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巢湖凤凰山东南坡二叠系下统栖霞组底部为梁山段含劣质煤线,上部为灰岩夹有薄层炭质泥页岩,顶部为含燧石结核灰岩,根据实测地层剖面,发现生物碎屑含量具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结合前人对全球栖霞期古气候、古海洋的研究,认为栖霞期海平面整体上升,在海侵的过程中出现多次海退,沉积环境为澙湖—局限海湾—开阔台地—碳酸盐岩台地。根据燧石结核主要为热液成因的认识,推断二叠纪栖霞组生物碎屑的变化可能与260Ma峨眉山地幔柱前期地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广东加禾下二叠统栖霞组的有孔虫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甲兴 《地质论评》1985,31(4):289-294
我国南部栖霞组的分布十分广泛,生物群极其丰富。华南地区栖霞组的岩性,除江南古陆以北地区其底部为炭质泥岩、砂岩、泥质灰岩夹煤层外,其他地区整个栖霞组大都为生物泥晶灰岩、藻屑泥晶灰岩,含燧石结核或燧石条带,顶部或底部有时夹有薄层含炭钙质泥岩。  相似文献   

3.
刘新宇  颜佳新 《沉积学报》2007,25(5):730-736
燧石结核是华南地区二叠纪栖霞组的重要识别特征之一,其成因具重要的古地理、古海洋意义。通过对湖北黄石、江苏南京和广西来宾三地栖霞组燧石结核的岩石矿物学研究,确定了栖霞组燧石结核的矿物组成和成岩作用序列。研究区燧石结核主要由微石英、负延性玉髓、粗晶石英组成,并含少量白云石、方解石及生物碎屑。其中,微石英、负延性玉髓、正延性玉髓、白云石形成于早期成岩作用,方解石晶粒形成于晚期成岩作用,粗晶石英的形成则具有多期性。结合栖霞组菊花状天青石和海泡石成因研究结果,本文认为组成栖霞组燧石结核的硅质来源与当时全球硅质生物的繁盛有关。燧石结核内玉髓和白云石形成环境条件及形成时间的确定,为建立更加合理的燧石结核成因模式和白云岩化模式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也对深入探讨本区二叠纪层状硅质岩的成因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勘探发现系列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广安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的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薄弱。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岩石学、岩相学等综合分析,对广安地区栖霞组碳酸盐岩岩石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其古地理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广安地区栖霞组主要发育亮晶颗粒灰岩、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微晶颗粒灰岩、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和泥晶灰岩7种岩石类型;碳酸盐岩颗粒主要以生物碎屑为主,部分层位发育球粒;古生物化石以三叶虫、腕足和有孔虫为主,同时可见棘皮类和藻类;栖霞组沉积期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其中栖霞组晚期(栖二段)台缘滩和台内滩较为发育,为该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杨锐  李红  柳益群  雷川  雷云  冯诗海 《现代地质》2014,28(3):501-511
安徽省巢湖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以发育一套滨海沼泽-浅海碳酸盐台地环境为主的细碎屑岩至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为特征,灰岩中常见结核状及条带状燧石。燧石多为椭球状和串珠状,部分燧石与灰岩间发育宽约0.5 cm的过渡带。镜下观察灰岩为微晶生物碎屑灰岩;过渡带也多由微晶方解石组成,多数钙质生物壳体被石英充填或半充填,扫描电镜下可见方解石微溶、石英充填溶孔的现象;燧石主要为隐晶及微晶石英,生物碎屑类型与灰岩中基本一致,且多被石英交代。岩石学特征表明死亡的生物在腐烂降解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抑制了碳酸钙的沉淀,并使部分生物碎屑及灰泥发生溶蚀,胶质二氧化硅沉淀,形成燧石结核。燧石中w(Al)/w(Al+Fe+Mn)平均值为0.63,远大于热水沉积硅质岩的最大值0.35;Fe/Ti平均值为9.5,小于热水成因的最小值20;Al-Fe-Mn三角图投点位于非热液成因区域;燧石中Al2O3含量平均值为0.20%,远高于MgO、Na2O、K2O的含量。分析认为,该区燧石结核的二氧化硅可能来源于陆源物质。  相似文献   

