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08年G·麦兹巴赫最先指出,博格达峰分别流向北坡四工河和南坡古班博格达河上游的扇状分流冰川,依靠雪崩和冰崩补给。郑本兴也曾提及这里的雪崩。1981年夏,笔者参加中日联合博格达峰冰川考察时对本区雪崩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 东部天山自西向东为博格达山、巴里坤山和哈尔里克山,全长670公里,宽70—80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西部山地中,博格达山脉是最早引起中外学者注意并进行考察的冰川区之一。本文是作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1959和1981年两度实地考察,并结合卫星象片和航空象片解译,对博格达峰现代冰川变化进行的初步探讨。 一、现代冰川发育过程及冰碛的形成时代 博格达峰地区共有113条现代冰川,分别位于南坡的古班博格达河、黑沟和阿克苏河,北坡的三工河、四工河、甘河子沟及白杨河等河流源头。这些冰川中的绝大多数是小冰  相似文献   

3.
中国天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博格达山脉,位于北纬43°10'—44°5'和东经87°40'—91°35'之间,南北两侧分别为吐鲁番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东西两端分别以一个狭长低陷带与巴尔库山和天格尔山交界。山脉长330公里,宽40—70公里,面积约20000平方公里(图1)。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在山区径流形成中的作用,作者在1981年参加中日联合博格达峰地区冰川考察中,选择天山东段现代冰川作用最强烈的北坡四工河、甘河子沟和白杨河源头的冰川为研究重点(图1),其中白杨河海拔高度1100米处设有常年水文观测站,控制流域面积252平方公里,冰川覆盖率为9.7%。作者于7月24日至8月3日在  相似文献   

5.
额尔齐斯河流域水文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自然地理概况额尔齐斯河似下简称额河)流域,位于新疆阿尔泰地区东北部,东经85°35'~90°30',北纬46°52'~49°15'。额河发源于中蒙边境的阿尔泰山南麓,是我国与原苏联国境河流。上游在我国境内,长500km,流域面积50000km2,占阿尔泰地区总面积的43%,为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额河流域地理构造总的特点是,地壳运动频繁,构造变动强烈,岩浆活动极其发育,造成了地层地势自西南向北东呈阶梯状逐级升高的现状。海拔3000m以上为东北部高山雪蚀区,积雪、冰川终年覆盖,峰峦耸立,其…  相似文献   

6.
2009年7月在天山博格达峰地区四工河4号冰川采集了20个雪坑样品.对所有样品(Na+、K+、Ca2+、Mg2+、NH4+、Cl-、SO42-、NO3-、HCOO-和CH3COO-)进行了分析.与天山地区其它冰川比较,博格达峰四工河4号冰川雪坑中SO24-和NO3-浓度均表现为最高值,分别达到521.4ng.g-1和760.4ng.g-1.2008年12月的多条空气后向轨迹经过了乌鲁木齐市中心;雪坑样品pH值与乌鲁木齐市平均值基本一致,并且雪坑样品[NO3-]/[SO24-]比率与乌鲁木齐市冬天[NO3-]/[SO42-]比率相符合;雪坑样品[HCOO-]/[CH3COO-]比率仅为0.79,低于1.结果表明,博格达峰四工河4号冰川雪样的SO24-和NO3-主要来自于人类污染.  相似文献   

7.
天山博格达峰地区第四纪冰期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博格达峰地区,不仅有现代冰川,而且古冰川规模远比今日为大,留下了许多地质地貌现象,吸引了许多中外地质地理工作者,并对本区第四纪冰川和冰期的划分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本文在1962年博格达峰北坡三工河、四工河考察的基础上,于1981年又作了补点考察,并去南坡作了踏勘,采集了大量的样品,在室内进行孢粉、岩矿、粒度、粘土矿物的分析鉴定和C~(14)年代的测定。现就本区第四纪冰川遗迹、冰期划分与对比,以及第四纪冰川演化与地貌发育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冰川的补给及亚洲大陆腹部的水文特点,进行了在1981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采集的降雨及冰川水样品的氧同位素成分测定。在考察期间,天山气象站(北纬43°06′,东经86°50′.海拔3539米)及博格达峰地区大本营(3640米)每半日降雨同位素(δ~(18)O)的平均值为-10‰~-11‰,变化幅度-1‰到-16‰。日降雨的δ~(18)O平均值随日平均气温的降低而减小。冰川水与雪的δ~(18)O值低于夏季降水的δ~(18)O值。降水与冰川水δ~(18)O值的差异是由于氧同位素的成分与气温有关。  相似文献   

9.
1981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我们重点对博格达峰区北坡的四工河4号冰川(5 Y725D 4)、四工河5号冰川(5 Y725D 5)和古班博格达河10号冰川(5 Y812B10)进行了冰川消融、积累的短期观测。 四工河5号冰川和古班博格达河10号冰川是博格达山分别流向北坡和南坡的同一条冰川,称为“博格达扇状分流冰川(以下称“扇状分流冰川”)。扇状分流冰川面积为  相似文献   

