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明朝的旅行家、地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说云南的大理城有风、花、雪、月四大景致。景名不泛风韵,惜未留下具体记载,人们无从知其详。所以《徐霞客游记》虽三百年来都被称为千古奇书,但每读至此,又不得不令人生些遗憾。一次大理之行,笔者长了不少见识。给我们导游的是当地一位姓刘的白族姑娘,她对大理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稔,讲起那风、花、雪、月的来龙去脉更是如数家珍。所谓风,指的是市区下关的大风。下关气候温和,热空气上升后,西部山谷的冷空气随之流入却被东部山岭所阻。这股冷空气旋转于四面高山之间便形成了劲…  相似文献   

2.
徐霞客暮年的中国西南"万里遐征",以省为单元连续展开,以水系源流探究贯穿工作主线,创近代综合性地理科考旅游的先河,身体力行,自觉观察地理现象,纠正先人在地志舆图传抄中的讹误,经数十载探险科考旅游活动,形成独特的思维体系和系统完善的研究方法,为近代地理学野外实证研究的先驱.300多年来,<徐霞客游记>逐步成为人们认识、了解和传播乡土地理知识的科普书籍,其中云南尤为典型.据<游记>中内容最丰富的<滇游日记>(限于<滇游日记*四>以前),以徐霞客对云南六大水系探源中耗时最长,记述最多的珠江源流地区的游记内容为佐证,从区域地理的视角归纳阐述徐霞客野外地理科考旅游活动划时代的三大突出特点(1)广泛深入的实证性研究;(2)多层次、多元化的区域研究特色;(3)多要素分类系统综合集成评价方法的雏形展示,作为传世甚广的科考旅游日记,<游记>对云南科考旅游产业开发的战略决策及相关规划有重要价值.有必要系统深入地挖掘研究<游记>中各类科考旅游资源和乡土地理教育的素材,经过科学评价、策划和包装,创云南科考旅游产业的精品,让<游记>成为数字时代云南乡土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白族三道茶     
云雨大理白族的三道茶是颇具韵味的茶道,它载歌载舞,最受来宾和游客的欢迎。最早记载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的是明朝末期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徐霞客在其《滇游日记》中说他在崇祯十二年(1639)的正目十五元宵节,曾赴大理东北角的鸡定山悉檀寺观灯。‘楼下青松毛铺籍为苗席,去桌跌坐,前各设盆果,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坐在松软的青松针叶上,先后吕尝了清、盐、蜜的三道茶,确实是种难得的享受。大理茶道的兴起当与佛教的传入有关。南诏中期,佛教在大理兴起。寺庙中提倡坐禅饮茶,香客和游客也喜欢以此止渴,使茶…  相似文献   

4.
徐霞客晚年万里西行途中,对古城衡阳进行了系统考察,留有衡游日记近12000字,所透析出的明末衡州府城市形象较为完美。从徐霞客衡游日记可看出,明末衡州是一个区域发展中心,交通枢纽,风景秀丽的山水城市,为历代文人学士所景仰。这对21世纪衡阳城市形象的定位和设计无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评《旅游地学概论》王守春,陈传康(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10010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一门新的学科—旅游地学,经过几年的蕴育和创立。渐趋成熟,《旅游地学概论》(陈安泽、卢云亭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6.
云南大地构造类型典型齐全,地貌结构高原特征鲜明,地学资源丰富多样,地质景观地学科普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突出。以此为基础经过必要开发,已形成独具云南特色的地质公园体系,推动了云南区域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研究云南地质公园的地学特征,分析云南地质公园的发展前景,对地学资源保护和地学旅游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褚绍唐先生是我国优秀的地理学家之一,他一生除长期从事地理教学工作以外,还在地理教学论、上海历史地理和“徐学”(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研究)三大领域中从事研究,并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他的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研究尤为学界和社会广泛注目:早期与他人一起重新搜集、整理旧本,编出了新版的《徐霞客游记》,继又配套主编出版了《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在此两大成果之外,他潜心探索,不断写作,陆续发表了一批涉及面广和有见地的论。  相似文献   

8.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字振之,号霞客,名弘祖,汉族,南直隶(今江苏省)江阴人,明朝末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徐霞客游记》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  相似文献   

9.
李凯 《中国地名》2012,(8):41-42
《徐霞客游记》用元江名《明史·地理志》有"元江亦曰礼社江"之说《清史稿》见元江、亿河二名并用元江,流经我国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两省区间,长677公里,流域面积7.9万平方公里(其中,云南7.674万平方公里,广西0.226万平方公里),国境处年均径流量484亿立方米,全  相似文献   

