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从位错模式出发,应用断裂力学的成果,作者在世界上首次导出了体波震级m_b,环境剪应力值τ_0(或构造剪应力值,或初始剪应力值,而不是应力降)和地震矩M_0之间的依赖关系式。这个公式提供了直接利用震源参数大量计算构造剪应力场量值的可能性。作者认为构造剪应力场是控制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即出现高应力值地震的地区是容易发生强震(M≥6.0)的地区,是地震危险区。作者计算了1987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境内所有m_b≥3.8地震的剪应力值,并据此划出了未来三年内我国大陆地区的强震危险区,同时给出了震级范围。1992年4月—1994年1月31日,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9次M_s≥6.0的地震,其中有8次落在事先划定的危险区内,只有1次在危险区外。  相似文献   

2.
美国南加州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场和地震危险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8,20(2):128-136
根据我们提出的断裂力学破裂模式,推导出了几个计算构造环境应力值0的公式(见文中公式(1)、(2)、(3)、(5)).根据这些公式,计算了中国大陆地区中小地震及美国南加州的中小地震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结果表明,0值的大小和分布与大震发生的地点有密切的关系,即剪应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将容易发生大地震,而剪应力水平较低的地区通常只发生小地震.震级大小与lg(0)统计上呈线性相关.依据0的空间分布,可以一定程度上确定地震危险区或潜在震源区;依据0值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粗略地估计大震发生的时间.根据0值在南加州的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有3个地区应力值较高.其中,Goldfield地区是现今的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3.
应用数字地震台网资料求解广东地区的环境剪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广东数字地震台网的数字化地震资料,经过预处理,获得每次小地震在观测点处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再利用适当的衰减模式,将其换算成震源处的值。最后利用它们与构造环境剪应力场的关系,计算出广东地区的构造剪应力场。结果表明,广东地区的总体剪应力值较低,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资料,根据陈培善等用地震发生的断裂力学模式和震源谱理论,导出的震源处峰值加速度与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的关系,计算了山东长岛地区发生的中小地震构造环境剪应力值,并对应力场的分布状况和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剪应力τ值随矩震级(ML)的增大而增大,对两者作拟合得到它们之间较简单的关系为:τ=1.8...  相似文献   

5.
1993年陈培善等导出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与构造环境剪应力场τ0的关系式(文中式(1) ̄(3))由于没有震级的限制,可用来估计较小地震(mb〈3.8)的τ0值。利用北京数字化台网记录到的22次3级左右地震的资料,初步估计了首都圈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首都圈地区的总体应力水平较低,近期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6.
根据构造环境剪应力值水平区分地震和核爆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成瑾  白彤霞 《地震学报》2001,23(3):246-249
根据地震破裂的断裂力学模式,导出了震源参数与地震发生处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t0之间的函数关系.据此,可以大量计算震源处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或背景应力值.若把核爆炸当作地震来计算,发现核爆炸的t0值平均在20MPa左右,明显地高于同震级地震的t0值.其结果可以作为区分地震与核爆炸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构造环境应力场在确定新疆地震危险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断裂力学的研究成果和位错论,提出了断裂力学地震破裂模式,进而推导出了几个从地震波观测资料直接计算震源处构造环境剪力场量值r0的公式。根据这些公式计算了中国地区中小地震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结果表明:r0值的大小与分布和大震发生的地点有密切关系,即剪应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将容易发生大地震,而剪应力水平较低的地区通常只发生小地震。据此,从1992年开始,根据环境应力场进行寻找地震危险区的尝试总有效北达7  相似文献   

8.
新疆南天山环境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桂林  陈培善 《内陆地震》1997,11(3):212-217
基于新疆强震固定台和流动观测记录的主要和余震加速度资料,选用了三个分向记录都完整的37次地震。震级范围为1.8-6.8级,震中距为几至几十公里。根据用位错理论二维断裂力学模式推导的震源峰值、加速度与环境剪应力场关系式计算了新疆南天山环境剪应力值。计算结果表明,新疆南天山环境应力平均值偏高,这与新疆处于特殊构造环境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9.
山西地区构造环境剪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山西省2001年以来,21个台站数字化地震观测资料为基础,根据地震发生的断裂力学模式和震源谱理论,计算出了山西4个地震集中区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并对应力场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断陷盆地内或边缘地区发生4级以上地震前,一些地震集中分布区显示存在一定的高环境应力,为我们震情的短期跟踪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江苏及邻近地区地震视应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江苏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利用震源位移谱低频水平与拐角频率计算了2000~2010年江苏及邻近地区561个ML≥1.5中小地震视应力值。结果显示,江苏及邻近地区的地震视应力平均值为0.91 MPa,与中国大陆的平均水平相当。视应力与震级无明显的线性关系,在震级相对较大时表现出一定的高震级对应高视应力的特点。视应力高值地区主要集中在江苏中部至南黄海海域,次高值集中分布在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苏鲁交界地区、安徽段固镇至定远附近地区和肥东、巢湖一带,反映了以上地区较高的地震活动水平及地壳应力状态。不同区域ML2震级档视应力的差异性基本反映了区域地质环境、构造活动等特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余震震源机制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震以后,跟随着一系列的余震,其震源机制有的和主震一致,有的则大不一样,这表现在P波初动的反向,反应了震源应力场的变化。 余震震源机制变化的原因,既不是岩块的错动过头,也不是液体流出的下陷,而是发生大震的滑动岩块对其前后邻接岩块产生的转换应力场所引起的剪切破裂。  相似文献   

