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京津唐地区的深部挤压带轴线沿宁河、香河、昌平一线呈南东—北西走向,在通过该带的北东向M和C面上均有一向北西弯曲的弧形。地壳下部和上地幔顶部层位呈透镜状增厚,浅部的北东向断裂也向北西弯曲。应力测量表明现今该带的应力场为向北西挤压。深部挤压作用是由渤海底部的扩张所产生的。该挤压带控制着地震的发生,特别其北东侧是一个强地震区  相似文献   

2.
赣榆-焦作由东向西深部挤压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加桂 《地球学报》2000,21(4):345-349
赣榆-焦作由东向西深部挤压带是作者提出的新观点.深部挤压发生在上地幔和下地壳,由黄海下部上地幔的扩张作用产生.从大量的地球物理、浅层构造、应力和应变资料反映它的存在.该带控制了大量强烈地震的发生,预测将来会有强烈地震发生在挤压带的北侧,推测挤压带深部有大量的地热资源.  相似文献   

3.
90年代以后,对青藏高原的研究范围突破了现今意义上的高原主体(即海拔4000m以上地区)的局限,逐渐扩展到它的邻区,并加大了研究力度,例如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项目对祁连造山带的综合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京津唐地区水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及地质灾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总结京津唐地区水资源开发状况的基础上,对于因高强度开发水资源所引起的地表水急剧萎缩,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气候大陆度增加,沙漠化和盐碱化扩大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福建仙游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其周边地区历史地震活动较平静,属于弱震区。但自从该地区的金钟水库于2010年5月下闸蓄水后,库区附近的地震活动性随之增强。为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地震分布特征以及寻找隐伏断层,利用中国地震局提供的地震初至震相数据,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仙游地区近10年发生的地震进行重定位,获得了更为精确的震源位置,并根据重定位结果模拟深部断裂,寻找隐伏断层。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的震源位置更加集中,按照发震时间可分为4个活动区,主要沿沙县—南日岛的次级断裂石苍断裂两侧北西向线性分布。(2)重定位后仙游震群的震源深度主要为8~11 km。石苍断裂左侧地震条带震源深度为6~12 km;右侧地震条带呈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上层西北侧地震较为分散,东南侧地震分布较紧凑,震源深度同左侧一样为6~12 km,而下层地震较少,震源深度为14~23 km。(3)根据重定位后的震源位置,利用奇异值分解法拟合得到三个深部断层面,其倾向均为南西向,走向为北西向,与石苍断裂和潼关断裂的倾向和走向一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本研究结果,推测石苍断裂并不是主发震断层,而是其两侧存在的深部断裂(高倾角隐...  相似文献   

6.
天山与阴山—燕山造山带的深部结构与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山与阴山-燕山是中国北部两个重要山系,它们几乎位于同一纬度。天山造山带是一个著名的地震活动带,而阴山-燕山断隆带历史上不但没有大地震发生,小地震也不多见,是一个地震空白区。这两个造山带地震活动性的差异与它们在时,空域中的构造环境相联系;中国的西部处于强烈的挤压环境而东部为一伸展与增滑环境。  相似文献   

