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山湾翡翠贻贝海区半人工采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志南  陈木 《台湾海峡》1994,13(4):359-366
本文研究了东山湾翡翠贻贝的繁殖期,附苗期及海区半人工采苗技术。结果表明:东山湾翡翠贻贝的繁殖期在5-10月,其5-6月为繁殖盛期。贻贝附苗季节在6-11月,主要附苗季节在6月上中旬至7月初。通过对东山湾7片采苗区海水理化因子的测定和采苗效果的比较试验,确定了东山湾合适的采苗区为2^#-6^#区,其中3^#,4^3,5^#区采苗效果最好,同时筛选出了木麻黄,胶皮合股绳和泡沫编织袋等3种附苗效果较好的  相似文献   

2.
1988~1989年,作者在山东省海阳县进行树脂涂料器材的采苗和养成筛选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90年,将海区试验移到了浙江省乐清湾进行,经过棚架式采苗和浮筏式养殖,附苗密度、生长速度,都能达到生产要求。1990年9月4日,对采苗情况进行验收,得到了专家及同行的好评。1991年扩大试验到1000片,与橡皮条交叉分挂在同一棚架上采苗,然后移到同一浮筏上养成。养成期间,几次抽样检测,分别测量其密度和大小。1992年4月9日,委托专家和同行再次验收,以检测的结果,推算出一台筏架树脂纸板和一台筏架橡…  相似文献   

3.
于1991年4月,从长江口采集葛氏长臂虾标本,实验室进行幼体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幼体自孵出后,在水温24℃、盐度12、饵料充足的条件下,有规律的每2天蜕皮1次,共经11次蜕皮,约22d完成变态,入仔虾期。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牡蛎养殖多采用半人工采苗的方法获得苗种。从80年代末期,特别是1990年以后,牡蛎养殖规模大幅度增加,并且随着单体牡蛎及多倍体牡蛎养殖的兴起,室内人工育苗成了获得苗种的主要途径。亲贝提早入池进行升温促熟.可以使繁殖期提前,获得早苗和大苗,从而充分利用生长适温期,加快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升温促熟期间,亲贝需要充足的饵料以保证其性腺发育。亲贝的饵料一般为人工培育的单胞藻,但由于温度、光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常造成饵料供应不足,影响亲贝性腺发育。为解决这一问题,作者于1994年春季在乳山市海珍…  相似文献   

5.
雄性三倍体长牡蛎繁殖潜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很多人做过三倍体长牡砺的诱导工作,但在三倍体性腺发育及配子活力方面的研究,目前仅见Allen等1986年和1990年对三倍体的海螂和长蛎异常配子的发生报道。Cox1996年研究了悉尼岩牡蛎三倍体性腺发育情况,姜卫国等对三倍体合浦珠母贝的生殖腺进行了观察,李霞[1]对三倍体长牡蛎的性腺发育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作者用流式细胞仪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二、三倍体的性腺细胞进行了初步分析,回答了三倍体长牡蛎生殖潜力及性比方面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研究三倍体长牡蛎的生长、繁殖、杂…  相似文献   

6.
远海梭子蟹春季室内人工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廖永岩  曾进 《海洋科学》2000,24(12):10-15
有关远海梭子蟹(PortunuspelagicusLinnean)幼体培育研究 ,国外研究较少 ,国内仅洪万树等1994年做过其夏季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而涉及状幼体第1期的饵料效果及盐度适应性却未见报道过。本文探讨了远海梭子蟹种苗培育的实验室小规模技术方法 ,以及状幼体第1期的饵料效果和盐度适应性 ,供远海梭子蟹苗种生产研究参考。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亲蟹在3~4月 ,抱卵亲蟹均购于民享市场。抱卵时体重范围是69.3~99.2g,卵重12.0~17.8g,怀卵量188000~279000 ,背甲…  相似文献   

7.
方少华  王聪明 《台湾海峡》1996,15(4):382-386
悲翠贻贝是亚热带暖水性经济贝类,近几年来人工养殖发展迅速,为了充分利用海区自然苗种资源,1992-1993年我们在围头湾进行了海区半人工采苗试验。结果是悲翠贻贝1993年附苗期在5月25日至8月初,高峰斯出现在6月20日至7月5日,采苗最佳水层在水面下1.5-3m间。  相似文献   