6.
栖霞灰岩中燧石结核成因的新证据毕华(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3)整个华南地区到处都能见到下二叠统栖霞组(P1q)富含珊瑚和的含燧石结核灰岩,厚度一般不超过150m,岩性、岩相之相对均一是华南地区地史上空前未有的。然而。栖霞灰...  相似文献   

7.
华南地区二叠纪栖霞组碳酸盐岩成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颜佳新 《沉积学报》2004,22(4):579-587
二叠系栖霞组是华南地区一个特殊的碳酸盐岩地层,富含有机质和燧石结核,具广泛的空间分布,但是岩相和厚度变化极小,同时发育天青石结核和海泡石。概述前人对这些沉积特殊性的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对其特殊性的深入成因分析表明,栖霞组其他沉积特殊性均与栖霞期的缺氧沉积环境有关,而缺氧沉积环境的成因可能与栖霞期较高的生物产率有关。根据栖霞期全球古气候、古海洋背景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栖霞组的沉积学特征,认为栖霞组特殊性的成因可能与当时较高生物产率有关,进一步研究、确定栖霞期较高生物产率的成因及其变化将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8.
重庆石柱漆辽乡下奥陶统可划分为13种沉积微相和5种沉积亚相。结合露头沉积学研究得出该时段沉积环境的演化序列为:南津关组和分乡组下部以灰岩为主,夹陆源碎屑透镜体和鲕粒灰岩,属于局限台地亚相;分乡组的中上部以鲕粒滩和泥页岩为主,属于典型的开阔台地亚相;红花园组的底部以生物碎屑灰岩与泥岩互层为主,红花园的中上部为深灰色巨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砾屑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分别属于台地边缘浅滩亚相和台地前缘斜坡亚相;大湾组的生物碎屑灰岩与页岩互层属于内陆棚亚相。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下奥陶统是一个水体向上变深的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9.
鄂西峡口地区在构造上属中扬子台地北缘,发育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上二叠统海相碳酸盐岩沉积。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对中二叠统栖霞组碳酸盐岩的生物组合、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将峡口地区的栖霞组沉积归纳为7种微相:多类型生物碎屑粒泥灰岩、含大壳体有孔虫的生物碎屑粒泥-泥粒灰岩、粗枝藻粒泥-泥粒灰岩、破碎的生物碎屑粒泥灰岩、具定向排列的藻屑—腕足泥粒灰岩、含内碎屑的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含原地珊瑚和藻类的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碳酸盐岩微相类型的垂向序列指示了峡口地区的栖霞组形成于碳酸盐岩缓坡环境,其底部地层沉积于内缓坡局限海相,中上部地层为内缓坡边缘低能生物丘相与内缓坡开阔海相的交替沉积。  相似文献   

10.
华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了一套特殊的碳酸盐岩地层, 该套地层富含有机质和硅质结核, 是中国南方四套区域性海相烃源岩之一.在野外露头上, 灰岩-泥灰岩韵律层因为其抗风化能力不同而受到广泛关注, 其在整个华南栖霞组分布广泛.其中, 灰岩层富含各种生物碎屑, 主要包括钙藻、有孔虫和腹足, 其次还有腕足, 棘皮类和介形虫, 偶尔见苔藓虫和三叶虫.灰岩层中较好的保存了易碎的钙质藻类, 说明灰岩的胶结作用发生在成岩早期, 没有明显压实作用的痕迹.泥灰岩以粒泥生物碎屑灰岩和黑色钙质泥岩为主, 主要的生物碎屑以腕足和介形虫为主.生物碎屑都非常破碎, 壳体大都平行层面, 颗粒之间发育大量压溶缝, 说明泥灰岩层经历过强烈的成岩压实作用.基于对灰岩-泥灰岩韵律层的生屑类型和成岩现象的分析, 提出差异成岩作用来解释该套地层的形成过程: 泥灰岩层中不稳定的文石在早期成岩过程中溶蚀, 然后迁移到灰岩层中形成方解石胶结灰岩层; 随后机械压实作用和化学压实作用主要发生在泥灰岩层中; 最终灰岩-泥灰岩层由于差异成岩作用导致其抗风化能力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露头特征.其中文石溶蚀发生在海水埋藏环境, 有机质的分解为其提供了动力来源, 这与栖霞期较高的原始生产力相符合.   相似文献   

