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形成前后的演化历史:兼论地球的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地球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给出了一个推测的时间表。目前公认的地球形成年龄是以陨石年代学推断的,因而,实际的地球年龄应晚于陨石形成年龄而大于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球物质年龄,即介于4560Ma和4276Ma之间。根据球粒陨石年代学资料,球粒的年龄约为4560Ma,星子的形成年龄间隔为10^7 ̄10^8Ma年,考虑到原地球形成和上地幔补堆积层形成时间,地球最后形成年龄约在4400Ma前后。上、下地幔的  相似文献   

2.
3.
化学元素的地球丰度   总被引:122,自引:9,他引:122  
黎彤 《地球化学》1976,(3):167-174
Chemical element abundances are estimated with respect to the Earth as a whole and it‘s major shells, i.e., the crust, upper and lower mantle and the core, according to present geophysical, geochemical, cosmochemieal data and. the new chemical models of the Earth. Results in‘ grams per ton are given in Table 1. Abundances of the major elements in the entire Earth are as follows (in weight percentage) : Fe32.49,O 29.06, Mg 16.23, Si 13.39, S 3.79, Ni 1,63, Ca 0.92, A10.91, Na 0.49, Cr 0.15, Mn 0.12,P 0.10. Ti 0.084. K 0.083: total 99.45.  相似文献   

4.
5.
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酝酿讨论和反复修改完善,德国联邦政府教育与研究部(bmbtf)和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共同策划制定的未来15年(2000~2015)的超大型研究计划"地球工程学"(Geotechnology)于2000年3月正式定稿并开始招标实施.德国政府预计对该计划的实施投入经费达5亿马克(DM).  相似文献   

6.
现代地球科学的整体发展,特别是现代人-地关系所揭示的地球和地科学科学的新特征,揭示出地球科学的新思维-地球运动形式。地球运动形式是地球物质客体基本矛盾关系即人-地关系的现代反映,是现代地球科学研究和发展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矿产勘查的新战略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谢学锦 《物探与化探》1997,21(6):402-410
本文述及矿产勘查中巨大的风险,并认为减少这种风险有赖于新概念的提出与新技术的发展。列举了作者及其合作者从80年代以来提出的一系列勘查地球化学新概念。在这些新概念的基础上发展了战略性与战术性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新技术。据此制定的新的矿产勘查战略可以大大减少矿产勘查风险与不肯定性并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8.
严格地说,地球是一个三轴椭球体。由k=2的近似计算公式,可以得到精确数字为8位的地球表面积数值。三轴椭球体表面积公式建立了地球三个半轴与地表面积之间的函数关系。对于已测得的三个半轴的任何微小变化,由微分近似计算公式可以得到相应的地表面积的变化。这就为研究地球形变和地壳运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数量化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的介绍“八五”计算机在物探化探中的应用,并对“九五”计算机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生态地球化学:从调查实践到应用理论的系统工程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生态地球化学是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基础,以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生态地球化学评估、生态地球化学预警和生态地球化学修复为主体的系统工程。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我国近年来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对长江流域河流生态系统、山西农田生态系统,北京城市生态系统,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文章从区域尺度上综述了土壤碳库,土壤元素基准值和土壤背景值,土壤污染等级划分等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面向未来,指出了生态地球化学发展趋势,提出生态地球化学研究需要进一步延伸和发展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论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的某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关于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的五个方面:(1)概括模型;(2)建立模型的原则;(3)建立模型的阶段性;(4)建立模型应注意的问题;(5)模型的应用。广泛收集国内外各种地质条件下的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系统分类地建立有关石油、金属矿、煤田、工程、水文等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库,对提高地球物理勘探的地质-经济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地球系统科学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地球系统科学将是21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旋律,它被定义为:“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伯全部知识;对地球的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中的各种作用及各层圈间相互作用时间进行的研究”。此种学术思想可追溯到100多年前,见於文字也有近二十年。它对当代地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四个特点:地球现象的远距离相互联系、影响;内动力和外动力研究一体化;地质作用和生物作用研究一体化;一类活动作为地球系统的一部分。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新问题,主要的是:在学术思路上对与岩石圈有关的地质作用有所忽视;观察研究系统不全面;还未深人到资源形成和小环境的研究中。近年来的观测试验表明,发生在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作用正积极参与垒球各圈层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对它们的忽视,可能正是目前一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无法平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李悦 《地球化学》1994,23(4):350-356
从地球化学角度出发,对钱塘江流域的物质平衡关系及起控制作用的化学风化反应进行了探讨和计算。结果表明,降雨提供了河水中大部分的K~+、Na~+和SO~2-_4。另外,灰岩地区碳酸钙的溶解反应提供了河水中大部分的Ca~2+和HCO~-_3,硅酸盐岩地区钠长石和黑云母生成高岭石的风化反应提供了剩余的K~+、Na~+、H_4SiO_4和大部分的Mg~2+及少量的HCO~-_3。石膏和白云石的风化反应控制了SO~2-_4和Mg~2+的平衡,其中碳酸钙的溶解反应占主导地位。流域的化学侵蚀率和机械剥蚀率分别为0.022和0.071(kg·m-2·a-1),碳酸盐岩区的物质流出量是硅酸盐岩区的2倍。  相似文献   