10.
论广东自然旅游资源的地学基础及地学旅游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了广东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所在地层、岩石特征和地理因素,目的在于研究广东旅游资源形成、演变和分布规律;为进一步寻找新的旅游资源、挖掘老旅游区潜力提供科学依据;作为科学导游的内容和普及地学知识的渠道。同时也对广东地学旅游资源进行探讨,提出了专项地学旅游资源与观光型地学旅游资源的分类观点,皆在寻求提高广东现有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和科学品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云南旅游非均衡态势与演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全省的旅游空间格局客观上已形成了“一中心四线五区”的局面。由于资源禀赋条件、开发历史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六大旅游区的旅游经济在近年的演替规律和目前发展态势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从1998—2006年全省以及六大旅游区所包括的市(州)的旅游经济相关统计数据和相应的测算指标表明,六大旅游区的旅游经济形成了以滇中旅游区为中心的“西重东轻”、两极分化的整体格局,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近年来总体趋势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逐步缩小,并且云南区域旅游的非均衡态势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3年“非典”的影响使中国旅游业受到重创。但是“非典”过后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过多地依赖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将加剧旅游业的脆弱性,旅游产品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云南旅游业,要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运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区域旅游开发理论,在分析了云南省旅游产品结构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云南省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调整内容,指出了丰富观光旅游内涵、度假旅游产品的重点开发、文化旅游的渗透开发、工业旅游、民族体育旅游及会展旅游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开发是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奥运会对举办国旅游业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亦将为云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云南应尽快树立奥运机遇意识,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制定营销战略,利用北京奥运会的巨大“聚焦效应”开展旅游促销活动,提升云南旅游在海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形象;培养奥运旅游业专门人才,建立高素质的旅游研发、管理和服务团队;培育针对欧美等西方国家游客的旅游产品以开拓更大海外旅游市场,使其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以此为契机完成云南旅游业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开发在一定区域存在一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中科学分析资源开发中的SWOT因素,制定适宜的开发战略,可以变劣势为优势,以机遇迎接挑战,从而实现资源持续开发。用SWOT分析方法对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面对异常激烈的竞争市场,云南省应立足资源和市场,加大力度,以生态旅游为特色,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把云南省打造成旅游大省和强省。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入境旅游市场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入境旅游是云南省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云南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是制定入境旅游发展战略的前提。通过对1996~2006年云南入境旅游市场数据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时间特征上分析,云南省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均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但与旅游发达省份还有较大的差距;从空间特征上分析,客源市场分布集中,主要集中在港澳台、东南亚和东亚,且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趋于优化。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是该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笔者从云南的地质地理背景出发,详细调查了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和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根据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及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即将旅游地质资源与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从景区边缘发展起步,突出农家特色,提高乡村生态旅游民族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云南省8个边境州市为研究单元,探讨2008—2017年云南边境州市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影响因素,揭示因子作用机理。研究表明:①云南省边境州市旅游发展水平均不断提高,相对差异维持高水平且变化不大,但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空间分异显著。②云南省边境州市旅游发展水平由高至低的区域数量呈“纺锤”状分布演化。③云南省边境州市旅游发展水平逐渐呈“东南和西部高,西南平衡,西北低”的空间特征。④影响云南省边境州市旅游发展水平的核心因素是旅游资源禀赋、交通通达度和GDP。⑤各项影响因子对旅游发展水平的解释力呈非线性加强或双加强作用,且因子解释力统计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山区省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3.4%,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在优势。在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资源特点、发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得知:云南省具有和谐的乡村旅游景观、乡村人文景观风貌独特、乡村文化多样性等资源优势;在发展中存在乡村旅游分散且规模小、经营水平低、产品单一、旅游大环境差、少数民族文化的不断消失等问题。因此,今后的发展中要考虑乡村旅游的统一协调发展,在政府指导下支持乡村旅游的规模性开发,逐步健全法规体系,深化乡村旅游的产品,突出民族文化、气候、生态特色,提高经营者的素质,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大环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维流视角,运用GIS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云南省旅游经济流、客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络结构差异特征及相互影响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云南省供需两侧旅游流反向发展态势明显,旅游流网络异质演变特征明显,流量水平趋高,而流质水平偏低。旅游经济流发展未能随着旅游客流和信息流的发展而增强,网络密度偏低且长期存在旅游经济发展孤点,旅游经济合作交流不足。各州市在旅游经济流网络中“零和竞争”的偏利非共生发展态势,使得旅游市场领域存在一定的“公地悲剧”现象。云南省旅游流节点水平及其空间特征差异显著,”核心-边缘”结构明显。云南省旅游经济流受到旅游客流的中介力、旅游信息流的推动力、旅游资金流的拉动力三者的共同作用影响,各作用力影响程度表现出强弱历时性差异演化,旅游客流中介力持续增强,旅游信息流推动力稳步强化,旅游资金流拉动力显著下降。云南省旅游经济增长及旅游经济流网络发展驱动模式,正逐步由“供给侧拉动型”向“需求侧推动型”转变。  相似文献   

20.
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文化旅游开发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旅游作为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个全新旅游分支,将成为21世纪旅游主体项目。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独特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其开展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根基,要促进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该论文对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及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文化旅游开发的技术路线、开发导向和主题定位、开发图式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相应的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