11.
在安徽巢湖177高地、无为白牡山等地中二叠统栖霞组顶部灰岩段和臭灰岩段发现大量遗迹化石Zoophycos cf.caudagalli。这些遗迹化石以系统觅食迹为主,指示水动力及波浪作用较弱、贫氧的深水沉积环境。在栖霞组的砾状灰岩中,发现部分Zoophycos穿插于灰岩砾石和基质之中,这揭示栖霞组石灰砾岩中的砾石并非成岩作用成因,而是碎屑流沉积形成,属于异地成因碳酸盐岩。综合巢湖地区栖霞组的地层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以及Zoophycos的生活习性和分布特征,发现表明巢湖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臭灰岩段和顶部灰岩段属于贫氧的碳酸盐台缘斜坡沉积。  相似文献   

12.
安徽巢湖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岩斜坡沉积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长期以来,人们均认为下扬子地区广泛发育的栖霞组碳酸盐岩属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但以巢湖地区为例研究表明,栖霞组主要为碳酸盐岩斜坡沉积。碳酸盐岩碎屑流沉积物形成了臭灰岩段和顶部灰岩段的层状石灰砾岩,分布于斜坡上部;等深流沉积物形成了上、下硅质层段的砂屑硅质粒泥灰岩,主要分布于斜坡下部。而上、下硅质层段中的钙、硅质页 (泥 )岩属于斜坡远端和盆地沉积;唯有本部灰岩段可能属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这一认识不仅突破了传统观念,而且有助于重新认识下扬子板块二叠纪的古地理特征和盆地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13.
白坪井田太原组上段主要由三层灰岩(L7、L8、L9)、泥岩和薄煤层组成,L7灰岩位于该段底部,是一7煤层顶板。根据井田西部钻孔资料,相当于L7灰岩层位,往往相变为砂岩。该砂岩以中、粗粒砂岩为主,向上渐变为细砂岩,正粒序特征明显,具板状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底部多为粗砂岩,见冲刷面,其厚度与L7灰岩厚度相当,剖面上砂体呈连续的透镜状,与两侧的L7灰岩呈突变接触关系,砂岩体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与地层走向垂直,综合分析认为该砂体属潮道沉积相,是在潮坪上潮汐通道部位形成的砂质沉积属潮道沉积相。对该砂体分布的圈定,意味着一7煤在此范围的缺失,这一结论有助于解决太原组煤岩层的对比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下扬子巢湖地区下三叠统瘤状灰岩成因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巢湖地区下三叠统整体沉积于较深水环境,广泛发育瘤状灰岩。针对目前该瘤状灰岩成因机制认识争议较大的现 状,文中依据野外实地观测及室内宏观、微观的系统观察,结合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与瘤状灰岩形成的关系分析,对瘤状 灰岩的成因机制进行综合的探讨。研究表明瘤状灰岩的形成是沉积和成岩作用综合作用的产物,沉积时期不平整CCD界面 的周期性浮动是造成瘤状灰岩细颈化的基础,而CCD界面的周期性浮动可能与早三叠世气侯冷暖周期性变化以及海底底流 作用有关。后期基质泥岩中酸性孔隙水的溶蚀是造成瘤状灰岩细颈处折断的重要原因,压溶作用产生的局部应力场变动造 成瘤状灰岩瘤体杂乱状分布。而前人总结的3种瘤状灰岩,即顺层串珠型、断续型和杂乱型瘤状灰岩,是在沉积与成岩改 造作用逐渐加强条件下依次形成。  相似文献   