14.
地球化学模式程序的原理,分类与功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周文斌  史维浚 《铀矿地质》1995,11(4):217-222
地球化学模式是用化学反应式和数学公式来描述地球化学作用的一种概念化的模式,在这种概念化的模式基础上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语言编制的软件便是地球化学模式程序。按照原理和复杂程度可把地球化学模式程序分为3大类,即质量平衡程序、物质转化程序和溶质迁移程序。地球化学模式程序的主要功能包括计算元素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预测各类地球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物质的溶解与沉淀,溶液的Eh、pH值,计算地球化学作用的反应速度和反应途径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萌发于50年代,产生于80年代初,是伴随着人类关于地球的现状与前途的密切关注与思考而发展起来的,经过近些年来的研究和发展,中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已经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逐渐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17.
国际地球科学发展态势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24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球科学研究在思维方式、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研究内容、研究形式、组织形式、信息交流、方法手段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指出地球科学已经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时代和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时代。进入21世纪,地球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向、热点与重点问题是:①突出地球系统科学,关注全球变化与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变化的研究,以及人类活动引发的重大环境变化研究;②突出地球演化的动力过程研究,关注地球内部深层过程与岩石圈动力学、气候系统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③突出地球信息科学,关注数字地球、3S(GIS、DIS和GPS)一体化和地球科学定量化的研究趋势;④突出地球管理科学,关注减灾防灾、环境保护治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碳循环、水资源、食物与纤维、能源战略等问题;⑤突出地球科学跨学科研究进展与创新,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球科学的影响与需求,重视地球科学在自然科学内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高新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地球化学景观与普查和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1974年出版的《核转变能与地球物质的演化》是一部核物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相结合的典范,是核地球化学发展中的里程碑。作者侯德封先生以敏锐、严谨的学术思想,系统论述了地球物质中的各种核转变的类型与特征,核转变所产生的能量及其分布、传导与作用,核转变的产物对地球物质组成变异的影响与作用,核转变能随地球历史的演变特征及与地球演化阶段的关系等;其创造性地提出的一系列新概念、观点、模式和科学推测大大推动了尔后核地球化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地球的初始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地球形成时的初始物、化状态如何?因为地球的初始状态对该行星未来的演化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对运动认为的地球是从冷却状态中开始增生,然后由于内部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使之被加热。最终形成铁核和硅酸盐地幔的看法提出了质疑。但近来,科学家提出了行星增生的定量物理模型,认为类地行星是在质量为10^24-10^26g的天体发生凝集作用过程中开始增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