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蒋斯善 《地质论评》1964,22(6):455-460
1960年春笔者在参加河谷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调查工作中,沿川江的大支流追索,到了安边地区,与其他同志一起在此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过去尚未有人道及本区有第四纪冰川,现将观察所得草成短文,提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2.
神农架是中国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第四纪冰川地貌、冰碛残迹及二者关系研究,提供了本区第四纪古冰川发育的多方面证据。神农架地区在第四纪时期曾发生三期冰期和两期冰缘期,即松柏冰期、木鱼坪冰期、龙潭冰期、松香坪冰缘期、神农架冰缘期。本文首次系统地建立了本区第四纪气候地层系列.   相似文献   

3.
贡嘎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及冰期划分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对贡嘎山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分析,对该区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三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晚更新世的末次冰期,以及全新世的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中更新世早期的冰期冰川为半覆盖式冰川类型,规模不大;中更新世晚期的冰期冰川是本区最大冰川作用时期,形成网状山麓冰川,东坡冰川曾达磨西台地;晚更新世冰期冰川以山谷冰川为主,以后规模逐次缩小。  相似文献   

4.
基于成因-环境原则和多指标综合原则,依据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冰川地貌特征、冰碛物特征和孢粉信息,重建了该地区古环境演化历史。其中,冰碛物中的石英砂扫描电镜结果揭示了冰川、流水、风等地质营力对冰碛物的影响,孢粉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当时的植被类型。根据垭口冰碛ESR年龄280 ka B.P.和冰碛剖面特征,将其时代暂定为300~260 ka B.P.;根据纳赤台地区的冰川地貌和沉积物特征,确定纳赤台后沟沉积为冰水扇沉积,纳赤台冰期为600~400 ka B.P.;根据玉虚峰U形谷两道侧碛垄的ESR和OSL年龄将其时代暂定为末次冰期早-中期。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冰期序列厘定为望昆冰期(700~500 ka B.P.)、纳赤台冰期(600~400 ka B.P.)、垭口冰期(300~260 ka B.P.)、玉虚峰冰期(115~44 ka B.P.)、本头山冰期(20~13 ka B.P.)。  相似文献   

5.
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第四纪冰川作用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南北两麓及切割山脉的各沟谷中,分布着3套更新世冰川沉积物。在本区最长的现代冰川———西布冰川的前端,也分布着3组全新世冰川沉积物。根据这些冰川沉积物的地层层序和冰川与湖泊沉积物的电子自旋共振(ESR)、U系等时线和光释光(OSL)年龄测定结果,本文将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所发生的3次更新世冰川作用,分别命名为宁中冰期、爬然冰期和拉曲冰期,并与青藏高原的邻近地区进行了对比。各次冰期的冰川性质分别为大型山麓冰川、中小型山谷冰川和小型山谷冰川。全新世时期,现代冰川也有新冰期和小冰期的两次冰川前进。近期冰川则发生了明显的后退。本文还根据念青唐古拉山脉两麓冰前期、历次冰期和现代砾石层的砾石岩性及其与山脉各构造层岩性组成的对比,讨论了山脉的剥蚀与隆升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四纪冰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第四纪冰期是经过极其剧烈的争论才得以确立的。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教授早于1922年,就在太行山东麓及大同盆地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当时未得到地质地理工作者的承认,他们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期。以后又在长江下游相继找到了大量冰川流行证据,又遭到强烈反对。直到三十年代中期,李四光教授在安徽黄山慈光寺U形谷壁上发现了确凿的冰川擦痕的证据,并对江西庐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详细研究,以大量的确凿事实,对中国第四纪冰期进行了探讨,从而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工作奠定了基础,揭开了中国第四纪地质历史新的篇章,但反对者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7.
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与冰川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自中更新世以来,唐古拉山地区发生过3次更新世冰川作用(即昆仑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末次错冰期)和2次全新世晚期冰进(即新冰期和小冰期冰进).昆仑冰期(最大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早期(0.80~0.60MaBP),不仅是本区最早的一次冰期,而且也是冰川规模最大的一次冰期,当时的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16~18倍;倒数第二次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0.30~0.135MaBP),比现代冰川大13~15倍;末次冰期发生在晚更新世晚期,应分为末次冰期早冰阶(75.0~58.0kaBP)和晚冰阶(32.0~15.0kaBP,23.0kaBP时达到极盛),但在唐古拉山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早冰阶的冰川遗迹,因此,只对末次冰期的晚冰阶(LMG)进行了探讨.LMG时,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10倍;新冰期发生在全新世高温期后,冰碛物的14C测年为(3540±160)aBP,冰川规模略大于现代冰川;小冰期发生在15~1世纪,冰川规模已接近于现代冰川.由于青藏高原的上升,对高原腹部地区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昆仑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的减小.  相似文献   