15.
奥陶系宝塔组灰岩的环境相、生态相与成岩相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晚奥陶世宝塔组灰岩在上、中、下扬子碳酸盐沉积区分布极为广泛,因其层面上注记着不规则状、类似鸡冠花的形态特征,因而素以加引号的“龟裂纹灰岩”称之,以此代表宝塔组灰岩特有的沉积构造,以致于两者为同一词。宝塔组灰岩是地质历史中仅有的、唯一的在层面上具有特殊网纹的形态组构,其他时代的灰岩均无此特点,因而它是地质历史中的“时髦相”。形成这一组构可能有三个因素:一是盆地的沉积-构造背景,华南晚奥陶世为前陆盆地,前隆的结果使建筑在克拉通上的碳酸盐大平台构造掀斜,成为浅海中的深水盆地,为低能、慢速沉积的灰泥岩、泥灰岩提供了宽大而平坦的构造-沉积环境空间;二是深水环境中的生态和生物遗迹,由游泳型角石和与之能抗衡的大型软体生物在软底上和沉积物内留下活动的印迹;三是灰泥和泥质物成岩压实作用,叠加在印痕上,因此,宝塔组灰岩“龟裂纹”组构的形成是构造-沉积环境相、生态相和成岩相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皖北新元古界望山组灰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皖北新元古界望山组灰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背景,对该地区灰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望山组灰岩中,元素U、Pb、Sr、Sm富集,Nb、Pr、Zr、Hf明显亏损;稀土总量偏低(6.68~42.78 μg/g),轻稀土略亏损,NdSN/YbSN值在0.65~0.91之间变化,轻重稀土分异微弱,灰岩样品均具有程度不同的La和Y正异常。U、Th、Ce等元素特征反映了研究区望山组形成于缺氧的水体环境,Sr/Ba、Sr/Cu值反映了望山组灰岩形成于盐度较大的海水环境和干旱的气候条件;La-Th-Sc和Th-Sc-Zr/10图解指示望山组灰岩可能形成于大陆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17.
牛君  黄文辉  王鑫 《古地理学报》2016,18(2):207-219
根据野外地质剖面宏观分析及室内薄片鉴定,对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上奥陶统吐木休克组和良里塔格组进行碳酸盐岩岩石组分、岩石类型及沉积环境分析。研究认为这2个地层单元具有不同的生物组合、颗粒成分、基质类型及其结构。吐木休克组岩石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为介形虫和三叶虫富集的泥晶生屑灰岩;良里塔格组岩石类型较多,包括似球粒藻粘结岩、泥晶生屑灰岩、亮晶砂屑灰岩、泥晶似球粒灰岩和纹层状叠层粘结岩等12种岩石类型。根据岩石学特征及野外露头分析认为,吐木休克组沉积于礁前上斜坡环境,而良里塔格组发育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和生物礁相等,反映沉积环境水体相对较浅。研究区Ⅰ号和Ⅱ号剖面间发育台地边缘礁相,由南向北发育3个藻礁。  相似文献   

18.
采集皖北新元古代九顶山组灰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和稀土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灰岩中稀土元素的来源,并对海水的稀土配分模式进行反演,结果表明:灰岩中稀土元素主要受控于古海洋,基本不受陆源物质影响;灰岩样品中稀土含量很低,平均为8.54×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为正常浅海沉积;海水稀土配分模式与灰岩相似,为重稀土亏损,灰岩和海水的Y/Ho、Y/Dy值呈正相关;海水具有较高的Y/Ho比、Ce负异常,且海水的δEuNASC值小于1,表明了新元古代海水与现代海水的稀土元素特征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