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上奥陶统宝塔组是扬子板块分布广泛的标志性地层单元, 因富含类型多样的头足类化石及发育特殊的网纹状构造而闻名。目前, 有关宝塔组沉积时期水体深度的分析都是基于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特征的定性推测, 而且争议较大。笔者等在黔北尧龙山地区宝塔组采集到大量原域埋藏的头足类化石, 根据它们的隔壁强度系数 (Septal Strength Index, SSI) 与聚爆深度的耦合关系, 首次对这些头足类生活时的古海水深度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选取符合SSI分析条件的16块Sinoceras和12块Michelinoceras标本, 系统分析了SSI分别与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SSI随壳体长度及隔壁间距的增大而增加, 随顶角角度的增加而减小, 但与内部构造单一参数的相关性不大, 可能受到多个内部构造参数的共同制约。定量化分析结果显示, 尧龙山地区宝塔组中共埋出现的Sinoceras和Michelinoceras的SSI分别为5. 564 ~ 10. 829和11. 432 ~ 19. 532, 对应的生态深度大约分别为128~ 169 m和228 ~ 280 m, 表明两属头足动物生活时可能已经出现明显的生态分层现象, 古生物地理区系也出现一定的差异。不过, 两个属内部不同种的生态深度没有明显差别。头足类的生态深度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宝塔组沉积时期的水体深度可能大于280 m, 远比前人分析的结果深得多。 相似文献
2.
华南上奥陶统宝塔组天文年代格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华南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的四川省南江县桥亭剖面、重庆市南川区三泉剖面和贵州省习水县良村剖面上奥陶统宝塔组高分辨率磁化率(MS)数据进行了旋回地层学分析,识别出405 ka长偏心率、100 ka短偏心率、30 ka斜率和20 ka岁差沉积旋回,其中偏心率和岁差旋回信号最强。利用405 ka长偏心率旋回进行天文调谐后得出三条剖面宝塔组的沉积时限分别为4.17 Ma、5.64 Ma和5.05 Ma,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7.67 m·Ma-1、4.68 m·Ma-1 和6.37 m·Ma-1,呈现出从北往南沉积时限变长,沉积速率变小的趋势,指示了北部接受沉积时间要比南部更晚,海侵从南向北推进。良村剖面宝塔组中所产牙形石Hamarodus brevirameus带和Protopanderodus insculptus带的延续时限分别为3.62 Ma和1.43 Ma;桥亭剖面三叶虫Niuchangella angustilimbata间隔带、Dislobosaspis xixiangensis延限带和未建带的延续时限分别是2.83 Ma、0.41 Ma和0.81 Ma。 相似文献
3.
晚奥陶世桑比期晚期—凯迪期早期作为奥陶纪末生物大绝灭前的关键时期,其中蕴藏了一些与大灭绝有关的古海洋古环境信息。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省南江县桥亭乡上奥陶统(桑比阶—凯迪阶)西乡组至宝塔组进行野外实测、取样、室内磨片,以及碳酸盐岩微相分析,共识别出8种微相:紫红色薄层状白云岩、灰色层状白云岩、灰黑色层状白云岩夹黑色页岩、无生物扰动层状白云岩、钙质石英砂岩、似球粒黏结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和生物碎屑粒泥灰岩。根据各微相特征并结合野外宏观特征综合分析,将南江桥亭剖面的沉积相划分为陆表海潮坪相组合、混积台地相组合及碳酸盐缓坡台地相组合。经研究表明,西乡组大部都为近岸浅水的潮坪相沉积,在顶部开始出现海侵趋势,随后在宝塔组快速转变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海平面明显上升与凯迪早期的全球性海侵相对应,并且全球性GICE事件可能与此次海侵有关。 相似文献
4.
<正> 1985年,笔者在南京汤山汤头村上奥陶统五峰组Dicellograptus szechuanensis带中发现双头笔石(Dicranograptus),标本保存在灰色硅质泥岩中,呈棕色,相当完整,其 特征是:笔石体始部两对半胞管攀合,末部分开成 相似文献
6.
重新研究了江西武宁官塘源五峰期地层剖面,将原五峰组和原新开岭组合二为一称为五峰组,并对五峰组的笔石带进行了修订:取消Paraorthograptus uniformis带,改称Dicellograptus szechuanensis带为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修订后的笔石序列自下而上是: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Tangyagraptus typicus带和Diceratograptus nurus带 相似文献
7.
