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南在加里东运动后,地壳的波浪凹陷转移到加里东褶皱带以北,形成了从中泥盆世到中三叠世的沉积坳陷带。甘肃的铅锌矿的基础是中泥盆统地层的沉积作用。波浪状镶嵌构造又是铅锌矿形成的构造条件,它决定着铅锌矿的迁移,也控制着矿的富集。而沉积地层的形成及其与构造运动发展的统一和相辅相成正是今后找矿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在秦岭造山带核部秦岭群变质岩系中,发育有自NWW向SEE方向拉伸的深层次韧性伸展构造。表现为具有定的代表伸展运动方向的塑性拉伸线理、不对称顺层韧性剪切褶皱及横向置换面理等。态因后期挤压收缩作用已发生改变。伸展作用发生于加里东期挤压收缩、构造叠置、陆壳增厚之后,与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大量花岗质深成岩体的上隆侵位密切相关,伸展作用方向近平行造山带走向,时代可能为早海西期。  相似文献   

3.
江南古陆东北缘古生代—早中生代盖层中发育的褶皱构造属性逐渐被认识,但该区是否存在叠加褶皱及其叠加样式如何则未见报道。通过野外调查,发现江南古陆东北缘发育加里东期、印支期褶皱构造。通过对区内叠加褶皱特征和应力场恢复研究,并应用构造解析和赤平投影法研究叠加褶皱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显示盖层发育3期区域性叠加褶皱变形:区内早期遭受SN向挤压,形成加里东晚期近EW向褶皱(第一期褶皱);其后遭受SE—NW向挤压,形成印支早期NE向或NNE向褶皱(第二期褶皱);晚期遭受NE—SW向挤压,形成印支晚期—燕山早期近SN向或NNW向褶皱(第三期褶皱)。区域叠加褶皱主要有横跨和斜跨叠加褶皱,发育多样干涉样式。结果表明:第二期褶皱斜跨第一期褶皱,形成了区内基本构造格局。深入研究叠加褶皱构造特征和变形演化史,对区内构造格架重建和地质找矿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吕梁造山旋回期间(1900Ma)北瓦沟辽河群经受了多幕变质和多期变形的改造,可识别出三组皱褶构造:1.早期近东西向片内平卧褶皱,由固态流变机制形成(F_1);2.枢扭北北西—南南东向不对称褶皱(F_2);3.北东向开阔褶皱构造(F_3)。此外,还发育与褶皱构造相关的布丁构造和布丁褶皱。赋存在辽河群中的铅锌矿床遭受了强烈的改造作用并严格受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内生矿产资源丰富,内生成矿事件主要有加里东期(以志留纪为主)、印支晚期(晚三叠世)、燕山中晚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等3期。以区域矿产资料为基础,结合大地构造、成岩成矿年龄、矿床成因机制等研究成果,对上述3期内生成矿事件的构造格局控矿特征和动力机制进行探讨。①受加里东运动自东南向西北扩展以及深部岩石圈结构差异控制,加里东期湖南省自东南往西北分为成矿特征有别的3个构造带。湘中-湘东南构造岩浆带(Ⅰ)发生后碰撞花岗质岩浆活动,于局部产生与岩浆活动相关的W、萤石等成矿作用;雪峰构造带(Ⅱ)东部的雪峰冲断带(Ⅱ1)形成了以构造活化成因为主的金矿和锑金矿;雪峰构造带(Ⅱ)西部的武陵低缓褶皱带(Ⅱ2)及湘西北构造抬升带(Ⅲ)内形成了与寒武纪同沉积断裂活动、加里东运动后的伸展活动以及相应的热液活动有关的汞铅锌矿。②印支晚期受深部岩石圈结构差异控制,湖南省自东南至西北分为3个构造带:湘中-湘东南构造岩浆带(Ⅰ)因后碰撞减压熔融而发生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从而于其东南部形成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西北部形成锑金钨多金属矿床;雪峰构造带(Ⅱ)可能无内生热液成矿作用;湘西北褶皱带(Ⅲ)发育小型脉型铅锌矿。③燕山中晚期,湖南省自东南往西北分为3个构造带:湘中-湘东构造岩浆带(Ⅰ)受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隆、陆内碰撞后期增温减压、俯冲板块崩塌等深部构造作用控制而发生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有色金属矿床和金矿床;雪峰西部构造带(Ⅱ)成矿作用弱,局部存在Au、Hg成矿作用;湘西北褶皱带(Ⅲ)发育少量低温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和砷矿。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系沉积后至少经历了加里东期、燕山期和喜山期3期构造运动,劈理、面理、线理、小褶皱等发育,构造置换强烈、构造变形复杂,大多数情况下很难通过产状测量来确定原始层序及其划分.查明矿区以紧闭褶皱为主,处于一叠加倾伏向斜核部,并发现了长约790m的F2韧性剪切带.指出<湖南省岩石地层>(1997.6)将冷家溪群划分为5个组可能有误,各个组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地层厚度.  相似文献   

