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始终没有解决好科学探究和课堂探究之间的关系,这需要逐一的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以便使我们的教学改革能够踏踏实实地深入下去[1]。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对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和策略进行了研究。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学爿方式,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李运军 《地理教学》2012,(7):34-35,33
一、观念是先导,引领教学方式的转变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应该是一个让学生亲自参与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习惯于把现成的结论告诉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而学生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习惯于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愿也不敢自己去动手、动脑进行探究。因此,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前,首先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观念,使学生真正能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王阳 《地理教学》2012,(22):9-11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新课标背景下的地理教学倡导学生活动探究,主动学习,合作发展,思维创新。教材编写注重探究性学习,希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达成目标,培养地理素养,提高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成继龙 《地理教学》2006,(10):18-21
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需要大量相关的地理信息资料。由于受时空环境的限制,无法安排学生当堂搜集、整理探究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料,因此搜集资料及初步分析的工作必须在课前完成。否则将难以解决时间的有限性与探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这一对矛盾。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前奏,搜集、整理地理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很好的课前预习。  相似文献   

5.
王其权 《地理教学》2005,(10):21-22
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林雪清 《地理教学》2004,(10):21-23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海洋水”一节中的“洋流”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洋流的概念和分类、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知识理论性强,学生较难理解。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掌握的资料不足,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得到发挥。因此,本课教学采用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赛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教师则借助多媒体创设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保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7.
传统地理教学有一个缺陷,就是难以将不可逆的情境“真实”再现,数字化探究学习能够很好地克服这一缺陷。探究学习是指基于问题表达等科学探究要素、重在体验过程,围绕探究主题、探究水平,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地理探究技能的掌握以及探究水平提升的各种学习活动。但当前的探究学习大多关注探究活动内容和探究形式,很少关注探究科学要素、探究技能水平等隐性要素。本文以“大气的形成过程”为例,探索基于探究性实验资源视角下“问题-证据-体验-表  相似文献   

8.
教师该如何进行问题设计呢?首先,教师的问题设计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必须在形式、内容上,有相应的不同的安排,体现层次性、递进性;其次,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本课探究的重点内容,既具有探究性又不偏不怪,既要少而精又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教师设计的问题尽量源于学生的生活,联系乡土地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实现“教师提问,学生探究”向“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转变。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一节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耿夫相 《地理教学》2011,(6):32-34,30
倡导探究性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是我国中学地理新课程理念之一,也是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徐威 《地理教学》2011,(4):20-22
提问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而课堂提问这种方法被许多教师广泛运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以及探究教学的各阶段中。  相似文献   

11.
高中地理的探究性教学内容,包括课程的学科领域,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地理学科课堂教学而言,探究性教学内容主要呈现为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读图与思考""活动""问题研究"栏目。它们要求在地理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能够接触的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为学习参照,通过个人、小组  相似文献   

12.
徐艳 《地理教学》2009,(11):25-27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阐述道: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同时也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合理设置地理课堂中的探究性活动就可以很好的达成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3.
探究性学习,有时也被称作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在1999年全国第三届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在高中阶段应积极开展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建议。随后在发展中,全国的初中和高中都积极开展了各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且覆盖到了中学阶段的各个学科,探究性教学在各个学科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韩涛 《地理教学》2010,(2):49-50
与传统狭义的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方法的传授、情感的体验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问题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觉卧三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相似文献   

15.
韦勇  梁玉萍 《地理教学》2010,(10):47-49,14
一、活动目标 本节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主要探究水土流失的成因,从而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水土流失的治理进行知识储备。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其中重点是植物的覆盖状况,地形坡度的陡缓,降水的强度。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资料介绍,让学生了解,  相似文献   

16.
李毅 《地理教学》1992,(6):16-16
一、温故导新,复习提问。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之上进行提问复习,所提出的问题是上一节课或以前学习的重要内容,与本节新知识的学习又密切相关。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旧知识的情况。这一环节具有承前启后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成继龙  严乃超 《地理教学》2009,(12):10-12,2
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是整个学习与探究过程的主题。好的课堂问题除了来自教师外,学生生成问题也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形式。但在传统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主动生成问题则非常少见,这种现象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存在很大差距。要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必须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学会生成问题并自我解决问题。人教版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我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案例的整合和比较、图像预设等方式引发学生的问题生成。  相似文献   

18.
陆梅 《地理教学》2013,(9):31-33
正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是继学习"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和"美国"后,教材安排学习的第六个国家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巴西及拉丁美洲突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学习国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一、课标解读本节教材体现了以下几条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2月13日和14日在绍兴市嵊州第二中学举行了绍兴市高中地理教学观摩课活动,参加展示的教师都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摒弃了传统的“以教为本位”的“师传生受”的教学观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价值观,充分体现新课程重过程、重体验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凸显了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从根本上焕发了课堂的生命力。在几节观摩课中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教学。不仅给一线教师学习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很大启发,也给一线教师如何推进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以深深的启迪。下面我把这节观摩课课堂实录的片段呈现出来,并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感触。  相似文献   

20.
路群明 《地理教学》2010,(10):57-58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及时发现并检测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准确地引导学生回忆具体的知识和信息;能组织或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能较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管理功能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