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川鄂一带二迭系及三迭系地层中广泛发育着各种类型的碳酸盐岩石,是以正常海生物灰岩开始至咸化海或泻湖条件的石膏-岩盐沉积結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碳酸盐旋迴。在碳酸盐岩石形成后遭受各种次生变化及构造变动,因而形成各种类型的裂隙。  相似文献   

2.
试从扬子准地台的演化论地槽如何向地台转化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志立 《地质论评》1980,26(6):505-509
自从1873年J.D.丹纳首创地槽这一名词后,1935年到1986年H.施蒂勒又对地槽进行了分类。40年代我国地质工作者批判了施蒂勒地槽发展单旋迴的观点,根据我国地质实际,提出地槽发展多旋迴的理论;以  相似文献   

3.
陈国达 《地质论评》1964,22(5):348-356
近几年来,黄汲清一直依照传统的旋迴对比法,强调用不整合及其反映的地壳运动期(即他所称的“旋迴”),并只限于“寒武纪以来地槽地带的”所谓“造山”运动旋迴,来划分大地构造区域和研究地壳发展规律。黄汲清认为,地壳运动的多期性(即黄的“多旋迴性”)是中国所特有的,而且特别强调是在—些不正常的、不合标准的、特殊的构造单元,即所谓“准地台”和所谓“准地槽”所专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是昆仑—秦岭地槽褶皱系的一个典型的加里东地槽,由北向南可分五个构造单位。文中介绍了该区地层、区域岩浆活动概况及构造演化等。  相似文献   

5.
华北三重构造层的沉积演变和岩石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华北地区的构造层可划分为地槽构造层,地台构造层和地洼构造层。本文研究了这三个构造层在沉积环境,岩石类型、沉积速率和岩石化学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并指出自中元古代以来的各系地层的沉积速率和岩石化学成分的演化规律或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我们现在编制地层表,首先要作一个地层区划图。而地层区划图的编制主要是根据地层沉积环境,也就是地槽、地台的分布等古地理现象进行的。但是我们对地槽、地台概念的认识,还是有分歧的。地壳上的地层沉积有些地方比较厚,另一些地方则比较薄,而且较厚的地层往往成条带状分布,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地质工作者所都承认。这个沉积厚地层的长条带地区,地质工作者称之为地槽。问题是地槽是怎样形成?地槽的活动性质如何?以及地槽产生在什么地方?则是长期以来地质工作所探讨的对  相似文献   

7.
<正>1成矿地质环境宝音图隆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北部。大地构造位置处在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苏尼特右旗地槽褶皱带,面积约3000 km2。宝音图隆起两侧为中生代、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与宝音图隆起以深大断裂接触。隆起内地层为宝音图群地层,岩性为石英云母片岩,石英岩和大理岩。隆起内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岩沿主构造方向分布,岩性有蚀变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似  相似文献   

8.
西准噶尔地区,分属两个不同性质的构造单元,即准噶尔地块以及外准噶尔地槽皱褶带。准噶尔地块是古生代巨型地槽区内的一个稳定地块,它直接影响着周边地槽的发展和构造图式。本文着重从沉积建造、构造活动、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等,系统阐述和提出了西准噶尔地槽发展史的多旋回性及构造迁移特征。横向迁移自南而北,纵向迁移则由西向东进行。  相似文献   

9.
西准噶尔地区,分属两个不同性质的构造单元,即准噶尔地块以及外准噶尔地槽皱褶带。准噶尔地块是古生代巨型地槽区内的一个稳定地块,它直接影响着周边地槽的发展和构造图式。本文着重从沉积建造、构造活动、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等,系统阐述和提出了西准噶尔地槽发展史的多旋回性及构造迁移特征。横向迁移自南而北,纵向迁移则由西向东进行。  相似文献   

10.
<正> 十屋组在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十分发育,分布稳定,界线清楚,含丰富的孢粉化石,岩性特征、沉积旋迴、厚度清楚。 建立十屋组是为了澄清松辽盆地深层“登娄库组”对比混乱局面,建立正确地层层序,以利于区域地层对比。由于登娄库构造远离松基六井,南北相差近180km,将松基六井  相似文献   

