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促进我国微束分析技术的发展,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微束分析委员会和全国控针样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微束分析学术交流会于1988年10月—17日在武汉市举行。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冶金地质、石油化工、生物医学、能源交通、轻工建  相似文献   

2.
1981年11月,一批从事微束分析在地学应用的专家学者聚集在无锡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微束分析会议,成立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微束分析委员会。从此开拓和推动了国内外微束分析学术交流,促进了我国微束分析技术进步及探针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为了总结我国微束分析事业在改革开放十年间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跟踪世界微束分析方向,发展我国微束分析事业,第三届全国微束分析会议于1992年4月20~26日在成都举行。出席本届会议的代表196人,是历届会议最多的一次。中国台北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李英雄教授及夫人也应邀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专题报告。大会论文集共收集了139篇论文,约60万字。文章涉及领域广,从基础理论到指导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质  相似文献   

3.
第一届中日双边微束分析学术讨论会纪要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微束分析专业委员会、中国电镜学会微束分析专业委员会、全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测试中心等单位和日本科学振兴会微束分析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们的统计,1986年召开的有关微束分析的国际和大区学术交流会议不下10个,其中重要的大型会议至少有四个。这就是:(1)在加拿大伦敦、西安大略大学召开的“第11届国际X-射线光学及显微分析会议”(ICXOM);(2)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比开克城召开的美国微束分析学会  相似文献   

5.
第一届中日双边微束分析学术讨论会简介第一届中日双边微束分析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9月13-17日在广州举行。这次会议是由日本科学振兴会微束分析委员会(JSPS,141委员会)、中国微束分析联合委员会、国际标准化微束分析技术委员会(ISO-Tc202)...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第49届丹佛X射线年会的概况。会议期间,痒于微束装置及其分析技术、全反射技术与应用、探测器研制、薄层分析、样品制备、半导体材料分析等,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第二届全国矿物学学术会议在青岛召开第二届全国矿物学学术会议在青岛召开第二届全国矿物学学术会议于1997年10月8日至13日在青岛市召开。这次会议是继1981年在长沙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矿物学学术会议和1990年在北京召开的第15届国际矿物学大会之后,我国...  相似文献   

8.
《岩矿测试》2008,27(2):126
为促进我国X射线光谱分析学术交流,展示国内在该领域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推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决定于2008年10月20—25日在海南三亚召开第七届全国X射线光谱学术报告会,会期5天。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和中国光谱学会主办,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办。会议期间,特邀请国内外著名X射线荧光分析专家等作专题报告。热忱欢迎广大从事X射线光谱分析及相关领域工作的人员踊跃投稿和积极参加会议。征文主题:X射线光谱分析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以及新应用。包括:(1)同步辐射X射线光谱分析;(2)聚束毛细管微束X射线光谱分析技术;(3)新型能量探测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4)X射线光谱分  相似文献   

9.
一九九六年部分国际地学学术会议1.第五届地质统计学国际大会,1月,澳大利亚伍伦贡;2.国际减灾会议,1月19~22日,印度马德拉斯;3.国际微束分析联合会第一次会议,2月5~9日,澳大利亚悉尼;4.铂族元素、稀有元素和稀土元素地质及勘探工作会议,2月...  相似文献   

10.
本会微束分析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地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于1983年11月5日至9日在广西桂林阳朔县举行全国电镜、能谱在地学应用及探针标样审定会,参加会议的有18个部、总局、科学院64个单位的代表共计116人。会议主要由冶金部地质研究所筹办。大会报告后,会议分两组进行学术交流和审定。应用组共计宣读了38篇论  相似文献   

11.
《地层学杂志》2001,25(Z1):323-323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现在开幕. 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到现在经历了二十一年,在这二十一年中,为我国地层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武衡同志和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卢衍豪、许杰、邹家尤、钟子云、赵北克、裴丽生同志以及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王曰伦、王钰、乐森、朱效成、岳希新、周明镇、孟继声、张文佑、张伯声、赵金科、俞建章、郭文魁、黄汲清、裴文中、穆恩之同志先后逝世.他们都是我国地层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和著名专家,他们的一生为我国地层工作和地质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他们的逝世,我们深表沉痛的哀悼!并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2.
正进入5月,全国建筑业改革发展暨工程质量安全会议、第二届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管理创新大会、全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现场交流会、第八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院长论坛等一系列和改革相关的重要会议相继召开。在当前全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大背景下,一系列会议的密集召开,充分说明了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已成为勘察设计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现在开幕.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到现在经历了21年,在这21年中,为我国地层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武衡同志和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卢衍豪、许杰、邹家尤、钟子云、赵北克、裴丽生同志以及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王曰伦、王钰、乐森王寻、朱效成、岳希新、周明镇、孟继声、张文佑、张伯声、赵金科、俞建章、郭文魁、黄汲清、裴文中、穆恩之同志先后逝世.他们都是我国地层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和著名专家,他们的一生为我国地层工作和地质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他们的逝世,我们深表沉痛的哀悼!并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4.
岩土本构模型研究的进展(1985—1988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第三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和解析方法讨论会上的专题综合报告,介绍了第二届讨论会以来国内外在岩土本构模型研究方法的进展和本次会议上收到的有关方面论文的概况。  相似文献   

15.
沈珠江 《岩土力学》1989,10(2):3-13
本文是第三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和解析方法讨论会上的专题综合报告,介绍了第二届讨论会以来国内外在岩土本构模型研究方法的进展和本次会议上收到的有关方面论文的概况。  相似文献   

16.
纳米矿物学在某些低级变质地体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0年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与技术会议在美国召开,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科技领域正式诞生。纳米科学为许多传统学科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如纳米生物学、纳米催化学等的兴起。自80年代多种微束分析技术(如EPMA,SEM,AEM,TEM,STM,PIXE,SXRF...  相似文献   

17.
孙延绵  陈毓川 《地质论评》1984,30(5):510-510
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4月30日至5月7日在成都召开了第三届全国矿床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地质矿产部、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核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建材总局、中国科学院和大专院校等各部门,各省地质学会的代表,共计486人。会议收到论文1083篇,宣读了202篇。这届会议是继1980年在杭州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矿床会议之后,又一次人才荟萃,内容丰富的重要的学术会议。会议期间,有五位学部委员在大会上作了矿  相似文献   

18.
《地层学杂志》2001,25(Z1):324-334
主席、各位来宾、各位同志: 在国土资源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今天正式召开了!全国地层委员会是1959年在李四光、尹赞勋等老一辈地质科学家的倡导下,由地质部、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石油部、煤炭部、冶金部、建材部等有关部门及地质院校发起成立的,至今已有四十一年了.四十一年的实践证明,全国地层委员会的成立对促进我国地层学和地层工作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自1979年召开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以来,在原主管部门国家科委和挂靠单位地质部的领导与支持下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团结全国地层工者,克服各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全国地层委员会是由国土资源部主管的全国性学术协调组织。1999年是“全国地层委员会”成立40周年,自1979年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召开以来已过去了20个年头,广大地质工作者热切盼望的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将于2000年5月在北京召开。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将总结交流、讨论40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地层工作取得的进展、成果及存在问题;讨论拟定21世纪我国地层工作的战略目标与任务;讨论新修订的《中国地层指南及说明书》;产生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会议将组织对三峡剖面、冀北辽西中生代地层和蓟县元古界剖面进行地质…  相似文献   

20.
地矿部于1986年6月28日至7月2日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地质自然保护区区划及科学考察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部份省、区、市地质、环境保护部门,国家科委、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