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分析娄邵地区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特征、分布规律、塌陷产生的基本条件和外界诱发因素。以区内某主要岩溶塌陷点为例,通过对其地质条件的分析,找出岩溶塌陷产生的内外因素,论证区内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与机理,得出其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2.
南宁市是广西岩溶地面塌陷危害十分严重的城市之一。2012年6月2日突发的岩溶地面塌陷主要集中分布在坛洛镇南西方向,形成塌陷坑19个,地裂缝17条,威胁62户共232人,潜在经济损失约870万元。坛洛塌陷多形成于松散盖层厚度小于15m,地下水位埋深小于20m,地下岩溶强发育的区段。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松散盖层厚度较小和水动力条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复杂为岩溶塌陷产生的必要条件,尤以地下水的作用对岩溶塌陷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坛洛地下水动态观测与岩溶塌陷的调查研究确定地下水强径流带,分析评价岩溶地面塌陷的危险性,为岩溶地区的岩溶塌陷危险性勘察、评价工作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临沂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地面塌陷、矿坑突水及地下水污染等。通过对其发育现状及发生原因的调查研究,认为除部分灾害由不利地质条件诱发外,大部分灾害则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对此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武汉市城市工程建设过程中,岩溶塌陷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查明岩溶区地面塌陷易发性分区情况并提出防治对策,以白沙洲岩溶条带长江两岸作为研究区,选择岩溶发育程度、土层厚度、土层结构、红层厚度、地下水水位波动、岩溶水水位波动部位、塌陷坑密度7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岩溶塌陷发育的多因子判别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将研究区划分出高、中等和低易发区域。针对区内地铁工程不同阶段特性及其位于不同的易发性区段,以地质结构为根据,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高易发区主要位于长江两岸覆盖型岩溶区,且多为含砂性土层;高易发区为防治的重点,规划阶段尽量回避此区,防治原则主要是阻止上覆砂颗粒的漏失。中等易发区防治原则是防止单一黏性土中土洞的形成和扩大及保护红层的完整性。低易发性区红层厚度大于工程施工进入基岩厚度,发生岩溶塌陷的可能性极小。本研究成果能为武汉长江两岸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泰安市岩溶地面塌陷动力诱导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泰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塌陷的基本条件为基础,分析岩溶地面塌陷的直接诱导因素,认为水位降深越大,导致水力坡度增加,塌陷也相应增多;降雨导致的积水既增加了上部荷载,下渗时还会将上覆盖层中的部分黏土颗粒带走,承载力降低;振动诱发岩溶塌陷的实质是振动所产生的附加应力诱发地面塌陷,振动致塌机制和耦合效应与破坏累积有关。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2017年桂林市地质灾害突发调查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滑坡、崩塌、岩溶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的具体案例与成因,总结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7.
泰安-旧县水源区岩溶水开采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安-旧县水源区岩溶水因高强度开采,1989年起岩溶水降落漏斗和第四系孔隙水疏干区范围迅速扩大,同时产生大面积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岩溶水水质也趋于劣化.而在1993年关闭主要岩溶水开采井之后,岩溶水水位得以回升,水质变好,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减弱,并呈准稳定状态,说明合理开采地下水可以有效地保护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8.
泰安-旧县水源区岩溶水因高强度开采,1989年起岩溶水降落漏斗和第四系孔隙水疏干区范围迅速扩大,同时产生大面积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岩溶水水质也趋于劣化.而在1993年关闭主要岩溶水开采井之后,岩溶水水位得以回升,水质变好,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减弱,并呈准稳定状态,说明合理开采地下水可以有效地保护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9.
泰安—旧县水源区岩溶水因高强度开采 ,1 989年起岩溶水降落漏斗和第四系孔隙水疏干区范围迅速扩大 ,同时产生大面积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岩溶水水质也趋于劣化。而在1 993年关闭主要岩溶水开采井之后 ,岩溶水水位得以回升 ,水质变好 ,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减弱 ,并呈准稳定状态 ,说明合理开采地下水可以有效地保护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泰安市东羊娄村岩溶塌陷进行了勘查,通过勘查工作后划分出岩溶塌陷危险区、易发区、基本稳定区和稳定区,结果证明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用于岩溶地面塌陷勘查中具有快速、准确和及时的特点;同时该方法可大大节约钻探工作量及勘查经费。  相似文献   

