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你见过一直延伸到地平线上的星空么?”在为第二届国际路边天文夜设计海报时。我不禁想起了黄永明在《银河的灭绝》中的这句话。这就像是四周静默时有人在你耳边的轻语,或是一部电影的独自,轻声却有力而执着——你见过一直延伸到地平线上的星空么?你见过么?……  相似文献   

2.
石塘路的名字我早就有所耳闻,只是去了才知道这里真是一个艺术的观星地。石塘路是一个有些岁月痕迹的小村子,村子里有火车站,车站就坐落在村子的坡地上面,这里有绿皮火车直通北京北站。村子里有好多闲置的渔船和渔网,听说以前有村民在不远处的湖里打渔。现在村子后面是一大片玉米地,玉米地的尽头是一条小河蜿蜒流淌。观星后的那个清晨,我再次来到村后的这片玉米地,正当我站在高处眺望时,阳光从山的一边倾泻过来:顿时,一片金黄;远处有山河,近处是绿色的生命仰望,我看到的一切乃大自然的艺术浅唱。  相似文献   

3.
上船以后,我重看此信,非常气愤,祖国的古代天文文物怎么能允许敌人来越俎代庖?真是欺人太甚!果真如此,岂不是中国天文界的莫大耻辱!我下决心:自己来干这件事。到了后方,利用工作之余,我就开始搜集、整理我国古代天文史料。这项工作始终连续进行着,资料越积越多,已有好几个笔记本。解放初期,科学院华东地区(包括南京、上海两个分院)的党代表李亚农同志,派人来找我:“李主任听说你写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稿件,他想看看这些稿件。”我说:“算不得什么稿件,只是多年来我收集的资料和一些阅读笔记而已。”来人取走了部  相似文献   

4.
不到美国不算出国我第一次走出国门是1980年,那时出国的人很少,把国外看得很神秘,刚到英国时,一切都感到新鲜。在英国,我们一般都住在私人家里,彩电、冰箱、洗衣机,样样令人羡慕。记得我第一次用到洗碗用的洗涤灵,还在给家人的信中描述了一番。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听到了另外的声音,英国人抱怨和中国人打交道不容易,他们既不像日本人那样擅长行贿,又不像美国人那样趾高气扬,全用“尖头鳗”(英文“绅士”)的方式可行不通。当时的驻英大使是黄华,他在批评某些中国人时说了一句气话“到了英国还不知足,不到美国不算出国,那我也没出过国”。我才知道,原来美国比英国还先进!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署名“lazy1004”的天文爱好者给我写信,表达了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疑问:天文学在学校中为何不受重视?他(或她)写道:“同为六大自然学科,偏偏没有开设天文课,即使有。也只是一个星期才一节的选修课。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地理老师.他是一位狂热的天文爱好者,但似乎比校长还忙。学校的望远镜坏了,校方也一拖再拖,迟迟没有联系人来修。这样的选修课在他们眼中是那么的不重要。所有的人都在为考试而忙碌。这让我感到孤独。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到各地出差。飞机上漫长的时间,我都要一个人度过。不过我很乐于与人交流,因此常跟邻座的乘客相谈甚欢。职业往往是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我作为天文学家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我遇到的每个人对此都很感兴趣。不过,当我不想和邻座的人聊天的时候(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也有一个“秘诀”,而且屡试不爽:我会告诉他们我是一个“天体物理学家”。  相似文献   

7.
掩星驿站     
月掩星是一个很有趣味的观测项目,在掩星之前或之后,被掩星都是在月球附近的。当你看到恒星逐渐接近月球的暗边缘且突然“消失”或恒星突然“出现”的一刹那,你会明显感觉到月球的运动。观测小行星掩星需要观测者比较熟悉星空,可以通过星图准确无误地找到被掩的恒星。观测时,只需要看到被掩的恒星即可。每次新的掩星观测都可能带来潜在的新发现,只要你进行了一次观测,无论是否观测到掩星现象的发生,你的观测结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我和女儿都听呆了,只是望着他们不停地道谢。院长深有感触地说:“不用说谢,还是你陈老福气好,生病的时候好。要是在几年前,恐怕我们这些人都在‘牛棚’里吧。”大家频频点头,心照不宣地笑了。我骤然想起,当天上午收到徐逸樵发来的电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真是说对了。我还要做更多的事情,我还能做更多的事情,那才是“福”呀!那天正好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收音机里传出孩子们的欢笑声,我的心情好极了,就盼着早点出院。一星期后,我总是催着快点结帐好出院。没想到馆内回电:让老何和小胡二人先回去,我和  相似文献   

9.
掩星驿站     
月掩星是一个很有趣味的观测项目,在掩星之前或之后,被掩星都是在月球附近的。当你看到恒星逐渐接近月球的唁边缘且突然“消失”或恒星突然“出现”的一刹那,你会明显感觉到月球的运动。观测小行星掩星需要观测者比较熟悉星空,可以通过星图准确无误地找到被掩的恒星。观测时,只需要看到被掩的恒星即可。每次新的掩星观测都可能带来潜在的新发现,只要你进行了一次观测,无论是否观测到掩星现象的发生,你的观测结果部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我依然如故,遵循几十年的生活习惯:每天四点钟起床,看书写作,六点钟到办公室,打扫卫生。然后到动物园锻炼身体,一个多小时后,回家吃完早餐,再正式上班。不久,我发现,每天清晨,她也赶来办公室,还和我抢着扫地擦桌子。我就对她说:"你们年轻人觉多,你不必这么早来,还是多睡会儿觉吧。明天起,我也不这么早来打扫了,只  相似文献   