8.
庙岛群岛的光棘球海胆主要分布于北四岛(南、北隍城岛,大、小钦岛),砣矶岛及大、小竹山岛等,而南五岛极少分布。砣矶岛的海胆多是2~3年生壳径4~6cm的个体,海胆性腺成熟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性腺发育与水温、栖息场和饵料等有关。海胆体重随季节而变化,繁殖季节体重W(g)与壳径D(cm)相关,W=2.582D2.034(r=0.87),性腺重GW(g)与壳径D(cm)关系为GW=0.0403D3.0828(r=0.8273),壳径D(cm)与壳高H(cm)呈线性关系H=0.5225D+0.0668(r=0.9078)。壳径生长随年龄而变慢,2.8cm的幼海胆年增长2.1cm;6.1cm的成海胆年增长0.43cm。光棘球海胆嗜食海带和裙带菜,平均日摄食量6.0cm的海胆为2.6g,4.0cm的为1.34g,3.1cm的为1.3g,幼海胆摄食率较高的原因是因其生长发育快速,活动强度和代谢水平高。  相似文献   

9.
渤海东部发育了典型的潮流动力地貌体系,它由老铁山水道冲刷槽、辽东浅滩沙脊和渤中浅滩沙席三者组成。前者为潮流侵蚀区,后两者为潮流沉积区。老铁山水道表层最大流速可达5kn,潮流强烈侵蚀海底;辽东浅滩表层最大流速1.3~2.3kn,M2分潮椭率绝对值小于0.4,潮流往复性强,形成潮流沙脊;渤中浅滩表层最大流速为1.2~1.6kn,M2分期椭率绝对值大于0.4,潮流旋转性强,形成潮流沙席。6号沙脊南端详测区的旁侧声纳镶嵌日显示的微地貌形态有海底沙丘、沙条、彗星尾标志和冲刷沟,表明沙席和沙脊均是现代潮流作用形成的底形。该潮流动力地貌体系中,净沉积物搬运从老铁山水道至两潮流浅滩;在详测区净沉积物搬运从南向北。  相似文献   

10.
氨对长毛对虾幼体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栋梁  高淑英 《台湾海峡》1994,13(2):133-137
氨对长对虾各期幼体的毒性试验表明:蚤状幼体对氨最每天敏感,而仔虾幼体对氨的耐受性最强,在盐度32,PH8.20,水温29.0℃时,无节幼体Ⅱ期,蚤状幼体Ⅰ期,仔虾第五天24h的LC50值分别为13.20(1.15)、9.97(0.87)、26.99(2.35)和60.81mg/dm^3ΣNH^+4(NH3)-N^1(5.30gm/dm^3NH3-N).Z1,M1,P5的48h的LC50值分别为5.  相似文献   

11.
方永强  戴燕玉 《台湾海峡》1996,15(4):407-411,T002
本文研究了卵形鲳Shen早期卵子发生的显微与超微结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1-2龄鱼龄巢中卵原细胞2进入首次成熟分裂前期的结构特点,3-4龄鱼才开始进入小生长期,文中讨论了此鱼性腺成熟的年龄以及如何加速性腺发育,为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锯缘青蟹幼体发育过程中的营养需求与代谢机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总结近10a来对锯缘青解幼体的营养需求与代谢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刚孵化的蚤1趋于肉食性,轮虫是早期幼体的良好饵料;对于后期幼体,卤虫则为适宜饵料。不同的饵料搭配及喂食方式会影响幼体的干重和C、H、N含量。饥饿会显著降低幼体存活和延长发育。对蚤1不可恢复点约为4d。孵化后即投喂,但在投喂后不同时间隔使其饥饿,50%幼体达营养贮存饱和点为2.3d。在不同营养状态下,蚤1肝胰腺细胞,特别是R-细胞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三倍体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性腺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对AMPK基因及其靶基因在长牡蛎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性进行研究。长牡蛎AMPK包含AMPK α、AMPK β和AMPK γ三个亚基。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这三个亚基的mRNA表达量在二倍体长牡蛎性腺发育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在三倍体长牡蛎性腺发育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二倍体长牡蛎性腺中AMPK α亚基Thr172位点磷酸化(p-AMPK α)水平在增殖期高,到成熟期几乎完全消失,这说明在长牡蛎性腺发育早期AMPK基因可能起到重要调控作用;在三倍体长牡蛎中,不育型三倍体(3nβ)的p-AMPK α水平显著高于可育型三倍体(3nα),推测AMPK α亚基磷酸化增强可能与三倍体不育密切相关。AMPK α亚基活性蛋白主要定位在滤泡细胞、精原/精母细胞和卵原/卵母细胞,说明该蛋白可能参与调控长牡蛎配子发生的早期过程。对AMPK潜在靶基因(GCS、CREB、SREBP1、ACC和Raptor)进行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长牡蛎中p-AMPK α可能参与了CREB和SREBP1基因表达的调控。推测在可育型三倍体长牡蛎性腺发育...  相似文献   