12.
选择合适的人造地震动时程是高层建筑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作用的基础。介绍了徕远广场结构设计地震波的确定方法及过程。鉴于各条地震波输入进行时程分析的结果的离散性,提出可以采用场地土层反应分析得到的地表加速度时程及按照《高层技术规程》设计规准谱拟合人造波作为结构设计地震波。  相似文献   

13.
柯坪塔格前缘断裂东段是柯坪推覆构造系前缘的一条活动断裂,野外调查获得了其晚第四纪错断洪积扇、冲沟阶地面的证据,实测了变形地貌面上的断层陡坎,分析了断层的形变量,通过采样测年估算了断层的缩短速率。由7个观测点的断层陡坎剖面测量,计算了观测点处断层的水平缩短速率,结果表明,断裂弧顶部位的五道班、三间房以西及其大山口道班附近,断层错断了Ⅰ级和Ⅱ级洪积扇(阶地)。断层在这些地点最新活动强烈,水平缩短平均速率全新世以来为0·35~0·44mm/a,更新世晚期末以来为0·16~0·30mm/a,而在非弧顶部位的巴楚磷矿、三岔口以北及大山口北断层只错断了更新世晚期Ⅲ级洪积扇,且水平缩短速率较小,断层水平缩短平均速率更新世晚期以来为0·05~0·07mm/a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许多地震工作者对地震波速的大量研究工作,已证实了在大地震发生之前,孕震区内及其周围地区,可能会出现地震波速度或波速比的下降异常。例如海域、松潘、新丰江、宁蒗等地震,震前都出现过波速比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5.
建筑物基础隔震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建筑物基础隔震技术的原理。基础隔震技术是通过设置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顶面之间的隔震消能装置,来增加结构的变形能力和滞变阻尼。目前结构基础隔震体系按隔震机理不同划分类型,主要有橡胶垫隔震体系、滑动摩擦隔震体系、复合基础隔震体系等类型。总结了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和理论研究的发展,指出隔震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工程地震研究院是青海省地震局下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科技开发企业,是地震工程、岩土工程和环境地质领域从事科研、生产、人才培养的经济实体,具有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桩基检测甲级资质,岩土工程勘察、咨询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丙级资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队伍建设、能力建设作业绩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蒙脱石的脱水作用对断层摩擦本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高温双轴摩擦装置,研究了含蒙脱石的断层带在不同温度下摩擦滑动的速度依赖性,以期了解脱水作用对摩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带摩擦强度随温度而升高,而速度依赖性较为复杂,以1.4u/s为界,室温和100℃时,低滑动速率下表现为微弱的速度弱化,高滑动速率下则表现为速度强化;200℃时均为速度强化;300℃时高滑动速率下仍为速度强化,但低滑动速率下转变为速度弱化;400℃以上,均为明显的速度弱化。摩擦行为的变化与脱水过程及相应的断层物质变形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王碧泉  马秀芳 《地震学报》1983,5(3):257-267
用模式识别方法研究了大地震的发生时间与中等地震活动性、太阳活动水平、地球自转之间的关系.由模式识别所得的性质提出,大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达到一定水平是大地震可能发生的重要性质.而太阳活动极值前后及自转加速度变化较大时段可能触发大地震.   相似文献   

19.
20.
晋中南地区地壳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对陕西长安、山西代县和太谷等地工业爆破的资料采用时间项法研究晋中南地壳结构的初步成果。文中首先结合长安爆破观测资料的总结,对时间项方法作一介绍。为使用太谷等缺乏起爆时刻的爆破资料,对时间项方法作了一些改进,使对于那些未有起爆时刻的爆破资料亦能用于确定时间项。使用上述爆破和各台记录的初动到时获得了晋中南地区的界面速度为7.95±0.04公里/秒,求得了41个点的时间项,取莫霍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v0=6.4公里/秒反演求得了各点的莫霍界面深度,并对所得的结果结合晋中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及部分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