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中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山区经济发展缓慢,广大山区农民仍较贫困,扩大再生产能力低,已构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据统计,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西部山区低40%);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山地丘陵占全国领土面积的2/3。其余1/3虽属平川,但其中约有一半处于干旱草原或荒漠带,不宜垦殖。我国宜垦土地有限,全国耕地面积仅15亿亩,人均不到1.5亩,只及苏联或美国的1/8,印度的1/2。因此我国发展农业不能只盯着少数平川耕地,还必须开发山区。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轻视山区工作,忽视对山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很多,主要为:1.滥伐滥垦,搞掠夺性开发,是山区贫困落后的根源,使山区走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深渊而难  相似文献   

3.
我国山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绝大部分森林、水力、矿产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均集中在山区。我国除高寒山区外,大部分山区人类活动比较频繁,县级行政区有2/3地处山区,人口、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3、2/5和1/3。 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趋向恶化,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频频发生,加之交通不便,生产方式落后,山区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 2002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山区年,世界各山区国家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都在积极行动,组织系列活动。我国是一个山区占2/3国土陆地面积的山区大国,早在1996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就确定进行山区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工作,并由原林业部牵头,组成了由11个部委办和金融机构参加的全国山  相似文献   

5.
论高度景观带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由于山地远较平原的自然地域差异显著,加之山地有下游效应,故山地环境的好坏将波及下游低地和谷地,影响到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由此揭示高度景观带的特征、形成,以及高度景观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仅对发展地理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开发利用山区的自然资源,发展山区经济,亦有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发刊词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从海拔数百米的丘陵低山到世界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从多年冻土区的大兴安岭到华南热带山地,环境变异多样,资源蕴藏丰富,具有非常广阔的生产潜力。现有的山区耕地占全国耕地总数的2/5,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全国的水资源、矿产、森林、珍稀动植物等绝大部分出自山地。我国山地开发的历史悠久,但山地科学研究还是很薄弱的,有关山地科学问题是由地理、地质、气象、植物、动物、土壤、农林牧、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等很多部门分散进行的,缺乏相互联系,没有把山地当作一个整体来予以综合分析研究。这显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实现本世纪末,在不断提  相似文献   

7.
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的中国冰川现状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以2004年之后的Landsat TM/ETM+和ASTER遥感影像为基础,参考第一次中国冰川目录及其他文献资料,经过影像校正、自动解译、野外考察、人工修订、交互检查和成果审定等技术环节,完成占全国冰川总面积85.5%的现状冰川编目,确定中国目前共有冰川48571条,总面积约5.18×104β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54%,冰川储量约4.3~4.7×103βkm3。中国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以面积<0.5βkm2的冰川和面积介于1.0~50.0βkm2的冰川为主,面积最大的冰川是音苏盖提冰川(359.05βkm2)。中国西部14座山系(高原)均有冰川分布,其中昆仑山冰川数量最多,其次是天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这5座山系冰川数量占全国冰川总数量的72.3%;冰川面积和冰储量位列前3位的山系分别为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天山,尽管喀喇昆仑山冰川数量和面积均小于喜马拉雅山,但前者冰储量高于后者。从冰川海拔分布来看,海拔4500~6500βm之间是冰川集中发育区域,约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5以上。冰川资源在各流域分布差异显著,东亚内流区(5Y)是中国冰川分布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一级流域,约占全国冰川总量的2/5以上;黄河流域(5J)是冰川数量最少、规模最小的一级流域,仅有冰川164条,面积126.72βkm2。新疆和西藏的冰川面积和冰储量约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9/10。  相似文献   