14.
莱州湾东南岸海湾扇贝每年秋季都自行产卵。笔者在栉孔扇贝半人工采苗取得极大成功的启示下,经过4年探索,终于在1992年取得了海湾扇贝秋季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的试验成功,共投放采苗袋100个,采苗20×104粒左右。1992年11月28日特邀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张福绥研究员首次到莱州指导工作,经检查每袋采苗量2100多粒,壳高2~3mm。目前笔者正进一步研究海湾扇贝秋苗的越冬问题和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莱州市海湾扇贝秋季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初获成功@李学祥@周经济  相似文献   

15.
渤海东部潮流动力地貌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渤海东部发育了典型的潮流动力地貌体系,它由老铁山水道冲刷槽、辽东浅滩沙脊和渤中浅滩沙席三者组成。前者为潮流侵蚀区,后两者为潮流沉积区。老铁山水道表层最大流速可达5kn,潮流强烈侵蚀海底;辽东浅滩表层最大流速1.3 ̄2.3kn,M2分潮椭率绝对值小于0.4,潮流往复强,形成潮流沙脊;渤中浅滩表层最大流速为1.2 ̄1.6kn,M2分分潮椭率绝对值大于0.4,潮流旋转性强,形成潮流沙席。6号沙脊南端详测  相似文献   

16.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罗氏沼虾幼体摄食量及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1991年3-5月,在光周期L:D为4:20,8:16,12:12和24:0四种条件下以卤虫无节幼体作饵料,在三角烧瓶中对实验室孵化的罗氏沼虾通状休进行单只培养,测定各期状幼体的日摄食量和总摄食量,并观察幼体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特别是连续照明的条件与最短的光照时间条件相比,幼体的日摄食量增加40%-150%,育成的P1体重增大40%,且育成P1的时间缩短9d,而幼体完成整个  相似文献   

17.
1993年,唐山市对虾养殖业遭受了暴发性流行病的袭击,现将调查结果简述如下:l993年对虾流行病调查概况1.l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为乐亭、滦南、唐海、丰南四县13个集中养殖区,总面积34510亩,占全市对虾养殖面积的17·25%。1.2调查初步结果1.2.1虾病基本情况从调查中发现,一池虾发病到全部死亡仅2~3d;其体征:虾肝胰腺白浊,肿大,尾扇红、游泳足微黄,进一步可发展成虾体微粉红,肌肉白浊,前足变白;死虾规格4~8cm,平均6.4cm,7月l~15日为发病高峰期,流行期104d。单方水体超…  相似文献   

18.
贻贝幼体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卤虫幼体育苗成本相对较高,占育苗成本费用40%[1]。而用蛋糕、蛋黄等代用饵料营养不足,且对水质污染较重。寻找合适的代用饵料,已成为降低育苗成本的一条可行途径。作者于1997年应用贻贝幼体进行对虾育苗试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情况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条件试验点设在岚山对虾育苗场,育苗水体1000m~3,均为室内水泥池。培育池为长方形,每池40m~3,共用4个。卤虫培育他2个,贻贝幼体培育池2个。育苗池采用小型室内对虾孵化池。孵化池为2m×2m×4m,有效水体为15m3,共用5…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亲贝促熟、人工催产、幼体培育和采苗等技术环节,初步建立了库页岛厚蛤蜊(Pseudocardium sachalinense)的人工繁育技术。对库页岛厚蛤蜊胚胎发育过程的观察表明,在水温22~24℃,盐度28~30条件下,受精卵经约50min开始卵裂;约20h发育至D形幼体;经约11d的人工培育,幼体出现足和水管原基...  相似文献   

20.
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生产性育苗与养成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总结了1998~1999年三倍体太平洋牡蛎育苗与养成情况。98年在荣成三个863中试基地利用6-DMAP、冷休克及CB抑制表卵第二极体释放的方法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其中以6-DMAP效果较好,诱导三倍体率为60.9%~90.5%。共培育三倍体群牡蛎苗种4.13亿,海上养殖2000亩。三倍体群牡蛎的生长明显快于二倍体对照群体,体重增加15.65%~41.89%。1999年4~8月收获,三倍体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