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微型桩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治理工程中.凤凰山公园滑坡应急治理工程中,在调查滑坡地理条件、地质条件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潜孔锤微型钻孔灌注桩技术,辅以挡土板和格构砼的综合治理方案.结果表明工程安全、快速、高效、造价低、质量高,治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开展微型桩与滑坡相互作用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总结滑坡作用下微型桩的性状,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微型桩防治滑坡的设计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微型桩的破坏是因滑面处的桩体抗弯剪能力不足引起的,桩身混凝土破碎后,微型桩抗滑机理由抗弯、抗剪转为钢筋抗拉; 群桩中各排桩的水平变位无明显差异,各排桩所受的滑坡推力沿滑坡滑动方向逐渐减小。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一种微型桩防治滑坡的设计方法,按微型桩在滑面处抗剪进行设计,同时考虑了各排桩所受滑坡推力的不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3.
毛帅  邹浩  穆景超  王超  陈慧娟  胡聪 《华南地质》2023,39(4):724-732
滑坡在湖北黄冈地区每年新增地质灾害的数量中占比达80%,其中堆积层滑坡是主要类型。堆积层滑坡分布广泛、发生频率高、持续危害性大等特点给该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微型桩技术具有工期短、见效快、占地少等优点。结合近年来微型桩在各地滑坡应急处置中的成功实践,本文在对英山县石鼓寺滑坡应急处置难点进行分析后,确定了采用微型桩先行支护的处置方案。滑坡数值模拟与位移监测数据证实了微型桩在黄冈地区堆积层滑坡应急处置中是可行的。该研究对黄冈地区应用微型桩技术处置小型土质堆积层滑坡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山区天然气管道工程难免会遭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影响,这给穿越滑坡区域的沿线管道的安全运营造成严重威胁。文章以中贵天然气管道K558+700滑坡为工程背景,通过室内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对比花管微型桩与螺纹微型桩两种新型支挡结构在管道滑坡中的支护机理及适用性。试验表明:(1)花管微型桩山侧及河侧峰值土压力沿桩深分布形式基本相似,大体呈“S”曲线形,桩后土体土拱效应明显,且在各级荷载下分布形式大致保持一致,总体来说花管桩侧土压力分布规律为桩中最大,桩顶次之,桩底最小;滑带附近的桩体周围土压力较大,在抗滑桩设计工作中应重点考虑优化。(2)螺纹桩山侧峰值土压力沿桩深分布图大体呈双“S”曲线形,河侧峰值土压力相比山侧分布形式产生了较大差异,桩底的土压力相比山侧有很大幅度减小;随外部荷载的增加桩周土压力增加幅度较大,表明螺纹微型桩在横向承载性能方面有所欠缺。(3)花管桩桩身弯矩沿深度方向呈“M”形分布,桩身离模拟滑面以上5 cm位置处产生最大正弯矩;螺纹桩桩身弯矩分布沿深度方向呈“S”形,桩体正负弯矩位置在模拟滑面附近大致呈旋转对称分布,滑面以上大部分区段为负弯矩,滑面以下为正弯矩;在相同推力荷载工况下,螺纹微型桩变形程度大于花管微型桩。(4)在滑坡作用下花管微型桩可以有效减小传递到管道的坡体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管道受力破坏;而螺纹桩在较大横向荷载下抗弯性能不足,变形严重,破坏后不能有效承担滑坡推力,传递到桩前管道的应力较大,从而导致管道变形程度更为强烈。在本试验条件下,花管微型桩对管道的保护效益突出,更适用于作为管道—滑坡区域的支挡结构。  相似文献   

5.
锚索施工过程中微型桩对滑坡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珠高速公路某高边坡处于山前堆积层中,地层主要由亚粘土、块石及石英砂岩组成,堆积层中地下水发育.预应力锚索施工时,恰适雨季来临,几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使边坡由局部变为整体蠕动.由于时间所限,靠预应力锚索等加固措施已不足以防治,为此提出微型桩加固方案.在此次抗滑抢险施工过程中,微型柱作为临时加固措施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锚索施工过程中滑坡的产生,同时也阐述了微型桩的作用机理及其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6.
微型桩单桩加固滑坡体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开展滑坡基本参数试验和微型桩加固滑坡体的模型试验,研究微型桩单桩加固滑坡体的承载机理、受力情况及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微型桩可有效提高滑坡的稳定系数,采用微型桩加固滑坡后,可将滑坡的稳定系数由0.96提高至1.35;微型桩所受的滑坡推力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分布,滑床抗力呈上大下小的三角形分布,且随加载量的增加合力作用点逐渐向滑面靠近;微型桩于滑面附近发生破坏,其破坏模式可判断为弯剪破坏。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微型桩群桩支护均质土滑坡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依托大型振动台,设计完成几何相似比为8:1(原型:模型)的物理试验模型。试验以El Centro波、汶川波、Kobe波以及不同频率的正弦波为激励波,研究地震动力作用下微型桩群桩的破坏模式、加桩后土质滑坡的加速度响应规律等。试验结果表明:(1)地震激励后微型桩的破坏模式与静力情况类似,呈反"S"型变形,弯曲破坏范围主要分布在滑面上1.4~4倍桩径内和滑面下1.4~3.4倍桩径内。(2)不同频谱特性的地震波激励时,滑坡加速度响应不同。激励频率越靠近滑坡自振频率,其加速度响应越强烈。微型桩群桩支护滑坡的加速度响应具有高程放大效应,且激励频率越靠近坡体自振频率,其高程放大效应越显著。(3)微型桩群桩支护结构对地震波有一定的阻滞作用,支护部位(尤其是坡脚)坡面的加速度响应明显弱于坡内,可限制坡表效应,但伴随坡高的增大,这种阻滞作用趋于减弱,无支护部位的上部坡体仍会出现坡表效应。  相似文献   

