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船舶概况。“雪龙”船是我国目前惟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和后勤物资补给、人员运输的极地考察破冰船,它是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1993年建造的一艘具有B1*级(CCS规范)破冰能力的北极运输补给船。我国购进后对其进行了改装,于1994年替代“极地”号考察船承担极地考察任务,成为我国第三代极地科学考察运输船舶。该船总长167m,型宽22.6m,满载排水量21250t,满载吃水9m,配有1台主机(13200kW),最大航速17.9节,设计破冰能力能在厚度为1.1m(加20cm厚的雪)的连续海冰中以1.5节的航速航行,船上原配有能容纳2架直升机的飞行平台、直升机机库和附属配套设备。国家海洋局于1994年、1995年进行了两次初步改装,加装了部分科考实验室、实验仪器、考察人员住舱以及站、船用油舱和淡水舱。最大乘员由原来的55人增加到了128人(含40名船员),拥有200m^2的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气象等科学调查实验室,增添了部分科研设备,使“雪龙”船具有了一定的海洋科学调查能力。  相似文献   

2.
按照“雪龙”船南极任务准备工作流程,于1994年6月份进行了远海试航训练。这是“雪龙”船继1994年4月份近海试航后的第二次动  相似文献   

3.
芬兰一家造船厂建造了1艘新型的多功能破冰船。该船既能在冬季作破冰之用,又能在夏季作供应船只。这艘破冰船,在无障碍水域具有良好的航行性能,在冰区航行时能够破除厚度达1.8米的冰层。宽阔的船前体能为后续船舶  相似文献   

4.
“雪龙”船全体同志以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为使命,以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题词为指针,以“建设国际一流的极地科学研究中心”为目标,发扬“爱国、爱船、团结、奉献”的“雪龙精神”,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险象环生的工作条件下,团结奋斗,努力拼搏,先后执行了8次南极考察任务和2次北极考察任务,总航程14万海里,浮冰区航行2万海里,破坚冰200余海里,创下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史上单船一年走航南、北两极3个航次的先例;开辟了上海至北冰洋航线;2003年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纵深北极破冰达80°15'N,突破了我国破冰最高纬度纪…  相似文献   

5.
《海洋地质译丛》2011,(1):27-27
由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12缆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于2010年12月20日在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顺利下水,标志着该船钢结构和主要设备安装已基本完成,进入码头舾装、调试阶段。“海洋石油720”是国内自主建造的第一艘大型深水物探船,作为海洋深水工程重大装备纳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中海油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配套装备之一。  相似文献   

6.
今夕  邓昂 《海洋世界》2019,(8):22-27
2019年7月11日,上海江南造船厂船坞边人头攒动。在过去3年里,这些工人的任务,就是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让这艘船能最终问世。今天,她被精心装点着,交付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使用。在他们看来,这和自己的女儿出嫁一般无二。一声汽笛长鸣,交付仪式完成,人们仍然不愿离去,痴痴地望着这艘美丽的大船。他们都在心里默念着她的名字:“雪龙2”号——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这是36年中国极地梦的新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19,(8):12-21
“雪龙2”号是我国继“向阳红10”号、“极地”号和“雪龙”号之后的第4艘极地科考船,也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总长约122.5米,排水量近1.4万吨,总装机功率23.2兆瓦,定员90人。“雪龙2”号具有较好的快速性和经济性,单台发电机运行时航速12.4节(经济航速),全负荷运行时最大航速可达18.0节;具有出色的机动性、良好的操作安全性和耐波性,回转直径只有1.49倍船长;15节的高航速下能在405秒内实现停船.惯性滑动距离约为1256米。  相似文献   

8.
1994年12月8日,“雪龙”号到达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遇到大面积的冰区。冰厚约1米.雪厚约1米。“雪龙”号破冰船发挥其技术性能的优势.用了79小时,破冰航行11.33海里。  相似文献   