7.
褶皱构造裂隙和由褶皱构造裂隙发育而成的褶皱构造裂隙水,不仅存在于特定的岩性组合与适当的褶皱程度组合成的水文地质结构中,而且不同构造部位也可分别成为富水结构、导水结构、阻水结构。并按水文地质结构的自然组合构成了褶皱构造裂隙含水系统。辽西地区的平缓褶皱中的湖相碎屑岩和中等褶皱中的寒武系及奥陶系岩石组成了典型的褶皱构造裂隙含水系统。在此种含水系统中,富水结构中的钻孔出水量为500—3000m~3/d;导水结构中的钻孔出水量小于100m~3/d。  相似文献   

8.
叙述地区嘎来奥伊山一带铜铅锌矿点位于大兴安岭北坡嘎来奥伊山一带,行政区划属阿木尔林业局管辖。大地构造位置按黑龙江省地质志划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早加里东增生带北蒙褶皱系东北部的额尔古纳褶皱带。中生代以来本区的地壳演化属古亚洲构造域,新生代以来转入滨太平洋构造域。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断裂构造差异变形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在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断裂解释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断裂构造分层、分期和分区发育强度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断裂可以分为以逆冲构造为主的盐下基底构造、以盖层滑脱为主的盐上下古生界、以断层相关褶皱为主的上古生界和新生界4个构造层,自盐上下古生界至新生界构造变形总体逐渐减弱;平面上,玉北地区东部断裂活动更为强烈,以叠瓦冲断构造为主,次级断裂更为发育,密集分布,而玉北地区中西部冲断作用较弱,以逆冲滑脱、高角度逆冲构造为主,次级断裂不太发育,相对分散分布;断裂演化时间上,加里东中期玉北地区东部断裂活动强,中西部断裂活动较弱,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东部断裂相对稳定,中西部断裂活动相对较强,反映断裂活动自东向西的迁移特征;断裂构造发育位置、走向和分布受先存基底构造、构造应力场背景和膏盐岩滑脱层等共同控制;加里东中期断裂主要密集发育于先存基底构造薄弱带,受SE向挤压应力控制,断裂沿中、下寒武统由NW向朝SE向被动逆冲,形成多排NE向差异分布的逆冲断裂带。  相似文献   

10.
西天山海西中期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西中期花岗岩是西天山加里东褶皱带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岩浆活动。本文从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对该期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岩浆起源和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了探讨,认为海西中期花岗岩以I型为主,S型次之,在空间上成对分布,花岗岩浆起源于地壳;海西中期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孤环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中条山进行1:25万侯马市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认识到涑水杂岩新太古代晚期的构造变形表现为产生紧闭褶皱及冲断形成构造片体及各类小型构造,晚期的构造变形表现为构造片体基础上的短轴-中常褶皱,其轴向与中务群褶皱轴向一致,是中条末期褶皱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源于地球自转的南北向主压应力,有推挤欧亚大陆向南滑动的趋势,中国西部遭受印度地块的阻挡,而它的东部不受此阻挡能够相对向南滑动,从而促使青藏高原长期处于挤压、扭动的应力状态之中。元古代以来青藏地区先后发展的活动性构造带大致都以活动性海槽开始,以褶皱隆起告终,此起彼伏,依次作横向迁移。构造迁移代表了应力传递的应变过程,中国特提斯区的构造变迁,实际上是纬向构造体系的局部迁移和青藏扭动构造体系发生发展引起的。迁移的活动性构造带(北起祁连山的加里东带,南至喜马拉雅的阿尔卑斯带)占据了整个青藏高原。巨厚的沉积和大幅度的压缩(褶皱、叠瓦构造)不断加厚着地壳。青藏高原整体大幅度抬升发生在上新世以后,此前抬升的高程大约不超过1000米。这是因为上新世以前,地壳在依次递变的活动构造带中先后压缩,不断释放应力;上新世以后,应力最终传递到青藏高原的南缘,直抵印度地块,其北的活动带巳先后褶皱僵化,自北而南的压缩只能沿那些断裂带仰冲来释放应力,古老的山系相继抬升,恢复了年青的地貌景观。加以青藏扭动构造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最终促成青藏高原的大幅度崛起。  相似文献   

