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贵名 《气象》1999,25(1):58-61
10月,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但强度均较弱,大多影响长江以北地区,致使全国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偏高。月内,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少。本月有两个台风生成,虽均未登陆,但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一定影响。1天气概况降水量南多北少,分布不均是本月的主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高拴柱 《气象》2002,28(1):58-61
10月份 ,我国大部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或偏少 ,北方虽然有多次冷空气活动 ,但强度弱 ,没有出现剧烈的降温或明显的大风和降水天气 ;南方出现过两次较明显的降水过程 ,一般为中到大雨 ,局部地区还出现了暴雨 ;华西秋雨连绵 ,但降水量不大。月内有 3个热带风暴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 ,且路径都为海上转向 ,没有对我国造成直接影响 ,南海海面没有热带风暴生成或活动。全国气温较常年普遍偏高。1 天气概况1 1 降水1 0月份 ,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上中游流域至西南地区东部和青藏高原东部一带 ,我国北方和东南部各省区仍以少雨为主。月降水量 ,西…  相似文献   

3.
王东生 《气象》2005,31(4):90-93
1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其中华南东部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少8成以上;长江以南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但地区分布差异显著,江南以及华南等地出现较为严重的冰(霜)冻灾害。  相似文献   

4.
王东生 《气象》2005,31(4):90-93
1月份 ,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 ,其中华南东部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少 8成以上 ;长江以南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 ;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但地区分布差异显著 ,江南以及华南等地出现较为严重的冰 (霜 )冻灾害。1 天气概况1月份 ,江淮、西南大部、江南、华南北部以及广西、西藏南部等地降水量在 1 0mm以上 ,其中湖南、江西中北部、浙江、上海、苏皖南部等地降水量达 50~ 1 0 0mm ,局部地区超过 1 0 0mm ,其余大部地区降水量一般在 1 0mm以下 ,华北大部、新疆、甘肃、内蒙古中西部以及陕西、广东东部的部分地区几乎无降水。与…  相似文献   

5.
6.
赵鲁强 《气象》1999,25(7):58-61
4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较为频繁,江南、华南局部地区还出现了暴雨;气温稳定回升,全国普遍偏暖;本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各有一个热带风暴活动。1天气概况本月,降水过程比较频繁,并呈现范围由小到大、强度由弱变强的趋势。中下旬,华北、江南、华南的局部地区还出现...  相似文献   

7.
8.
王东生 《气象》1999,25(2):58-61
11月份,除北京、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中南部、吉林东部、四川西南部及西藏中部等地降水偏多外,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月平均气温除东北地区偏低外,其余地区普遍偏高。1天气概况本月,全国大部地区降水量明显偏少。月降水量除北京、新疆的北部及东北东部...  相似文献   

9.
10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多,海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气温接近常年,月内气温起伏较大;南方连阴雨日数多,日照时数偏少。长时间的阴雨寡照给我国秋收、秋种带来不利影响。1 天气概况10月份,汉水流域、江淮中西部、江南大部、华南及贵州大部、云南西部等地月降水量(图1)为100~200mm,局部地区超过300mm;东北、西北地区大部、华北北部、青藏高原等地在50mm以下,其中,青藏高原西部和南疆基本无降水;全国其余大部地区为50~100mm。与常年同期相比,除青藏高原、吉林中南部、内蒙古大部、南疆、华南东部图1 2000年10月降水量距平…  相似文献   

10.
高歌 《气象》1999,25(1):62-63
10月份,全国大部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少,豫北、冀南、鲁西、苏皖北部、桂中、湘南等持续少雨,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东北中北部、华北的东北部和闽、粤、湘、黔、川等省部分地区降水偏多,有的地区还出现了大到暴雨。月平均气温,全国普遍接近常年或偏高,东部地区明显偏...  相似文献   

11.
10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多,海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气温接近常年,月内气温起伏较大;南方连阴雨日数多,日照时数偏少。长时间的阴雨寡照给我国秋收、秋种带来不利影响。气温变幅较大华南出现寒露风连阴雨时间长秋收秋播受影响  相似文献   

