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地震监测工作的需要,继全国地震基本台网之后,在我国及各地区又相继建立了一批区域测震台网、流动测震台网、大震速报台网、763长周期台网等。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又出现了数字地震台网。数字测震观测技术与系统的出现无疑在测震技术与测震观测上是一次巨大的变革与进步,对各类测震台网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第二代地震地下水位动态观测井网的建成,把地下水动态预报地震和科研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当前,重要的问题是要在震例总结的基础上,加强短临异常的研究,提出水位异常的判别指标,给出成功预报概率,编制可行的预报程序,使地下水动态预报规范化、实用化。  相似文献   

3.
地震预警作为一种防震减灾手段,目前受到我国政府和公众的极大关注。为了实现地震预警的社会效能,必须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本文首先论述了地震预警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就立法思路展开分析,最后对地震预警的主要立法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一、访美概况地震法已于1990年列入国务院法制局立法项目,并由国家地震局、建设部与民政部联合起草。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地震国家(如美、日等国)的地震立法情况,以作为我国地震立法的参考依据,由国家地震局、建设部及国务院法制局组成联合考察组,在国务院法制局徐玉麟副局长亲自指导下考察了美国的地震立法情况。考察组于1991年7月18—31日先后访问了加州、华盛顿、纽约州与地震减灾和立法有关的国会、政府部门、各种委员会、研究所及大学等十多个单位。通过与国会工作人  相似文献   

5.
6.
国家通过法律来调整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所带来的种种权利和义务关系,已成为我国人民所久已盼望的事,已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本文通过南黄海地震等实例试论了地震立法及其社会经济意义;从我国的多震以及所面临的地震活动趋势论述了地震立法工作的迫切性;最后讨论了我国地震法的结构及内容,其中涉及地震烈度区划、短期临震预报、对防震救灾的部署、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地震知识教育和宣传、地震科技人员的义务和权利等。  相似文献   

7.
8.
李小邨  李燕 《高原地震》2008,20(1):68-69
0 引言 我国的地震专业队伍是从1966年的河北邢台地震以后,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建立起来的。40多年来,地震专业队伍从小到大,从群测群防到规范化、现代化,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只是迄今地震预报难关尚未攻克,我们还不能从大量的观测资料中区分出哪些是地震前兆,哪些是干扰因素,只好留待以后科学进步了,再来分析利用这些观测数据。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好地震档案工作,好好保存这些宝贵的地震档案。  相似文献   

9.
关于地震动力过程研究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对完善地震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坏及环境破坏.地震后的应急救援管理工作是一次很成功的应急大行动,成绩显著,世界称赞.本人根据20多天的现场应急救援经历,借鉴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应急救援管理方面的做法,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谈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1.
12.
野外台站仪器安装结构不合理,不仅给台网的建设带不便,而且还影响台网的正常运行率,增加维护工作量,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作者在文中提出了野外台站仪器结构模块化和采用密封箱式布局的具体方案,希望与从事地震遥测工作的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渐近式地震速报和地震信息服务的工作程序的设想。随着通讯技术和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地震速报工作已经开始逼近地震参数快速测定的地震学极限,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有限性和震相分析的复杂性带来的极限,从而使同时提高速度和精度存在档大的困难,中国方面,防震减灾工作以地震快速反应的要求却不一定是速度与精度的同时提高,而 分阶段的、依距地震发生的时间而不同的,这就使得渐近式的地震速报程序成为可能。从更  相似文献   

14.
地震重点监视区工作方案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地震重点监测区的判定原则,工作任务、领导体制、监测预报、震前防灾措施、地震应急方案和愈期总结、调理及处理等问题,并 提出了各个环节的工作要点和方案设想。  相似文献   

15.
期刊是最重要的文献载体之一,种类增长迅猛,价格涨幅大,如何更好地收集,管理,利用好外文期刊已成为各文献信息单位的首要问题。本文就地震系统外文原版期刊的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集中管理的设想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薛锋  苏瑞  黄锦 《高原地震》2007,19(3):59-6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已渗透到防震减灾事业的各个领域,数字地震的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大量产生的地震科技档案在服务大众的同时,也带来了如何科学、合理的管理,使之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问题。通过阐述地震系统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电子文档的特征,初步探讨了地震系统电子文件档案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尽管目前尚未实现准确的地震预报,但地震预报研究成果能够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并能进一步加工成各种群体需要的更为精确的科学资讯,满足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为了增强地震预报工作的服务水平,应该加大基础调查、基础研究的力度,丰富监测台网的产出,增加地震预报工作根植土壤的肥力,增加讲述地震故事的素材,把地震故事讲得更完整、更丰满、更生动、更有底气。地震的孕育、发生具有很强的区域特点,各地区应该根据区域特点和"技术环境"条件,建立符合区域特点的、面向预报的、科学目标清楚的开放型地震监测台网,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地震预报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地震大数据的范围很广,本文所述地震大数据是指理论计算数据和地震观测数据,顾名思义,就是分别通过公式计算和观测记录而产出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容量已经足够称得上是大数据。地震大数据的产出是基于震源和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研究及成果,既有理论公式和模型,也有观测技术和测定方法。梅世蓉[1]、陈运泰等[2]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3]等著作都对此有全面系统的论述。地震海量观测数据主要包括地震  相似文献   

19.
叶保均 《华南地震》1991,11(3):93-96
自1990年以来,国家局科技司等部门召开一系列会议,旨在推荐几种短临监测预报新方法,我们将其中的一、两种引入应用,并配合已有的其他方法,进行综合鉴别是否出现临震状态的试验研究,目的在于为地方政府领导好地震工作提供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管理科学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国家地震局第三期局长研讨会于1988年9月22日至27日在九江联合召开。这次活动的主要议题和任务是:研讨我国地震工作发展战略、战略目标、“八五”规划设想及重大科技政策措施,推动软科学在地震系统中的应用,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国家地震局主要领导、有关管理专家和学者90余人出席了会议。这是一次地震系统高层次的软科学研讨盛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