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震活动的逾渗模型及临界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现代非线性物理理论及震源理论,结合地震活动的特点,建立了地震活动的逾渗模型.把一次大地震孕育发展的过程看做一次逾渗相变过程,应用重正化群方法处理了逾渗相变.把逾渗相变中的相关长度为无穷大作为重正化群变换中的不动点,在不动点下计算系统的临界性质,得到了逾渗概率指数、相关长度指数等临界指数.利用1975年海城地震以及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资料,对两次地震的逾渗相变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逾渗模型的地震学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地震统计力学的结果从理论上讨论了逾渗模型的地震学含义,指出用这类几何相变模型研究地震破裂问题的处理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唯象的类比,从其物理意义出发能够得到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结果,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明确逾渗模型应用于地震破裂和地震活动性研究的能力和限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青海省区域地震活动序列的分析,发现一定强度的地震活动序列存在着内在的、有序可数的“自然节律”。并从逾渗模型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做了初步解释。认为:中强地震的自然节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非平衡条件下地震活动的抗混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数理统计理论和有关文献,利用辽宁地区(38.7°-43°N,119°-125°E)1970年以来的地震资料,建立了逐年最高震级时间序列的门限自回归模型和修改的震级一频度关系。同时,对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也作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对辽宁地区未来(到2000年)地震活动趋势和强度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泥页岩储层储集空间以纳米/微米级的微孔隙和微裂缝为主,结构复杂,加之干酪根和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并含有一定量的黄铁矿等导电矿物,造成储层导电机理异于常规储层,岩电实验I-Sw曲线呈现非线性特征,阿尔奇公式等传统评价模型适用性较差.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实际岩心实验资料,结合随机算法建立三维逾渗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和超松弛迭代法进行求解,分析泥页岩储层非阿尔奇性产生原因以及泥页岩储层电性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模拟结果显示,岩石孔隙拓扑结构和形状尺寸、矿物组成以及地层水电阻率等因素均对泥页岩储层电阻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改变上述因素的设定值,可以建立储层电阻率与各因素的单相关关系,并据此建立修正模型,实现储层含水饱和度的计算.该模型在四川某页岩气产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利用逾渗模型模拟方法解决油田勘探开发中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逾渗与岩石破裂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岩石破裂的逾渗模型,给出了在微裂隙随机分布情况下破裂集团的分布图象、破裂集团的大小分布规律、总破裂集团数、集团平均大小、b值、逾渗分维D及临界情形。所得结果与其他模型和实验基本一致,表明通渗模型是描述岩石破裂扩展演化过程的一种较合适的模型。还发现了岩石破裂过程存在的两个转折点,深入研究这两个转折点附近岩石的宏观性质,可为探索地震孕育演化过程的前兆性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傅承义先生早在1971年就提出"红肿"假说:"在一个较大地震(例如,Ms≥4.5)发生前,地壳上层在很大地区内部都已经起了变化,并不局限于岩层断裂的地区:断层不过是最后的爆发点而已.地震过程就象人身上长疮一样,在一大片红肿的地方,疮口的面积只占一个很小的比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辽宁地区6个输油管道段两侧10km范围内的断层活动性进行了研究,其中有5条晚更新世-全新世断裂与管道相交,交叉点共有8处。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跨断层输油管道的震害特点,给出了不同地震烈度下剪切与弯曲破坏概率及震害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定义了描述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的三个参量E、T和R,通过对辽宁地区13次ML≥5.0地震的统计分析,分别给出了辽西-辽蒙交界、营-海-岫和辽南及两侧海域地区主震震级对E、T、R的回归方程并与实际震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参量E、T、R与未来主震震级间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在震级预测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忠奇  邹向荣 《地震》1993,(5):76-80
辽西(含辽蒙交界处)1988年2月25日彰武附近发生了一次较大地震(M_L5.2),1990年上半年沿辽西NE向构造带上又出现小震活动呈加强趋势。之后,相对平静达10个多月。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较大地震发生前的平静过渡,还是辽西地震形势有所缓解?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把几年来对该区所做的一些研究结果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辽南地区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近年来多期流动重力监测资料,对辽南地区重力场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该区重力场时空变化与地震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青海地区强震震例研究表明,地震活动图像演化过程对强震的孕育有较好的预示作用。研究了青海强震孕育不同阶段地震活动呈现出的几种清晰稳定的演化图像,对未来强震的时、空、强预测均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地震活动性的天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开展天文地震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及得到的一些初步结果,讨论了开展该研究的意义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认为天文地震研究是有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应用坚持深入下去,以期得到系统性结果,使天文学在解决地震活动性及预测预报研究这一笥科学难题中发挥应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研究1999年至2007年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1999年岫岩5.4级地震和2000年5.1级两次中强地震发生阶段该地区的尾波Q值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在地震活跃阶段,Qc值随时间变化起伏较大,平均值相对较高,在岫岩5.4级主震前有短时升高现象,之后Qc值并没有明显的降低,直到强余震序列结束之后Qc值逐步降低,趋于平稳,通过对比该区在地震活跃阶段与平静阶段的Qc值变化,可以为未来该区的强震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滇南地区地震地质构造特征及历史地震活动情况,重点分析研究了1965年以来研究区(N23°—24°50′,E102°—104°)七次M_s≥5.0级地震前各种异常的演变特征,如:地震活动图象、能量、频度、震兆窗等,发现震前研究区内地震活动性异常均出现在主震前10个月以内。进一步分析滇南地区中强地震前空间环境,发现该区76.9%的M_s≥5.0级地震均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峰年(M)至谷年(m)的下降段,且在(M+2)位相年上发震频次最高;地球自转相对减慢年段有利于滇南地区中强地震的发生,地球自转减慢年段地震释放能量和均值是地球自转加速段地震释放能量和均值的9.94倍。滇南地区中强地震环境背景属“旱—震”型,且主震前两年内研究区部分气温、气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16.
许洪新  周仕勇 《内陆地震》1991,5(3):226-231
介绍了一种用单台地震资料,监视台站周围一定区域范围内,小震活动水平的动态变化,预报未来强震发生的方法。该方法经用于1981年来的地震资料检验,乌鲁木齐台单台的强震预报是有效的。文中给出了乌鲁木齐地区Ms≥5.0地震前地震活动性指数的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7.
应用谷继成引入的地震活动度S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研究了18次台湾强震、11次华南地区中强震的震前S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震前S值出现低值异常的震例占86%。此外,还对华南及台湾地区六个区域的S值综合预报效能R值进行了计算,事实证明,在本区S值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