9.
青岛海洋大学的“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是一艘在我国海洋界乃至世界海洋界知名度颇高的海洋调查船。这艘船的建造和开发使用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这艘船的开发使用逐步走出困境,奔向繁荣的过程。“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开发使用的实践给我们留下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对这艘船的开发使用的实践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促进我国海洋调查船管理使用的改革进一步深化。 1.投入巨资建造的“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缘何一度大部分时间停泊码头,生存难以自保…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瑞典海军具有革命性隐身设计的“维斯比”号隐身轻型护卫舰于2000年6月8日下水。该舰由瑞典考库姆造船厂建造,是瑞典海军计划建造价值11亿美元的6艘“维斯比”号隐身舰艇的首舰。“维斯比”号舰预计2001年2月开始海式,2003年底正式服役。其余5艘“维斯比”级舰将以1  相似文献   

11.
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于2003年7月15日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大连出发,9月26日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回国。参加本次科学考察的中外科学家、后勤保障人员共108人,是近10年来国际上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一次北极考察,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不仅为了解北极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影响起到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正在兴起一股水下考古热。而这热潮的兴起却缘于——十年前的一艘“海盗”船1985年春天。某日。南中国海夜色黑如锅底。一艘英国打捞船在悄悄行驶。它“光临”此地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时隔不久,该船载满从海底捞起的数万件中国瓷器和125块金锭悄然离去。船长米歇尔·哈彻把这批文物弄到手后兴奋至极。但  相似文献   

13.
“弗拉姆”号探险船是挪威著名探险家南森先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在南森先生生活的19世纪末期,还没有人驾船穿越北极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北极地区常年冰天雪地,南森先生设想建造一艘能够在冰冻的北极海面航行的船只,这艘船既能顶住冰块的巨大压力和冲击,又能在冰上漂浮通过北极。南森设计了一艘不同寻常的船,没有龙骨,底部是半圆形的,好像半个鸡蛋壳。看到这种怪模怪样的船,有人认为,乘这种船到北极等于自杀,一定会重  相似文献   

14.
“东方红”船是1965年12月28日由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艘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该船设有可供94位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考察或教学实习用的实验室和住房。按全船139人计,自持力为35天,续航力为7000海里。可进行海洋水文、物理、化学、生物、气象(包括高空气象)、地质地貌、重磁和深海沉积物等方面的综合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第一艘导弹核潜艇是美国建造的“大比目鱼”号。该艇于1957年开工建造,1960年下水,1965年改为攻击型潜艇,现已编入后备役。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世界》2009,(1):66-67
2005年5月8日,作为提升我国新时期海监执法装备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新型公务执法监察船——“中国海监46”船,在宁波中国海监第四支队码头如期交接。“中国海监46”船是一艘新型的海洋公务执法监察船,同时兼具海洋科研调查功能。该船的主要任务是在我国的领海和毗连区巡航执法,对违法使用海域、损害海洋环境与资源、破坏海洋公共设施、  相似文献   

17.
2002年11月9日,美国海军“宙斯盾”导弹驱逐舰中最新的一艘“普雷布尔”号在波士顿开始服役,加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序列。继“普雷布尔”之后,美国海军还计划建造11艘“宙斯盾”驱逐舰,其中6艘正在建造中。“普雷布尔”号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英格尔斯船厂建造,于2001年6月12日在该厂命名,是美国海军第六艘以“普雷布尔”命名的舰艇。爱德华·普雷布尔准将(1761~1807年)是美国海军和商船界的先驱。1779年,普雷布尔在麻省担任“保护者”号舰舰长。1781年,该舰为英国所捕获,他被关入监狱。被…  相似文献   

18.
“乔迪斯·决心号”服役于大洋钻探项目(1985—2003)和综合大洋钻探项目(2003至今)20年后,这艘超期服役的功勋钻探船目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装,它将成为美国贡献于IODP的新的海洋科学钻探船(SODV),并将致力于海底的监测和获取沉积物样品以揭示地球演化的奥秘。作为IODP的非立管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是美国建造的“乔治·华盛顿”号。该艇于1957年开工建造,1959年下水。排水量6890吨;长109米;宽10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经现代化改装后,已成为一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船。该船排水量5600吨级,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从1995年始,该船已为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发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