8.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70%,是世界第一山地大国.我国近半数人口的生存依赖于山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山区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快速的发展,但山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山区GDP仅为全国的30%左右,山区与平原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9.
我省片麻岩类型山区面积约5000万亩,约占全省山区面积的42%。据专家测算,可供开发利用的面积在1000万亩左右。该类型山地在我省的深山、中山和浅山丘陵区均有分布,其中,太行山面积约为1780.98万亩,燕山面积约为3000万亩。 片麻岩是一种古老的变质岩,易于风化,含有钾、铁、镁、钙等多种矿物成分,营养元素比较丰富,可以发育成肥沃的土壤。片麻岩类型山区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在 450~700mm,≥10℃积温为2300~4700℃,无霜期120~190天。水、土、热配合协调,为该类型山区的开发治理,发展林、果、粮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基于MODIS数据的2001—2018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复种指数的持续稳定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时高效地获取复种指数时空演变的详细过程信息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01—2018年500 m分辨率的MODIS09A1影像数据,利用小波谱顶点的快速自动检测方法获取了全国复种指数的时空分布图,并采用Mann-Kendall检验、启发式分割算法等方法开展了全国复种指数变化形式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国耕地复种指数稳中有升,复种指数均值从2001年的1.14上升至2018年的1.30。全国6%的耕地面积复种指数发生显著变化(约13.5万km2),相当于一个安徽省的面积。复种指数增加面积约占变化面积的2/3,复种指数下降面积约占变化面积的1/3。其中,复种指数增加的面积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区、甘新区的休耕转为单季以及黄淮海区单季转双季,且集中在2004—2013年。2013年至今,全国复种指数仍呈增加趋势,黄淮海区单季转双季的面积保持持续增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复种指数下降的面积主要来源于2009—2013年长江中下游平原区的双季转单季。保持黄土高原区、甘新区的耕地有效种植面积以及黄淮区耕地的双季种植面积,适当抑制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复种指数的下降态势,对于稳定耕地复种指数、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修订后的祁连山区第一次冰川编目(1956-1983年)和最新发布的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2005-2010年),对祁连山区冰川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祁连山区现有冰川2684条,面积1597.81±70.30 km2,冰储量约84.48 km3。其中,甘肃省和青海省各有冰川1492条和1192条,面积分别为760.96 km2和836.85 km2。2祁连山区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以面积1.0 km2的冰川和面积介于1~5 km2的冰川为主;冰川平均中值面积海拔为4972.7 m,并自东向西由4483.8 m逐渐上升为5234.1 m。3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和冰储量最大,占祁连山冰川总量的31.91%和35.11%;其次是哈尔腾河流域,巴音郭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最小,为2.20 km2;黑河流域是祁连山区冰川平均面积最小的四级流域,冰川平均面积仅0.21 km2。4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面积1.0 km2的冰川急剧萎缩是该区冰川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海拔4000 m以下山区冰川已完全消失,海拔4350~5100 m区间冰川面积减少量占冰川面积总损失的84.24%。冰川数量和面积在各个朝向均呈减少态势,其中朝北冰川面积减少最多,朝东冰川面积减少最快,而西北朝向冰川变化最为缓慢。5祁连山冰川变化呈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异,东段冰川退缩较快,中西段冰川面积减少较慢。  相似文献   

12.
瑞士1980年的颁布国土规划法,欲达到四个目的:(1)节约和优化土地利用;(2)根据全国规划需要,整顿居民点:(3)保护自然环境;(4)优化人口结构以及满足居民的经济需求。瑞士全国面积41293km~2,其中2/3是森林、高山牧场、低产草地以及水域。人均居住面积从1950年的24m~2增加到1987年的45m~2。仅居住地面积已达到300多Km~2,并将续续增加。要求节约用地,改进地面建筑,增加居民点密度,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用地质  相似文献   