8.
通过3组不同桩间距下双排微型桩加固碎石土滑坡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微型桩受力变形特性和滑坡推力传递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双排微型桩承受的滑坡推力主要集中在滑面以上1/3桩身范围内,桩身最大弯矩位于滑面附近,且桩群均以第一排桩达到其弹性受力极限而失效;桩间距为5d时,微型桩群对桩间土的遮蔽阻挡效果最好,桩群能承受的滑坡推力最大,且桩顶位移最小,滑坡推力在排桩间分布最合理,其传递系数α在(0.5,0.7)间取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进行独立微型桩与滑坡相互作用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采用土压力盒、位移计和应变片等测试手段,研究滑坡作用下独立微型桩的受力情况、变形破坏模式及弯矩分布规律等。试验结果表明:独立微型桩的破坏部位位于滑面附近,破坏模式为弯曲与剪切相结合的破坏;滑面上下各15倍桩径的范围内桩土相互作用较明显,此范围外的桩身与周围土体基本共同变形;独立微型桩发生破坏时的桩顶位移量约为1/4倍桩径,且破坏后的微型桩依然有抗滑能力,主要由桩身配筋的拉力提供;独立微型桩的桩身弯矩分布形式不同于普通抗滑桩,弯矩主要分布在滑面附近,且受荷段承受反弯矩。  相似文献   

10.
通过3组不同桩间距下三排微型桩加固碎石土滑坡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微型桩受力变形特性和滑坡推力传递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滑坡推力和桩身弯矩沿桩埋深方向呈自上而下逐渐增大趋势;桩间距为5d时,微型桩群与桩间土体协同作用效果最理想,桩顶位移最小,滑坡推力在排桩间分布最合理,其传递系数α,β分别在(0.54,0.71)和(0.27,0.49)间取值,桩群能承受的滑坡推力最大,抗滑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国内外用于边坡,滑坡加固的预应力锚索的主要类型及结构,并例举了锚索在滑坡治理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2.
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梧高速公路钟山至马江段百花滩2号滑坡治理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岩土灌浆技术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在了解滑坡成因的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优选滑坡治理方案。通过灌浆试验研究,得出灌浆的各项设计参数,并将岩土灌浆技术在滑坡治理工程中成功应用,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在滑坡整治工程中应用的主要理论,并分析了这些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技术关键,提出了以变形体系论点指导滑坡整治工程,并介绍了具体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锚索格构梁在岩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某市友谊大道滑坡工程实例,介绍锚索格构梁在岩质滑坡治理中的设计、施工方法及效果。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青海省省道S101线改建工程红土山段滑坡体的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滑坡体变形特征以及变形原因分析;计算滑坡推力,并依据滑体推力计算值选择滑坡治理方案;对治理方案技术参数以及同类项目选择治理方案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6.
岩层反倾地段,通常坡体稳定性较好,因此公路选线时易对岩层反倾段的切层岩石滑坡忽视或漏判。论文对肖家包切层岩石滑坡的滑坡特征、变形机理、变形监测、稳定性等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证,并选用最佳方案成功治理了该滑坡,从中得出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不仅为切层滑坡认识和设计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同时对类似滑坡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在偶然中有其必然性,地质环境条件脆弱是导致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南桥滑坡位于舟曲县城白龙江南岸,是"8·8"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应急调查确定的第一批治理项目8处灾害点之一,综合定名为牵引式—中型—堆积体滑坡。该滑坡变形活动悠久,属老滑坡,活动规模大、变形复杂、潜在威胁性大。本文旨在通过反演、试验及工程类比手段综合确定强度参数进行滑坡稳定性分析,定性辅以定量确定其稳定程度,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方法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由均质黏土组成的滑坡,其真正最危险滑动面形状接近于圆弧,同时在最危险滑动面附近的滑弧,其安全系数变化很小,因而可以采用圆弧滑动条分法计算。通过应用圆弧滑动条分法对某煤矿生活区挡墙前缘处一均质黏土滑坡的稳定安全系数进行计算,结果显示该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通过顺边坡倾向和沿边坡走向设置方格状格构进行护坡,并采用锚杆进行加固,辅之以方格形骨架内草皮护坡、坡脚矮脚墙支挡的工程处治措施,治理效果良好,达到了对边坡综合处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昆河线402+200~450m路段的地层是元古宇变质云母片岩,历次的构造运动及长久的风化作用,使该路段地表形成不稳定的堆积层滑坡体,虽然做过数次抗滑挡墙治理,但路基仍然发生多次滑坡。对滑坡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决定采用预应力锚索板框架工艺作为该项处滑坡治理方案。通过对预应力锚固设计与施工工艺的分析,说明该技术的应用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作用。工种治理中进行了如锚索抗拔试验、压浆柱质量检验和钢绞线极限强度试验等一系列测试,结果证明,该技术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大于设计要求,治理经验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20.
针对滑坡治理以后的稳定状态综合评价问题,从影响因素多因子多层次角度出发,构建综合评价决策模型,提出了滑坡治理稳定状态综合评价的耦合权重确定方法,即基于优先关系排序-二元相对比较的权重计算确定方法,以避免一致性检验,减少评判的主观性,还采用程序编程语言编制了相应计算分析程序。在此基础上,结合杭金衢K103滑坡的地形地质条件和工程治理情况,采用基于耦合权重的滑坡治理稳定状态综合评判方法,进行其历经治理的稳定状态分析和效果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滑坡历经综合治理,所处的稳定状态等级区间为基本稳定状态(EII);各项工程措施充分发挥功能效应,稳定系数由0.98提高至1.20,滑坡整体稳定,安全储备充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