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科学奠基人之一,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领导人和开拓者。为纪念李四光先生,1989年10月26日,在他诞辰100周年之际,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在李四光旧居建设完成李四光纪念馆并开馆;2015年10月25日李四光纪念馆经过修缮扩展,重新向社会开放。扩建后纪念馆室内总展示面积近2000平方  相似文献   

2.
地球系统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概念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83年首次正式提出。然而如果我们重温李四光先生遗著,则不难发现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他就已将系统论引入地质学,提出了诸如构造系统(tectonic system)、大陆车阀说、海水进退规程等等新概念;1970年在他临终前出版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还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大。可以说,系统科学思想贯彻在他的一生论著中,说明我国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才是真正地球系统科学的先驱。李四光先生有诸多超前思维值得传承,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的内容就是现代“系统构造地质学”加“地球系统科学”。   相似文献   

3.
《地球学报》2015,36(6):754-754
<正>为继承李四光学术思想,弘扬李四光爱国、求实、创新、奉献的精神,2015年10月25—27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承办的李四光学术思想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李四光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一生执着追求,不懈奋斗,李四光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创立了地质  相似文献   

4.
李四光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他对地质科学理论有着卓越贡献,其学术理论具有超前意义,影响深远。文章从李四光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李四光走自主创新之路,积极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精神;李四光的重视实践,重视辩证的思想方法论;李四光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发展地质力学学科;以及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等五个方面纪念李四光。提出学习和发扬李四光的科学思想和爱国精神,以创造性地解决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新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2010年10月20—2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组织召开的李四光思想研究与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决定成立李四光研究会,并成立筹备组,明确了李四光研究会的工作重点。李四光是我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创造了地质力学,并将其成功运用到实践当中,为我国地质找矿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6.
2010年10月12日,英国伯明翰大学在上海举行招待会庆祝伯明翰大学与中国的世纪合作。招待会上,英国伯明翰大学宣布设立李四光奖学金,纪念李四光先生对科学和社会做出的杰出贡献。李四光先生于1914—1918年就读于伯明翰大学,被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与当时苏联地学界来往交流紧密,他对地质学的贡献得到了苏联地质学家的高度评价。1958年,苏联科学院全体大会选举李四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并授予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该奖章是1947年由当时的苏联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共同发起的、对地质科学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最高单人奖励,李四光是第六位获奖人,也是至2017年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外籍地质学家,他的获奖理由是:在地质、古生物、地层和矿产研究工作的综合贡献。李四光有两部著作在苏联被译成俄文出版,分别是1952年的《中国地质学》和1958年的《中国西北部的旋卷构造》,这两部译作对当时的苏联地质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李四光学术思想的广泛认知;"地质无国界",中国地调百年的发展历程也有着俄罗斯地学理论、规范、方法实践的烙印,在新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李四光学术精神传承下,中俄、中国与中亚在地学领域的交流合作将不断深化,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8.
继承和发展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李四光先生的地震预报思想做了较全面的阐述,强调了李四光提出走自己的路,开展地应力观测研究与活动构造体系调查的重要意义.结合40年来地震预报有关工作的实践经验,阐明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对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和方法做出新的补充.在继续开展地震预报实践和总结的同时,要加强地震发生机制的研究,并对如何开展这项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球学报》2016,37(1):89-89
正2015年12月26日,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暨第十四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147个先进单位、76名先进工作者受表彰,14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在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公布的第14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名单中,有14位学者获此荣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员获第14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  相似文献   

10.
革命家、教育家、事业家、地质学家李四光院士 ( 1 889~ 1 971 ) ,离开我们已三十年了。在新千年之始 ,适逢他缔造的中国地质学会即将纪念自己的 80周年 ( 1 92 2~2 0 0 2 ) ,不禁使人想起在到达未来的 80年( 2 0 80年 )的时候 ,第四纪地质科学会变成什么样子 ?李四光先生为之奋斗了终生的中国地质科学在世界地质科学中的作用将是什么情景 ?这是每个地质工作者都会想到的问题 ,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的问题 ,也是一个难以预测但应当预期的问题。李四光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地质学家。他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第四纪工作者除了对他…  相似文献   