11.
莱芜市孟公清—西泉河一带石灰岩溶洞裂隙发育 ,局部与上覆砂砾石层直接接触 ,形成“天窗” ,在矿区超采地下水及矿山疏干排水影响下 ,地下水下渗携带砂砾石进入灰岩溶洞裂隙中 ,突发岩溶塌陷。 1973~ 1997年共塌陷 139处 ,塌陷面积 6 4 35m2 ,致使 132 4户民房开裂 ,32 8户报废。根据 1997年在莱芜市的矿山地质勘察工作成果 ,采用综合指数法对评价区进行了预测评价 ,将评价区划分为岩溶塌陷区、预测岩溶塌陷区和不具备塌陷条件区 ,并根据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为今后对岩溶塌陷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枣庄市岩溶地面塌陷的基本条件入手,分析了枣庄地区塌陷的影响因素,认为降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水力梯度的大小,而且其导致的地表积水使得上部荷载增加,抗塌力降低;水位降深越大,水力梯度也将增加,潜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头差变大,补给造成的渗流场较强,使地下水动力条件增强,塌陷数量也相应增加。该文根据区内塌陷的成因分析了枣庄岩溶地面塌陷的发展趋势,认为目前情况下不会发生塌陷,但若持续过量开采地下水或遇到强干旱年份,塌陷是极易发生的。  相似文献   

13.
模糊综合评判在临沂城区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岩溶塌陷是山东省临沂市区最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该文首次采用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岩溶塌陷进行了危险性现状评价,综合得出了危险性评价分级图,为当地岩溶塌陷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同类地质灾害预防提供了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有些地区会产生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黑龙江省的个别地区也有此类地质灾害的发生。地面塌陷的产生原因有:暴雨引起的塌陷,暴雨可导致土体迅速充水和地表水的强烈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岩溶地下水位的急剧上升而产生正压冲爆作用,易产生塌陷。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动力条件变化是导致临沂市城区岩溶塌陷的诱因和动因,通过分析岩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临沂市城区岩溶地下水流数值模型,预测了2007年6月至2019年6月地下水水位时空变化过程。从流场拟合情况看,所建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客观反映了地下水系统演化规律,可以用于岩溶塌陷预警预报,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湖南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区地面沉裂、地裂缝、矿坑突水突泥、瓦斯爆炸、煤层自燃等30余种,其中,分布广、影响大、易成重灾的主要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4  相似文献   

17.
该文依据往年地下水位监测数据,通过灰色系统理论的预测模型,对枣庄十里泉电厂地下水位年变幅做出预测,分析了岩溶塌陷发展趋势,为由水动力因素引起的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提供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查明深圳市地面塌陷成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收集整理了深圳市2016-2020年地面塌陷灾害事故数据, 通过现场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以及GIS空间分析, 研究了深圳市地面塌陷灾害的时空分布、灾害危害程度以及塌陷成因等。结果表明: 深圳市地面塌陷灾害正处于持续增长阶段, 绝大多数属于小规模塌陷, 且绝大多数发生在雨季, 其中5-8月尤为严重; 地面塌陷发灾点主要集中分布在福田区、罗湖区以及光明区, 主要塌陷地点是市政道路和人行道; 塌陷成因主要包括管网破损、暗渠河道破损、施工不当、雨水冲刷、软土沉降、车辆荷载过大以及其他原因, 其中, 管网破损和施工不当是造成地面塌陷的最主要原因。本研究成果可为深圳市及其他类似城市地面塌陷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1999年 4月 19日 ,广西区政府主席李兆焯签署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令第 3号 ,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自 1999年 6月 1日起施行。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地质环境变化 ,给经济建设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地质事件。广西境内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 (含岩溶塌陷和非岩溶性塌陷 )、地面沉降、矿坑突水、海水入侵等。人类居住的地球在其形成、发展、演化的 4 6亿年间 ,从来没有停止过运动 ,当部分运动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时便形成地质灾害。我国幅员辽阔 ,地质构造和地理条件十分复杂 ,…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岩溶塌陷监测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溶塌陷是全球广泛分布的地质灾害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岩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开展岩溶塌陷监测工作,对塌陷预测预报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岩溶塌陷的监测技术与塌陷形成的机理关系密切。该文分析了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和形成的条件,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岩溶塌陷的监测内容、技术方法、各自优缺点,如BOTDR监测、TDR监测、地质雷达监测、水动力条件监测及地-沉降等方法,为系统性地开展岩溶塌陷监测工作提供技术和方法参考,展望了未来的岩溶塌陷监测工作,认为岩溶塌陷监测需结合塌陷的形成机理、塌陷地区覆盖层特征及水动力条件,综合利用多种监测手段联合进行,并形成完善的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