地震亚区以基底断层走滑型或走滑逆冲型地震为主,而自贡—荣昌亚区则以浅层滑脱断层逆冲型地震为主。区域挤压应力方向从WNW-ESE向至ENE-WSW向。双震型地震频发,一次走滑地震往往会触发一组共轭基底断层的同时活动。这些地震构造特征表明它们不同于盆地西缘的龙门山—岷山逆冲走滑型地震构造带,也不同于鲜水河—安宁河—小江走滑型地震构造带,属于一个新生的克拉通地震构造区,因西南扬子地块遭受青藏高原的向东推挤和压迫,构造应力通过"大凉山地块"传递并作用到四川盆地南部,导致扬子地块的断块型结构及其基底断层的逆冲走滑活动,进而主导了该地区的一系列中、强地震的破裂事件。  相似文献   

8.
福州市是福建省会城市,1997年12月连续发生两次3级地震,福州市普遍有感影响较大。本文对该地震发震构造进行研究,认为北西向断裂构造为其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9.
1970年通海地震的地震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四昌  刘百篪 《地质科学》1978,13(4):323-335
一、前言1970年1月5日云南省通海、峨山、建水三县交界地区的曲江河谷发生了7.7级地震,震中位置是:东经102.6°;北纬24.1°,震源深度约为13公里。震中烈度10度强。  相似文献   

10.
断块构造与地震的网络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表面最基本的构造现象之一是X型破裂系统。X型破裂系统是一个极其广泛的研究领域。在一切有关材料呈现机械破坏的领域内,都与X型破裂机制有关。就地质体而言,从晶体内的X型交叉位错,岩层或岩体内的X型节理,到区域性的X断裂和切穿地壳以至切穿岩石圈的X型深大断裂,虽然空间尺度有多级变化,但它们的力学本质是一致的。共轭的剪应力分布、共轭的剪切裂隙、共轭的剪切错动、菱形断块的嵌合与再活动等,都与X型剪切破裂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1.
Sm—Nd模式年龄和等时线年龄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献华 《地质科学》1996,31(1):97-104
陈江峰(1994)与杨晓松(1994)关于“二元混合体系的端元Sm-Nd同位素模式年龄计算方法”的讨论,提出了有关Sm-Nd同位素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的一些问题。他们的讨论很有意义。近十年来,我国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岩石成因、壳幔演化、前寒武纪地质等研究中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同时,由于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技术推广、研究经费等方面诸多因素的限制,我国的Sm- Nd同位素研究和应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近年来发表的一些论文中不同程度地有所反映。本文在陈江峰和杨晓松讨论的基础上,着重对Sm-Nd模式年龄和等时线年龄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及其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区域变质杂岩的构造序列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实地观测和有关资料的研究表明,不论前寒武纪地质区或是显生宙的造山带,其变质杂岩普遍存在着构造变形的某些共同规律,表现于面、褶皱和线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遵循着大致类同的顺序,形成构造序列,集中反映了区域变质造山带的变形与演化过程。如果将面、褶皱和线构造各序列中同期的构造形迹相组合,就形成构造组合,代表变形幕。相继生成的构造组合表明一个构造旋迴的变形序列。过去对造山带变质杂岩的构造研究很少注意构造演化中的序列规律。  相似文献   

13.
伽玛能谱仪在校准检定过程中,仪器本底对检定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论述了水面法、铅室法、本底模型法等各种方法的测量精度、应用条件和使用方法,着重讨论了用本底模型法求底数出现负值的问题,对提高能谱仪器校准检定质量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荫槐 《地质科学》1984,(2):127-138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大和最雄伟的年青隆起区。对于它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和地球物理学者注意的问题之一。 近十年来,人们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相距千里之遥的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并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然而,根据作者对喀喇昆仑和喜马拉雅等地的野外考察及其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的研究,提出青藏高原原来是一个统一的前震旦纪陆壳区,后经震旦纪以来多次的拉开和挤压碰撞而形成的新观点。这种拉开和挤压的运动方式,是深部鳗隆和慢拗的分异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元谋人”的年代和松山早期事件的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我们伟大的人民勤劳勇敢,历史悠久。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最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地震迁移的统计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 本文利用马尔柯夫链的基本思想来研究发震地区的迁移问题。根据历史资料,计算出一重、二重及小地区的转移概率,然后以这三个因素作为预报因子和作出预报测度,并讨论了我国中部南北带五级以上地震以及全国六级以上地震的迁移及预报方法。 先简单介绍一下随机转移的概念。设有一个随机地(即偶然性地)运动的质点A,它每经过一单位时间就作一次随机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张培善 《地质科学》1978,13(2):113-133
吉林陨石雨陨落面积近500平方公里(图1),搜集到陨石150余块,重近2700公斤,获得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标本(吉林Ⅰ号陨石重1770公斤)。(照片1、2)。吉林陨石雨的陨石分布,由西而东在宏观上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性:1.陨石标本由西而东,体积(或重量)逐渐减小(或少);2.陨石表面的气印由极发育到不发育直到极不发育,表面只有定向明显的流纹线;3.陨石表面由平滑到粗糙;4.陨石熔壳由厚变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