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将长汀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定性的方法,对长汀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深入地分析,探寻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和其变化驱动因素.结合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提取长汀县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指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建立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模型,揭示该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的关系,进而指导现实决策.  相似文献   

2.
赵玲  吴良林  莫建飞 《地理空间信息》2011,9(1):103-105,120
以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利用DEM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野外实际调查资料,通过建立基于高程的地貌分区、叠加分析,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及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区域差异性,各地貌分区区域的土地利用组合不同,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高程区域的分布存在差异;随海拔高程增加,居民地...  相似文献   

3.
天津滨海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最终会反过来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天津滨海新区为研究区域,使用ENVI软件通过面向对象解译的方法分别对2005、2010、2014年的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得到3期的解译数据;然后,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对土地利用的面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以建筑用地、未利用地的大幅增加及水域的锐减为主。2005~2014年9年间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量分别为13 638.15 hm~2、6 926.94 hm~2;植被和盐田的面积都是减少的,而植被减少的面积最多,减少的面积量为10 673.28 hm~2。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经济、人口、政策驱动因子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多源遥感数据结合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多源遥感数据结合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本文以辽宁省盘锦市2005和2015年的TM和Landsat-8影像为实验数据,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重点分析了该研究区域的土地数据处理与分类、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模型、单一土地动态变化模型、综合土地动态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等,并分析了研究区域的转移矩阵及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多源遥感影像处理,能够很好地总结和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使研究区域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得到准确统计。  相似文献   

5.
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借助小波分析工具,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尺度。通过小波方差-尺度图可以辨别出,样区中64m尺度域上的小波方差为极值点,能较好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在特征尺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影响因子多尺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经济影响因子的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制约性随尺度的增大不断增强,小尺度上经济因子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较小;在特征尺度上,一般经济因子的相关系数较大,原因在于特征尺度上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信息丰富,能较好地反映经济因子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大尺度上随着信息的不断合并,多数经济因子相关系数增长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多尺度相关性分析反映了经济影响因子作为宏观制约因素影响样区土地利用的变化,也验证了特征尺度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9年与2014年深圳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布局,有利于实现区域土地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运用多种指标及模型从土地利用的综合程度、组合类型和各地类区位意义3个方面来分析深圳市10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交通用地、城镇工矿用地、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总体变化不大,趋势放缓,各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组合类型上表现为整体功能较弱、类型数少,各区组合多包含城镇及工矿用地与林地,分布集中连片,主导着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程度变化上,整体综合指数较高并有所增加,表明利用程度高且处于持续发展中,但各区之间程度高低不一;区位意义在各区域地类上表现也不尽相同且变化不大。结论:研究区域土地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人多地少态势明显,区域间土地利用结构存在明显分异规律,区域发展协调性不够,利用布局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DEM的小流域土地利用分析模型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EM数据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设计土地利用分析模型,实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因子影响下的空间分布现状的分析和显示,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土地利用模拟技术在岩溶地区应用较少的现状,该文提出了利用CLUE-S模型对岩溶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此模型全面考虑自然和人文因子,通过迭代方法综合空间分析和非空间分析,较好地模拟小尺度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空间性、竞争效率性等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未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而且能较好地筛选影响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不同情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对岩溶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前土地利用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问题,虽然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在很多文章中都有提及,但都很少提到土地利用变化的梯度分析。本文选择黄河三角洲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GIS技术、理论,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地区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梯度分析,为以后更好地开发和研究黄河三角洲土地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耕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越靠近沿海地区,耕地面积越小,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大;反之,耕地面积越大,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小。  相似文献   

10.
近18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0、2000和2008年TM/ETM影像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的方法,获取了土地利用信息,分析太湖流域近1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揭示了该流域各种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18年内,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建设用地的迅速增加和耕地的大量减少;②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1.
济南泉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Arc/Info、ArcView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利用遥感和非遥感信息资料,对1995~2000年济南泉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求得泉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转值矩阵,据此分析了近几年济南泉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利用哈尔滨市区2000年TM遥感影像和2005年TM遥感影像及其他辅助资料,对处理后的影像进行矢量化和人工解译,获得详细土地类别的布局信息,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功能,分析研究区域土地类别的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和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3.
于金羽  范明华  纪亚洲 《现代测绘》2012,35(2):26-27,30
面向地籍变更调查对精度和效率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研究基于手持差分GPS与无线网络技术的地籍变更调查系统,快速实现GPS信号遮挡地区地籍特征点坐标的解析测量与信息的无线上传,提高了地籍变更调查的精度与速度,为“二调”后地籍变更调查提供新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升金湖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玏洋 《测绘通报》2017,(10):95-99
根据1995、2000、2005、2009、2013年Landsat影像,利用监督分类方法(平行六面体、最大似然、最小距离、马氏距离)进行解译,利用高分一号影像对不同解译方法进行评价,确定最优解译方法。利用最优解译方法解译得到升金湖保护区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图。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景观格局分析工具,通过分析其水域面积、图斑数、破碎度等要素,得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利用对近20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分析的研究,为区域土地利用开发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应用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东莞市1999、2003、2008年以及2013年的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东莞市建成区14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9~2013年间东莞市农业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以耕地和构筑物的面积变化最为活跃,研究后期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减缓趋势;1999、2003、2008年以及2013年东莞市建成区内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309.23、332.39、350.15、357.94。土地利用总体处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无锡市城镇用地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提取无锡市城镇用地变化的空间信息,分析无锡市城镇用地变化的特征及其动力机制,探讨了无锡市城镇用地变化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各种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7.
介绍一种综合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各种调查数据和GPS采集等多源数据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更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SPOT、TM、ETM卫星数据进行了校正、配准、镶嵌和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融合,采用三种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进行提取,提高了监测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获得了矢、栅、属一体化监测成果.  相似文献   

19.
Land-use/land-cover information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calibration of many urban growth models. Typically, the model building involves a process of historic calibration based on time series of land-use maps. Medium-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ry is an interesting source for obtaining data on land-use change, yet inferring information on the use of urbanised spaces from these images is a challenging task that is subject to different types of uncertainty. Quantifying and reducing the uncertainties in land-use mapping and land-use change model parameter assessment are therefore crucial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urban growth models relying on these data. In this paper, a remote sensing-based land-use mapping approach is adopted, consisting of two stages: (i) estimating impervious surface cover at sub-pixel level through linear regression unmixing and (ii) inferring urban land use from urban form using metrics describ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built-up area, together with address data. The focus lies on quantifying the uncertainty involved in this approach. Both stages of the land-use mapping process are subjected to Monte Carlo simulation to assess their relative contribution to and their combined impact on the uncertainty in the derived land-use maps. The robustness to uncertainty of the land-use mapping strategy is addressed by comparing the most likely land-use maps obtained from the simulation with the original land-use map, obtained without taking uncertainty into account. The approach was applied on the Brussels-Capital Region and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Flanders region (Belgium), covering the city of Antwerp, using a time series of SPOT data for 1996, 2005 and 2012. Although the most likely land-use map obtained from the simulation is very similar to the original land-use map – indicating absence of bias in the mapping process – it is shown that the errors related to the impervious surface sub-pixel fraction estimation have a strong impact on the land-use map's uncertainty. Hence, uncertainties observed in the derived land-use map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using these maps as an input for modelling of urban growth.  相似文献   

20.
随着愈加快速的土地资源开发,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已全面启动,本文结合ArcObjects组件、Access数据库和VC 工具开发了一个土地利用时空分析系统,实现了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建库、地图查询分析、土地利用时空模型解算等功能。为土地利用时空研究提供功能集成的数据运算与图形处理平台,也为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及其修编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