8.
东北是否发育第四纪冰川及其范围、性质与冰期问题,始终没有定论。在对长白山及大兴安岭冰川遗迹厘定基础上,进行了专项调查,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3S技术,采取钻探测图、孢粉、泥砾粒度与渗透性分析及14C定年等方法,在长白山及大兴安岭发现了冰蚀谷及泥砾堆积等新的冰川遗迹,进一步肯定了两座山地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及其多期性。在小兴安岭首次发现冰蚀岩墙等冰川遗迹,填补了研究空白,证明小兴安岭也曾发育第四纪冰川。综合多种信息,确定长白山与大兴安岭分别有4次冰期和3次间冰期,小兴安岭至少有1次冰期。最后构建了可以与国际对比的冰期序列,重建了区域第四纪冰川环境演化模式:早更新世早期冷干,中晚期偏暖湿;中更新世早期冷湿,中晚期暖湿;晚更新世早期冷稍湿,中期暖湿,晚期冷干。  相似文献   

9.
马秋华 《冰川冻土》1994,16(1):60-65
第四纪期间,贡嘎山西坡至少发生过两次明显的冰川作用,一次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另一次发生在晚更新世,根据冰碛物的分布情况,其中后又可区分出两次冰进。较早冰期对西坡的冰川以山谷冰川为主,冰舌可能下伸到海拔约3220m的滕增沟沟口,雪线位置仅略高于4300m。较晚冰期时则以冰斗冰川为主,贡嘎沟冰川伸到海拔约3350m的魏石达附近,莫溪沟两侧支沟中的冰川仅能下伸到各自的沟口,雪线位置可能在4600m。  相似文献   

10.
11.
论中国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四光教授在庐山划分三个冰期与两个间冰期,后来加上晚更新世的大理冰期,为四个冰期三个间冰期,李承三教授继而在四川西北部山区划分现五个冰期与四个间冰期,孙殿卿教授等后来在河北省泥河湾划分出六个冰期与五个间冰期。景才瑞等也曾在庐山与鄂西高原地区划分出四个冰期与三个间冰期。学者们比较公认的为:鄱阳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大始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庐山-大理间冰期与大理冰期,目前处在冰后期。  相似文献   

12.
13.
李四光先生确定的冰溜擦痕分布在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村电站引水渠北侧(图1),已修筑高墙保护(下简称围墙遗迹,见图版I一照片4)。 1979年下半年,我们对围墙遗迹和模式口附近及永定河自三家店至雁翅段河谷地  相似文献   

14.
针对蒙山发育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采用光释光(Optic Stimulated Luminescence)的测年方法,对遗迹较新的冰碛垄进行了采样与测试,首次在我国东部中低山区获得了8.2ka BP与18.2~22.2ka BP两个时间段的冰期年龄值,对应于8.2ka BP早全新世全球冷事件与末次冰盛期。根据冰碛垄的特征与测定年龄值,结合我国以往其他地区冰期的对比研究,在蒙山建立了拦马冰期与蒙山冰期。本项研究,确认并发展了李四光关于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理论。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的泛冰盖遗迹与冰期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徐道明  沈永平 《冰川冻土》1995,17(3):213-229
  相似文献   

16.
王克钧 《地球学报》1990,11(1):168-169
<正> 本区位于南岭南坡,地理座标为东经110°15′—110°25′,北纬25°11′—25°25′。北面为越城岭,东面为海洋山,西南为驾桥岭。区内有著称中外的岩溶地貌景观。 对本区第四纪冰川的研究,首先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1940年就对桂北地区冰川遗迹作了概要论述。尔后,著名地质学家孙殿卿、徐煜坚教授对桂林南面的六塘和北面的大溶江的冰川遗迹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任美锷教授等许多地质学家对桂林及毗临区的第四纪冰川进行了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17.
赵国斌 《吉林地质》1990,9(3):68-74
根据近年来大量资料和信息及野外实地考察,笔者对第四纪冰期成因进行了讨论,文中引述大量资料表明:米兰柯维奇为冰期形成理论找到了确切的地质证据,天文因素与地壳变动及反馈作用的叠加是目前对第四纪冰期形成原因的最圆满的解释;并对大陆冰流次数与深海沉积所反应的冰期旋回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由于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推挤力,使冰前的地层受挤压而产生的褶曲现象,谓之表面构造。桂林地区冰川活动过程中已发现残留的表面构造地点有:桂林市五里店三砖厂附近;桂林市朝阳公社风动工具厂宿舍附近;桂林市三里店东南附近的桂大路路堑南侧;桂林市五里店桂林皮革厂附近。   相似文献   

20.
西藏阿里阿伊拉日居山脉第四纪冰川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藏阿里阿伊拉日居山脉南北两麓及切割山脉的各沟谷中,分布着4套早更新世以来的冰川沉积物。根据这些冰川沉积物的地层层序和冰川沉积物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年龄测定结果,将阿伊拉日居山脉南北两麓所发生的4次早更新世以来的冰川作用,分别命名为札达冰期(1161-952 ka BP)、阿伊拉日居冰期(762-730 ka BP)、学朗冰期(336-211 ka BP)和弄穷冰期(105-15 ka BP),并与青藏高原及其他地区冰期进行了对比。各次冰期的冰川性质分别为大型山岳冰川、冰帽、山麓冰川和中小型山谷冰川。全新世时期,现代冰川有过冰川推进。近期冰川则发生了明显的后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