13.
1概述湖南省地跨扬子地台和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两大构造单元。在扬子地台(湘西北)可划分为桑石断坳和江南断隆;华南加里东褶皱带(湘中南)划分为长邵断坳、攸兰断坳和资汝断隆。根据省内二级构造特征,全省划分为六大煤田,从北至南依次为:桑石煤田、黔溆煤田、涟邵煤田、韶山煤田、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台南缘,是否存在一个加里东期构造岩浆褶皱带的讨论为时已久,如果确实存在,它的性质特征、内部结构、区域延伸及成矿意义又如何?本文以近期较为广泛的野外观察和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二郎坪群正是这一构造旋迴的重要产物,依据原生沉积构造而重新建立起的地层层序,不仅理顺了已有的地质时代资料,而且使区域内生矿产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二郎坪群从整体上组成了一个蛇绿岩套,但从古构造环境来看,它既不是典型的洋脊型,也不完全同于岛弧,而是具有双重性的边缘海型。  相似文献   

15.
湘南江永地区处于华夏陆块西北缘,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关于这些变形的研究对探索湘南地区及其邻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江永地区古生界褶皱的构造要素测量和褶皱叠加关系的解析,识别出了3期4个方向的褶皱构造,按发育早晚顺序分别为第一期(D1)NE向褶皱,第二期(D2)NNE-近SN 向褶皱、NW 向褶皱,第三期(D3)近 EW 向 褶皱。其 中 D1 期 NE 向褶皱为下古生界独有的构造样式,本 区及邻区上古生界仅记录了后2期(D2 和 D3)3个方向的褶皱作用。结合地层接触关系、岩浆活动及区域构造演化的综合分析,3期褶皱作用分别对应早古生代后期加里东陆内造山运动 NW 向挤压、中三叠世后期印支运动 NWW向挤压以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近SN 向挤压等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16.
辽东半岛南部盖层在中生代的构造运动中经历了6次以上的构造变形。D1变形发生于中三叠世,是伴随盖层相对基底作自东向西大规模剪切滑脱而出现的以顺层面理、层流褶皱为代表的固态流变构造;紧随其后的是东西向挤压下形成的南北向复式褶皱;接着由南北向挤压形成东西向褶皱断裂系;自晚侏罗世晚期的D4变形开始出现了北东、北北东向以脆性断裂为主的构造格局。地幔隆起、基底较大幅度沉降决定的相对不稳定性,以及相邻构造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造成本区盖层褶皱较其它地区地台盖层褶皱更加强烈和复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商丹断裂带是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与中秦岭海西造山带的分界断裂,由韧性剪切应变带、逆冲推覆构造带、地堑断陷带及其所夹持的岩块、岩片、构造岩、褶曲等多种地质体组合成复杂的断裂带。其演化历史至少经历晋宁期俯冲、加里东期碰撞、海西—印支期陆内俯冲、燕山期滑脱推覆和喜山期地堑断陷的复杂演化过程而形成今日所见的复杂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18.
豫西东秦岭造山带核部北缘的“含砾大理岩”实际上是秦岭群在加里东晚期沿朱夏断裂由南东向北西大规模左旋韧性推覆中形成的一套含砾碳酸盐质糜棱岩,其内砾石是原高级变质大理岩中硅质、长英质及白云质大理岩的变质条带,因基质强烈塑性流动而发生肿缩聚积或褶皱拉断、挤压拉长、旋转圆化形成的。对它们的宏、微观构造特征、形成条件及变形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重新认识东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19.
浙西的加里东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运用地层超覆面展平的方法,在浙西上古生界超覆面展平图中,勾绘了浙西加里东运动形成的古地质图,显示了浙西地区加里东运动的表现,是一个轴迹走向北东的平缓开阔的褶皱运动。通过1:5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浙西汾口测区多期褶皱的剖析,证明浙西的加里东运动不仅是简单的局部的升降运动,而且是具一定方向性的广泛的褶皱运动;同时发生浅变质作用叠加于前震旦系岩层之中,后经印支期褶皱叠加形成浙西富有特色的花边褶皱。此外,本文还阐述广浙西加里东运动所形成的褶皱轴迹方向的转换的成因与机理。  相似文献   

20.
黄河大柳树坝区构造属加里东期形成的地槽褶皱系,其上由泥盆系—三叠系组成盖层,相应地形成地台型褶皱带。坝区发育盖层性断裂,切割较浅。坝区受夜明山马长梁背斜控制,岩层变形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加之风化较深,岩体完整性差。鉴于坝区构造总体上连续而完整,变形破裂主要为原生,故仍不失其建坝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