11.
马翠凤  王鑫  卢小莉  张孟伯  刘国  柴新夏 《地质论评》2023,69(2):2023020006-2023020006
章鸿钊、李四光二位大师,都是中国地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新中国建立初期,为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李四光为代表的老一辈地质人,推动了新中国地质事业的艰难起步。本文收录了这一时期李四光致章鸿钊的六通书札,略做考释,个别书札附有章鸿钊回函,其中一则为其回函时所书写的底稿/草稿,更为难得。内容主要涉及建国初期地质机构设置等,可为此一时期研究提供一手珍贵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2.
王照波  吴耕云 《地质论评》2021,67(6):67061678-67061784
由江西省地质学会主办、庐山世界遗产处承办,江西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和山东指南针矿产勘查有限公司协办的纪念李四光先生发现中国东部冰川遗迹100 周年暨第二届中国东部冰川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0月22日至24日在江西省庐山市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赵松龄研究员,南京大学杨达源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吕洪波教授,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徐兴永研究员,河南地矿技术学院张先教授,江苏师范大学王进欣教授,东华理工大学彭花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伍铁牛讲师,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平邑县明光寺林场王照波高级工程师,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刘文全研究员, 山东指南针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李宝杰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朱永刚研究员, 江西省地质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吴耕云先生等40余位地质科研部门专家出席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14.
段万倜 《第四纪研究》1989,9(3):195-200
本文简要介绍了李四光教授从青少年直到逝世为止的毕生活动中的重要事迹。其中包括早年留学日本时参加中国同盟会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后,专攻地质科学,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前后,专心致志地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教育工作,在长期的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为繁荣祖国科学事业,发展和提高中国地质科学水平,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在国内外科学界、知识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中国人民引以为荣。  相似文献   

15.
程裕淇 《第四纪研究》1989,9(3):224-226
李四光先生是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之一,对地质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建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而闻名于世。我对1933年11月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年会上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的理事长演说至今记忆犹新。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强调一个地质工作者首先要做好野外工作,一切地质假说和理论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地质部部长,他鼓励地质工作者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施雅风 《第四纪研究》1989,9(3):231-236
本文简述李四光教授支持发展中国现代地理学特别是关于自然区划和冰川冻土研究的若干事例,借以表彰李先生宽广开拓的胸怀与对地理科学的热诚,纪念李先生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17.
18.
Results of a study of the variability of the blazar J0721+7120 carried out on the RATAN-600 based on daily observations from March 5, 2010 to April 30, 2010 at five frequencies from 2.3 to 21.7 GHz are reported. In the same time interval, 13 observing sessions at 37 GHz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14-m radio telescope of the Mets?hovi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 of the Aalto University School of Technology (Finland). From March 19, 2010 to October 20, 2010, 16 daily sessions at 6.2 cm and five sessions at 3.5 cm were conducted on the 32-m radio telescope of the Zelenchukskaya Observatory (Quasar-KVO complex of the Institute of Applied Astronomy,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 powerful flare was detected during the observations, with a time scale of approximately 20 days, derived from an analysis of the light curves and the structure and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s. The flare spectrum has been determined. In five sessions on the 32-m Zelenchukskaya telescope at 6.2 cm, intraday variability with time scales 8-16 h was detected; in four sessions, trends with time scales longer than a day were observed. In three sessions at 3.5 cm, intraday variability with a time scale of approximately 5 h was detected.  相似文献   

19.
The variability of the blazar S5 1803+784 (J1800+7828) on a timescale of a month is analyzed using daily RATAN-600 observations in 2009 (a total of 154 observations) at five frequences from 2.3 to 21.7 GHz. Cyclic variability of the flux density was detected at 7.7, 11.1, and 21.7 GHz on a timescale of 34–35 days, with modulation indices of 2.1, 3.6, and 6.6%, respectively. Characteristic time scales are derived from the light curves and the structure and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s. The spectrum of the variable component is rising, with spectral index α ≈ 1.3. The delays of the light-curve maxima between 21.7–11.1 and 11.1–7.7 GHz are three to four days. The integrated spectra for different light-curve phases indicate that the maximum shifts toward lower frequencies as the flux density passes through the maximum.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variability can be explained mainly by non-stationary processes in the radio source itself, due to the propagation of shocks in the j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