12.
11月份,受频繁活动的冷空气影响,全国大部地 区气温偏低,部分地区偏低幅度较大。月内降水分布不均,新疆北部、青海大部、吉林、内 蒙古东部部分地区、黑龙江北部、长江下游、黄淮东部等地区降水明显偏多,长江下游地区 还出现了持续14天的连阴雨天气,华北、黄淮等地出现大范围大雾天气,给人们日常生活和 交通运输等带来不便。月内有3个热带气旋活动,其中0021号台风象神还给我国东部沿海带 来了大风和降水天气。 1 天气概况 1.1 降水   本月,黄淮南部、江淮大部、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月降水量为50~100mm,而华北西部和北 部、西北大部、西南地区西部及黑龙江中东部、吉林西北部、辽宁西部、云南东部、广西西 南部不足10mm,全国其余大部地区一般有10~50mm。与常年同期相比(图1),黄淮大部、江 淮、江南大部、华南东部及黑龙江西部和北部、吉林大部、辽宁东北部、北疆大部、青海北 部和东部、四川西部部分地区、陕北南部、山西南部接近常年或偏多,其中,东北地区中北 部、黄淮东南部、江淮东部、江南东部及北疆、青海北部和东部、黑龙江北部等地偏多5成 至3倍,局部地区偏多4倍以上;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偏少,其中青藏高原中部、西南地区南部 、华南西部及内蒙古中部和西部、新疆中部和西部等地偏少5~9成。继10月份之后,本月长 江中下游地区仍多持续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3.
弱冷空气对“96.8”暴雨的影响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徐国强  胡欣 《气象》1999,25(7):17-20
分析了“96.8”暴雨的流场和温湿场,用MM4中尺度数值模式研究了低层弱冷空气活动对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结果指出,低层弱冷空气活动对河北省中南部的暴雨落区及强度有很大的影响,它有利于河北省中南部低层辐合的加强、上升运动的加剧和水汽、能量在此处的堆积。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气温及降水变化的奇异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采用奇异谱分析(SSA)方法对重庆市长年代逐月地面气温及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气温序列存在准2年、准4年周期及16个月的年际振荡特征;而降水序列有准4年、准2年周期及8~16个月的年、季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15.
河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利用巴彦淖尔市临河、磴口、杭后、五原、前旗5个测站1954—2010年共5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河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平均值和月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根据统计结果探讨了气候平均值的变化、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还对河套地区四季开始的时间和每季的长度进行了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59,自引:8,他引:15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青藏高原72个地面气象站1962~1999年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分析,以唐古拉山脉为界将高原分为青海区和西藏区,分别考察了两区冬春(上年10月~当年5月)和汛期(当年6月~9月)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突变及其周期振荡,得出的主要结论为:近38年(1962~1999)来,青藏高原呈升温趋势,冬春大多数台站的升温率为0.02~0.03 ℃ a-1,汛期大多数台站的升温率为0.01~0.02 ℃ a-1;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原冬春气温的升温更为强烈,汛期青海区的升温变得强烈,但西藏区反呈微弱降温趋势,降温主要发生在西藏的江河谷地;全球性的1980年左右的暖突变在青藏高原是明显存在的;近38年来,青海区冬春降水和西藏区汛期降水存在相同的相位变化,即20世纪60年代基本偏多,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初偏少,20世纪80年代中到20世纪90年代偏多;青海区汛期降水与西藏区汛期降水的变化存在反向的关系,但它的转折点要滞后4~5年,青海区汛期降水20世纪60年代偏少,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偏多,20世纪90年代偏少;西藏区冬春降水呈现自己独特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初偏少,20世纪70年代中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偏多;高原气温主要存在准3年、5~8年和准11年的周期振荡,高原降水主要存在3~5年、8~11年和准19年的周期振荡,这些周期振荡在高原气候演变的不同阶段显著性不一.  相似文献   

17.
Daily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have been made in Uppsala, Sweden, since 1722, and complete series of air temperature and sea level air pressure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and homogenised for the period 1722–1998. The reconstruction work was based on the hand written registers and printed monthly bulletins before 1985, after which data was directly stored on computers. Methods to determine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s from the typically available 2–3 observations per day were developed. Thesemethods take into account observation times and cloud amount. Pressure reductions back to 1840 involved only routine calculations, while earlier pressure data needed major homogenisations. All data were searched for errors by comparisons with previously determined monthly averages and by different plotting techniques, mainly comparing with independently reconstructed data from Stockholm, 65 km south of Uppsala. This comparison also shows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data is generally good, although the reliability is lower before the mid-19th century. Results are given illustrating changes in the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limate on a200–250 year time sca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