13.
广东山区开发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东山区包括粤北山区、粤东北山区、粤西山区和海南岛中南部山区,山区面积12.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9.8%。广东丘陵和山地面积11.33万平方公里,占山区面积的89.4%;平原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占10.6%.按47个山区县统计,共有面积11.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3.7%。1983年山区人口达2007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广东山区在本省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本研究针对具有低丘缓坡特点的福建省邵武市,研究建设用地拓展与优化配置方法。综合考虑坡度、高程和地块面积3个要素,确定低丘缓坡地的开发范围。结合土地资源适宜性、生态安全性和灾害危险性3个低丘缓坡地开发的障碍因子,构建低丘缓坡地拓展优化配置模型,并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求解建设用地的开发强度。结果表明,邵武市可开发的低丘缓坡地范围总面积约为2.76万hm~2,主要分布在邵武市北部的水北镇,西南部的拿口镇和城区中心的城郊镇。低丘缓坡最适宜开发的地点位于城郊镇、水北镇和拿口镇,其面积分别为81.71 hm~2,182.36 hm~2,84.12 hm~2。研究成果可为邵武市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山地学报》2001,19(1):8-8
我国山区(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85%以上,耕地占53%,县(市)占71%,人口占55%,全国约70%的人口生计依赖山区的资源。我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区,90%以上的国境线位于山区。山区提供了70%的淡水资源,大量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袤的发展空间,蕴孕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由于山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近年来开发强度偏低,研究程度不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山地环境不断恶化,山地灾害频繁发生,山区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较平原地区和大中城市相差几倍到几十倍。  相似文献   

16.
今天,中国地理学会山地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大会现在开幕,我们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 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一般地说,山地包括山脉(或叫山岭)、丘陵、切割高原和山间盆地,等等。我国的山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3,其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山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山地研究是很重要的,含许多学科的任务,其  相似文献   

17.
张少尧  邓伟  胡茂桂  张昊  王占韵  彭立 《地理学报》2022,77(5):1225-1243
山区因其人文自然交互过程具有显著的地域性、时空分异性与不确定性,成为典型的过渡性地理空间,其类型量化识别与分异特征的解析可为山区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基于地理不确定性的概念构建时空变率指数,识别出中国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分布与分区,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解析其地理时空变率的驱动力谱。结果发现:中国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总面积为238.32×104 km2(约占中国陆表面积的1/4),其地理时空变率从第一阶梯到第三阶梯呈递减趋势;全国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可分为12个分区,其中昆仑—祁连山分区面积最大;人文驱动因子对人口与土地利用的时空变率解析力最强,基础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时空变率与地理时空变率指数的解析力最为显著,各因子中海拔与夜间灯光的解析驱动力最强。整体而言,人文要素的时空动态均对东南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具有显著的塑造性,而西北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主要受到自然要素的时间变化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变化所驱动。本文为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的不确定性、多样性与人地关系地域性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以云南省元谋县为例,集成3S技术,对多期Landsat-TM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提取及建立数据库,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度指标,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结构变化规律,提出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优化对策。并结合DEM数据分析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垂直分异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草地和林地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主体,但林地以疏林地为主,草地以低、中覆盖度草地为主,具有相当大的敏感性和脆弱性;2.土地利用较为粗放,如水浇地占耕地、人工草地占草地及城乡建设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等相对较低;3.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结构发生了较快的变化,耕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土地面积有所减少,而林地、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较快;4.低山区和中低山区为以林草地为主、耕地亦有一定比例的类农林牧交错带,是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带。  相似文献   

19.
秦大河 《地理学报》2011,66(7):1005-1005
中国干旱区是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之一,面积约21.5×106 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2%。这片土地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在中国干旱区人类开发和应用当地自然资源和能源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之前还没有一本系统综合研究总结中国干旱区形成、演化以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特别是山-盆耦合关系的著作。由陈曦研究员主编的《中国干旱区自然地理》一书2010 年6 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以来,在地理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赢得众多好评。  相似文献   

20.
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及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GF-2等遥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了中国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等指标,从全国和分区角度揭示了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5年中国建设用地面积共增加24.6×103 km2,耕地面积共减少4.9×103 km2,林草用地面积共减少16.4×103 km2。2010-2015年与2000-20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分区变化呈现新的特征。东部建设用地持续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变化速率有所下降;中部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增加;西部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加速,耕地面积增速进一步加快,林草面积减少速率增加;东北地区建设用地扩展持续缓慢,耕地面积稳中有升,水旱田转换突出,林草面积略有下降。从“十二五”期间国家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布局来看,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国土空间格局管控要求基本吻合;中部和西部地区则面临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相关土地利用类型实现有效保护的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有效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