10.
发源于博格达峰北坡流向南北坡两个流域的5 Y725D 5及5 Y812B10冰川是博格达峰地区形态类型比较特别的一条冰川,本文合称为博格达扇状分流冰川。1981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对该冰川考察时,在消融区上部打了一个20米深的钻孔,埋置温度计17只,取得了该冰川的第一批温度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冰川积累与水汽来源补给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冰川编目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对中国及周边地区水汽通量、中国冰川地理分布情况、大气环流途径和降水分布进行分析, 发现中国冰川水汽来源复杂, 不同地区各季节存在不同的大气环流控制. 这说明不同地理位置的冰川所指示的气候信息是不同的, 大约以30° N和100° E为界, 中国西北部主要受西风环流影响, 冰川发育的水汽主要源于西风环流. 以横断山脉为界, 横断山脉以西, 即30° N以南和100° E以西的区域, 主要受印度季风控制, 冰川发育水汽主要源于印度洋、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 横断山脉以东区域, 受东亚季风控制, 冰川发育水汽主要来源于太平洋和南海; 横断山脉、念青唐古拉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受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共同控制, 冰川发育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 不同地区冰芯积累量的变化与该地区夏季季风环流指数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天山博格达峰地区四工河4号冰川雷达测厚与冰储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9年7月对天山博格达峰地区的四工河4号冰川进行了雷达测厚工作,获取了该冰川的厚度分布状况.基于该冰川的厚度数据,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Co-Kriging插值方法结合理想塑性体理论对冰川非测厚区域的厚度进行了重建,绘制出了冰川厚度等值线图并对冰川冰储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冰体最大厚度出现于海拔3 775 m...  相似文献   

13.
我国阿尔泰山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以哈拉斯冰川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阿尔泰山是我国纬度最高(45°47'—49°10'N)、又唯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冰川区。虽然一些国内外学者曾在中、低山进行过地质地貌调查,也涉及到第四纪冰川作用,但有关现代冰川的考察研究却是空白。 1980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组织了阿尔泰山冰川冻土考察队,首次对阿尔泰山最大的山谷冰川,即哈拉斯冰川(5 A255E21)进行了半定位研究,观测了该  相似文献   

14.
据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由日本名古屋大学水圈研究所助教授渡道兴亚、山江大学教育部助教授上田丰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新疆地理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察队,于1981年7—8月,主要对我国天山博格达峰北坡的现代冰川进行了考察研究,同时也对周围地区的第四纪冰川作用的遗迹进行了研究。 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为中国天山东部最高峰。以主峰山体为中心,发育了共201条、面积为135.18平方公里的现代冰川,是当地山区及山前平原区工农牧林业用水及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分布于高山冰川与积雪边缘、固体物质主要由新老冰碛和雪崩岩屑所补给、水源依赖于冰雪融水及冰湖溃决水的泥石流称为冰川泥石流。 博格达峰地区既是东天山现代冰川最集中和最发育的地区,也是现代冰川泥石流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兹仅1981年考察所及,就其分布、成因、类型及活动特征等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16.
卤泊滩地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9°18′~109°42′,北纬34°43′~34°50′,地处蒲城和富平县的南部边缘,呈北东东—南西西向延伸。其长轴约30公里,短轴1—7公里,面积110余平方公里(图1)。  相似文献   

17.
前言     
根据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协定,中、日联合考察队于1981年7—8月对中国天山博格达峰及胜利达坂地区的冰川进行了考察。考察队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谢自楚、郑本兴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仇家琪助理研究员,兰州大学伍光和讲师等12人,与日本名古屋大学水圈研究所渡边兴亚副教授,日本山口大学教育系上田丰副教授2人组成。  相似文献   

18.
一、中日联合天山博格达峰地区冰川考察报告 该报告由二十四篇研究论文和三幅附图组成,它以自然地理,冰川分布,冰川变化、冰结构、物质平衡、冰川温度、成冰作用、冰川的积累消融、气候、水文、同位素、冰川沉积、地貌、第四纪冰川作用等为研究内容。以野外观测和制图为基础,并以大量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4-2009年间在天山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博格达峰四工河4号冰川与庙尔沟平顶冰川积累区采集的雪坑样品,分析了中国天山冰川积雪中NO3-与NH4+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积雪中NO3-平均浓度顺序为哈希勒根51号冰川<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庙尔沟平顶冰川<青冰滩72号冰川<四工河4号冰川,而NH4+平均浓度顺序为青冰滩72号冰川<哈希勒根51号冰川<庙尔沟平顶冰川<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四工河4号冰川.结合HYSPLIT空气轨迹模型与局地环境状况资料分析,这种空间差异受到远源污染与沙漠粉尘传输、近源工农业生产与生活排放、冰川积累区地理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日联合天山博格达峰地区冰川考察队在考察期间采集了许多冰碛样品,笔者选择了约40个样品进行了0.25—0.01毫米粒级的偏光显微镜轻重矿物鉴定和选择性粒级磨圆系数测定,并结合郑本兴等人对野外各时代冰川沉积的介绍,参考有关文献,讨论本区冰碛岩矿组合的一般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