11.
关于华夏古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葛利普1924年创立的华夏古陆是指震旦纪至侏罗纪位在华夏地槽以东的陆地,其位置在粤闽中东部和浙南东部并延入海域达西南日本和南朝鲜以及以东的海域,达西南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东南角,它是高于海面的古陆地,震旦纪和早古生代它供给华夏地槽沉积地层中的碎屑物。葛利普82年前提出的华夏古陆在中国区域地质和古地构造研究中发生了巨大影响。它本身是地槽理论体系中提出的构造单元并兼有古地理涵义,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古物地层学、沉积学、地层接触关系、地层厚度分析等当时是先进的地质研究途径。以后的研究经过了地槽理论阶段和板块理论阶段。在地槽理论阶段已经对原来的华夏古陆概念在时空上作出了变化,如黄汲清华夏古陆就是华夏加里东褶皱带。上世纪90年代对于华夏古陆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板块构造理论阶段,这时期的先进的同位素测年和韧性变形、脆性变形、深部构造等研究方法提供了大量的全新的资料和证据。华夏古陆或华夏地块主要指大陆地壳块体,因而逐渐完全离开了葛利普华夏古陆概念。近期一些文献中的华夏地块的内涵已经不是原来的华夏古陆。华夏古陆的八十年演变折射出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步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元古宙构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构造过程的作用方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它是按长周期旋迴非均质地发展的。自晚太古宙萌地台形成起,在整个元古宙时期(25—5.7亿年前),大陆的增长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克拉通化和紧接着的解体,通过新生的活动带系统而发展,最后又相继封闭固结,到元古宙末形成了更大、更稳定的陆块,即元古宙末的超级大陆。每个演化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构造体制和构造组合。根据上述,本文将中国元古宙划分为五个构造演化阶段或旋迴。  相似文献   

13.
板块构造观点认为,地球上的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大陆边缘,其次是大洋和大陆内部。大陆边缘可分为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两种。据其岩石组合、沉积特征以及与火成作用的关系,可以认为活动大陆边缘的岩石组合即相当于优地槽型沉积,被动大陆边缘的岩石组合即相当于冒地槽型沉积。这两种大陆边缘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可以相互转化。原来的被动大陆边缘在沉积作用过程中,由于洋脊扩张或板块移动产生的压力,使“冒地槽”带中的沉积地层发生褶皱造山。继之随挤压力增大地壳发生断裂,造成板块俯冲,“地  相似文献   

14.
一、区域地质背景 广西地处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活动带,位于南岭多金属成矿带的西部,是环太平洋构造域和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区属华南褶皱系一级构造单元,在多旋迴构造运动作用下,产生一系列隆起带和拗陷带,可划分为五个二级构造单元(图1),即桂北隆起带,桂中—桂东拗陷带,云开隆起带,右江褶皱带和钦州褶皱带。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每一构造旋迴都伴随有岩浆活动,以花岗岩类岩体分布面积最广,大致有五个北东向岩带和一个北西向岩  相似文献   