7.
江苏—南黄海地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是中国东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带之一。同时,该地区历史上曾频发中—强以上级别的地震,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是威胁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之一。该区的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和发震机制还不清楚。本文通过整理江苏—南黄海地区的历史和仪器记录地震数据,分析了该区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格局,发现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若干条区域活动断裂带,在时间上具有约60年的平静期,目前仍处于地震活跃期。深部构造研究还表明该区域内地震活跃的南部坳陷和勿南沙隆起区均存在显著的地球物理异常,表明地震活动与区域深部构造有关。东部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作用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引起的板块边界挤压力和大陆边缘因地形高程差异伴随的重力势能是中国海洋地震的主要驱动力。上述认识不仅加深了对江苏—南黄海地区地震构造环境的理解,同时也能对该区防震减灾公益事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9.
10.
基于擂鼓附近地表破裂几何形态的特殊性以及对擂鼓地区地震地表破裂机制存在的不同认识,本文通过野外实际调查测量,并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对擂鼓地区地震地表变形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结果认为:擂鼓附近几何形态的变化、同震位移量的明显偏小,以及破裂带拐弯处的表层物质发散运动,表明该地区具有一般挤压阶区的特征。由于北川—映秀断裂北段是兼有逆冲运动和右旋走滑运动的断裂,所以相比于一般挤压阶区,擂鼓挤压阶区受到了更强烈的挤压隆升,并且仍受到逆冲引起的撕裂断层作用。擂鼓阶区内形成的滑坡、地表破裂以及鼓包都是局部块体受到强烈挤压作用的结果,而撕裂断层作用影响较小,且完全被挤压隆升变形所掩盖。根据文中的研究并结合已有的深部运动资料,笔者构建了擂鼓挤压阶区三维结构模型。对擂鼓地区的同震变形机制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过程,也可为断裂阶区内的防震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大陆与陆缘的深部地震探查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两届国际深部地震讨论会成果累累。对深部地震的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以及几类专门地质地球物理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成果在理论,方法方面是该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在地震学应用于陆缘,陆壳与壳幔过渡带等地质问题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提出了值得讨论的问题,最后探讨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13.
文章以龙门山中央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汶川地震破裂带南段虹口乡八角庙地区地表断裂带进行了详细研究,并结合汶川地震科学钻探1号孔(WFSD-1)岩芯部分研究成果,探讨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的物质组成及其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映秀-北川断裂带由很多次级小规模断裂(破碎带)以及夹持其中的块体所构成,其中断层泥的厚度由几毫米到25cm不等,与WFSD-1岩芯记录的地震断裂现象基本一致.从虹口乡八角庙露头来看,映秀-北川断裂带整体宽约120m,分布有近80条含有断层泥的次级断裂带.以台湾车笼埔断裂钻探项目(TCDP)和汶川地震科学钻探(WFSD)研究来看,一次大地震只能形成几毫米至约2cm厚的断层泥,推断映秀-北川断裂带中每层断层泥至少发生过1次到13次地震,该区总厚度约150cm的断层泥中发生地震次数至少为183次,说明沿着映秀-北川断裂带重复发生过多次强地震活动.每次地震活动并不完全沿袭老的地震断裂主滑移带滑动,而是沿着断层泥边部区域滑动.从整个断裂带中断层泥分布特征来看,地震断裂活动具有向断裂下盘迁移的趋势,并且断层泥的厚度与断裂活动性成正比关系,表明断裂带宽度与地震活动次数及其演化历史有着成因上的直接联系,多次地震活动叠加可能是龙门山形成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均口断陷位于崇安-石城断裂带中部,是武夷山加里东隆起区在燕山期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本文论述了均口断陷带的变形、火山、岩浆、沉积作用地质特征,并划分出34个燕山期的构造层。作者认为主要断层是区域扩张作用下形成的拆离断层,它们控制了各种地质作用,推测主断层为超壳断层。  相似文献   

15.
16.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地质与区域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构造地质、工程地质与地震地质资料为基础,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地质环境进行初步分析,阐明了有关历史震害的概况,并进一步以工程地质条件优劣和地震震害程度密切相关来评价区域稳定性。这对本区的经济开发和工程建设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矿井断层定量预报这一难题,从宏观到微观作了大量实际观测,得出断层影响带内相关节理及煤、岩石内部组构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定量预报断层的实现途径,为今后进步开展断层定社预报打开思路。  相似文献   

18.
福建沿海地区地震与深部构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福建沿海地区区域活动构造、深部构造与地震的关系。区域活动构造是深部构造的表部体现,而活动构造的活动方式与强度的体现形式之一就是产生地震,它们三者之间具有内在伴生的关系。了解一个区域的深部构造特点只有借助于地质及一些地球物理方法来综合确定。经分析,本区域地有生的真正原因具有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岩石圈动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19.
南海东部地区断层阴影带构造圈闭资源潜力巨大,部分区带老三维地震资料近似平行于新近系控圈断层走向方向采集,断层阴影带照明度低,受断层带、断层两盘地层速度差异等因素影响,阴影带速度各向异性特征明显,准确深度偏移成像面临挑战,断层圈闭构造落实难度大,不利于断层圈闭的评价及油田开发方案部署.基于此,近年开始在油气成藏有利区带垂...  相似文献   

20.
张建新  许志琴 《地质论评》1998,44(4):348-356
变形构造研究显示阿尔金划分成具有近水平拉伸线理的韧性左行走滑变形域和具有陡角度倾伏拉伸线理的收缩变形域。在SS与PS之间的过渡区域还发现中等角度倾伏的拉伸线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