11.
”林版,你好!我是GW葛伟,计划日环食期间到福建观测,到时期待能和你见面。”疲于工作的我,直到4月底收到“天文在线”论坛网友"Gw"发来的这条短信时,才恍觉环食已近了。  相似文献   

12.
自 1 977年 4月 2 1日 ,美国把 35个人的部分骨灰送入离地 60 0千米的太空 ,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天葬”后 ,立即就有人想到 ,把人生的最后一站———葬礼搬到月球上去。同年 ,日本人就提出 ,在 30年内 ,他们将在月球的雨海中一个叫“虹湾”的地方 ,建立一个“月面灵园” ,那灵园的主要建筑是一座高约 30米的“圣塔” ,用来贮藏死者的遗体 ,这样他的子孙就可在遥望月球时舒发怀念先人的情愫。美国人却是说干就干 ,最近有一家“塞莱提斯公司”宣布 ,他们将在近期内租用一艘商业飞船 ,直飞月球举行破天荒的“月球葬礼”。据称 ,此飞船可接纳30…  相似文献   

13.
到现在为止,每一位《天文爱好者》的读者都应该已经无数次看到“国际天文年”这个短语了。大家都看饱了吧?好的,那么这次我要说的……还是国际天文年。不过这次确实是要说点不同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明月几时有     
在我国北宋熙宁九年 (公元 1 0 76年 )的中秋节 ,当时任密州太守的苏东坡到城头超然台赏月 ,欢饮达旦 ,大醉 ,醒后写下了他那首著名的咏月词《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一这首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 ,在它写成后不久就有人赞誉说 :“中秋词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南宋·胡仔《…  相似文献   

15.
肖军 《天文爱好者》2010,(11):64-67
孔子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为什么呢?远方的人能够给你带来你从没有见过和想过的新鲜事物,他能给你带来新的学识和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以及看世界的不同视角。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是一位在明朝万历年问来到中国的远方友人,他让中国人看到了西方的宗教、科学和文化。他打开了一扇门,欧洲人从此开始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人也开始了解外面的世界。他架起了一座桥,能够让中西方人开始相互沟通学习。  相似文献   

16.
李昕 《天文爱好者》2014,(11):64-66
遇到美丽的风景,谁都想把它记录下来,面对璀璨的星空则更应如此。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扛起“长枪短炮”,加入到了天文摄影的队伍中来。 要想欣赏到最好的风景,就要站在最高的地方,天文摄影往往也是这样。随着城市光污染的加重,我们要想拍到好的星空照片,就必须到远离城市的地方,到山里去。但当你抱着沉沉的单反相机行进在山间时,不知是否想过,如果能有一台轻便小巧,但功能和画质与单反不相上下的相机该有多好!而这种可以替代单反相机,同样可以用于天文摄影的微单相机现在已经非常普及了。  相似文献   

17.
也许是出于兴趣 ,也许是孩童时特有的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小学五年级时的一节《自然》课———《探索月球的秘密》 ,引起了我对神秘宇宙的兴趣 ,从此 ,我便迷上了星空 ,晴朗的 ,寂静的夜晚 ,我经常望着那眨着眼的星星。思索着它的神秘 ,我那强烈的好奇心使我有了“以后一定要有一架天文望远镜。去揭开星星的神秘”的决心。那时 ,我和好友王飞、王婵就有了每周六晚聚会的习惯。在我的提议下 ,大家开始了简单的“目视天文观测”—认星星、星座 ,观察月相变化。起初 ,我们什么都不懂 ,看来看去都觉得星空还是一个样儿 ,我们想找一个能辅导我们的…  相似文献   

18.
"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先生。作为一位地质学家,欧阳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对天上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6年对吉林陨石雨做了成功考察。1994、1995年提出了我国的月球探测方案。最近,欧阳先生在接受一位记者采访时说:"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一个人,我是研究地球的,后来走到了月球的身边。我对月球探测所做的一些准备工作现在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对我一生都是极大的鼓励和欣慰,我感到比什么都满足。"谈到月球探测的第二次计划时,欧阳自远先生说:"我们要做许多观测,是别人没做过的。我们的月球探测一定要有创新,一定要有特色,一定要做出高水平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19.
余恒 《天文爱好者》2010,(11):80-81
我每次仰望夜空时,都希望能有一本书为我破解闪烁星光的暗语,诠释浩瀚宇宙的神奇。我一直不知道在业余天文界,真的有这样一本书。无论你指向哪一片星空。它都会告诉你在那幽暗的角落里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和这本书比起来,以前出版的所有观星指南顶多是素材提纲,之后出版的也都不过是精简删节。对于大部分业余天文爱好者来说,一生中能亲自看到的天体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详尽的说明。它就是堪称观星爱好者圣经的三卷本《伯纳姆天体手册》(Burnham’s Celestial Hand-book)。  相似文献   

20.
新一代望远镜浪潮中的美洲之行(续)北京天文台台长李启斌在利克天文台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我们正在参观的时候,忽然门开了,两个中国的年轻人进来大叫一声“李老师”,原来是在北京天文台取得硕士学位到美国来攻读的程元和范晓明,程元是我的研究生。可以说在美国的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