15.
如同137Cs和210Pbex核尘埃,土壤和坝库沉积物中的孢粉也源于大气沉降,是否能用于侵蚀产沙的示踪研究?在陕北吴旗周湾水库采集了一些表层土壤和现代淤地坝、古代聚湫坝沉积泥沙的样品,尝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侵蚀产沙的孢粉示踪研究。初步研究表明:草地表土孢粉丰富,平均浓度为26077粒/g;有33个科属的花粉,孢粉组合反映了当地以蒿属为主的半干旱温带草原植被;坡耕地表土的孢粉组合和草地一致,但孢粉平均浓度远低于草地,仅5844粒/g。坝库沉积剖面中,和137Cs核素一样,孢粉也富集于每一洪水沉积旋迴的上部层位,可用于沉积旋迴的区分。现代沉积旋迴的孢粉平均浓度,远低于草地和坡耕地表土,这表明草地和坡耕地土壤不是沉积泥沙的主要来源。古代沉积物的孢粉平均浓度高于现代沉积,表明流域内300年前的植被好于现代,或300年前沟谷地的相对产沙量低于现代。古代孢粉组合中十字花科花粉比例高达36·85%,明显高于现代的0·58%含量,这表明草地退化严重,十字花科植物比例急剧降低。孢粉示踪技术在植被环境恢复,沉积旋迴区分,和泥沙来源确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但应建立针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侵蚀产沙研究的孢粉示踪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国鹏  李裕松 《地质科学》1973,8(3):238-244
引言本文讨论范围包括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和大雪山一线以东的广大东北、华北和华南地区及台湾省(简称中国东部)。中国东部自前震旦纪结晶基底形成后(其中华南东部是加里东褶皱基底),古生代时期受地中海构造体系和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控制,主要处于一个三面有地槽带围限、内部为地台的发展阶段。随着属于地中海构造体系的天山和蒙古-大兴安岭地槽带、昆仑山-秦岭地槽带和川西-滇西地槽带于古生代至三迭纪期间逐渐褶皱迴返结束地槽生命后,中国东部受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影响便相应地明显起来,成为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地质构造发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甘肃地质》1987,(Z1):3-28,138,140
北山区主要指甘肃西部的马鬃山区,向西延入新疆,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相邻,向东跨入巴丹吉林沙漠。巴丹吉林南部阿拉善地区在甘肃区域地层表的综合地层区划中是划归华北区的,但该区石炭、二叠纪在沉积或岩浆岩方面却表现了强烈的活动性。所以应归入天山——兴安地槽系。  相似文献   

18.
西准噶尔地区地质构造发展及岩浆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阐述了西准噶尔古生代地槽沉积环境变迁、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多旋回性。除二叠系为陆相外,古生代地层均属海相或海陆交互相,并具边缘海沉积特征,以陆源碎屑岩为主体,其内发育着由火山岩组成的古岛屿群。沉积—喷出中心由南向北和由西往东迁移。随着地槽褶皱带的形成,于西南部发育有一系列向南突的弧形构造带,其主断裂面表现为由北向南逆冲的叠瓦状构造,组成区域基本格架,控制着岩浆活动,尤其是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它们发生于加里东期,完成于中石炭世末地槽封闭时期,并显示由南往北推移的发展演变过程。区内侵入岩广布、类型复杂多样,成岩于晚加里东和中晚华力西期,中华力西期岩浆活动强烈,以花岗岩分布最广,超基性岩次之。多旋回岩浆活动生成各种矿产。依据岩体产状、岩石化学、矿物地球化学、稀土配分模式等特征,将岩浆岩划分为壳源和幔源两大岩浆岩系列组合,并对它们的成因、起源及深部分异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沉积盆地的构造地层分析——以中国构造活动盆地研究为例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林畅松 《现代地质》2006,20(2):185-194
结合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各种构造作用与盆地沉积充填和改造过程的成因分析,是揭示内陆构造活动盆地沉积体系域时空配置和生储盖发育分布的重要基础。各级构造不整合面的发育分布决定着盆地规模等时地层格架的基本样式。盆地构造演化的阶段性、旋回性及多期的构造变革对盆内多旋回的沉积-剥蚀过程的叠加和原型盆地的叠合等可产生深刻的影响。阐明不同构造幕同沉积构造活动和古构造格架与沉积物分散过程和构造古地貌变化的成因关系,是建立盆地沉积充填模式的关键。构造坡折带对特定的沉积相带或体系域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往往构成盆内重要的油气成藏区带。中国西部大型叠合盆地内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和隆、坳格局的变迁可导致复杂的层序结构和不整合分布样式,对地层或构造地层圈闭的形成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中、新生代构造相对活动的断陷或陆内前陆盆地充填序列一般可划分出5个级别具有地层对比意义的层序地层单元。层序构成和沉积体系域的发育分布受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各种构造作用的控制。盆地规模的沉积旋回多是盆地幕式裂陷、多幕挤压挠曲沉降、多期构造反转、断块差异沉降等构造作用的沉积响应;高频层序单元的发育则主要与湖平面和沉积物供给量的变化有关。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层序结构和沉积体系域构成等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取决于古构造格架和同沉积构造的活动。构造坡折带是由构造活动所产生的、对沉积作用具有长期控制作用的古沉积斜坡或古地貌突变带,在断陷或前陆等盆地中普遍发育,其识别对阐明盆内沉积体系域,特别是构成重要油气藏的低位域的分布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