黔西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聚集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露头地质调查、最新钻井及样品测试等基础资料,以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展布特征——页岩气聚集条件—勘探有利区预测为主线,对黔西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并采用综合信息叠合法对黔西北地区有利区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页岩气发育的富有机质页岩段主要位于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底部,具有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等特点,且具有充足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现场解吸实验表明,该套富有机质页岩具有良好的含气性能。总体分析,该区域与北美典型页岩气盆地具有良好的地质对比性,具有良好的页岩气聚集条件,是页岩气勘探研究以及后期页岩气开发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8.
在概述了浙江西部上奥陶统于潜组的沉积学特征,并进而描述了发现的14个遗迹化石属基础上,从4个方面对Spirodesmos为代表的遗迹组合进行了环境分析:(1)14个遗迹属中仅3个属为穿相型分子,其余占遗迹总属2/3以上的遗迹化石均为典型的深水型分子,它们都是Nereites遗迹相的主要成员,因此该遗迹组合可归属于深海Nereites遗迹相中;(2)大部分遗迹化石呈复杂规则弯曲的形态,这种形态的遗迹化石是深海环境的遗迹化石标志;(3)14个遗迹属均为觅食迹和牧食迹,它们的行为习性,尤其是牧食迹主要分布于深海环境;(4)多数遗迹属的水深分布均在200m以下。由此可认为Spirodesmos遗迹组合是半深海-深海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上奥陶统五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含量高,生烃潜力巨大,为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对于上奥陶统五峰组的沉积环境,历来争议较大,主要为浅水成因论和深海成因论。本文从前人的研究成果出发,运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研究区五峰组的古氧相、古气候、古水深等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V/(V+Ni)平均值为0.64;U/Th为1.87;V/Cr为2.98;Ni/Co为15.07,V/(V+Ni)、V/Cr、U/Th等值均指示研究区五峰组沉积环境为强还原环境。MnO/TiO2比值在0.02~1.89之间,其平均值为0.23,指示离陆地较近的边缘浅海环境;样品总体上表现为高Ba低Sr的趋势,Sr/Ba比值普遍较低,平均值为0.02,远远小于1,指示五峰组沉积环境应该为淡水沉积。稀土元素总体表现为轻稀土富集,δCe值位于0.77~1.57之间,平均值为1.11,为Ce正异常或不明显的Ce负异常,Ce/La平均值为2.22,δEu平均值为0.59,表明研究区五峰组形成于贫氧-厌氧的浅海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四川盆地内750口单井资料和26条露头剖面资料,采用单因素编图、多因素综合分析的方法,重现了四川盆地小塘子组的岩相古地理,为正确评价其天然气资源状况和龙门山的演化过程奠定了基础。研究认为,川中和川南地区小塘子组发育障壁砂坝—潟湖沉积,川西坳陷北部和南部发育三角洲沉积,中部发育浅海陆棚沉积。晚三叠世早期,龙门山北段开始隆升,并为盆地提供物源,从而形成川西北部的三角洲沉积;川中和川南地区由于地势平缓,波浪和潮汐改造强烈,从而形成障壁砂坝—潟湖沉积;川西南部物源来自于康滇古陆。小塘子组烃源岩大面积分布,厚度较大,有机碳含量和成熟度均较高,以Ⅱ型至Ⅲ型干酪根为主,泥质烃源岩具有较高的成熟度且有机碳含量范围较宽,为小塘子组的大面积生烃提供了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羊屋2井、跃南2井、吉南1井等5口井岩心的精细描述、单井沉积微相与测井相分析及350 km地震剖面解释,认为在满加尔凹陷西北缘上奥陶统铁热克阿瓦提组海相砂泥岩沉积地层中发育5种重要的海相砂体,即滨岸(临滨-前滨)砂体、内陆棚沙脊砂体、内陆棚沟槽砂体、风暴砂体与潮道砂体。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研究区西部羊屋与哈得井区,铁热克阿瓦提组最底部分布着具有正韵律特点的、发育海侵砾岩与冲刷面的内陆棚沟槽砂体,其上为正反韵律均有且冲刷面不发育的较细粒内陆棚沙脊砂体,上部则是发育平行层理和冲洗交错层理的具明显反韵律特征的滨岸(临滨-前滨)砂体,顶部发育非均质性较强的风暴层砂体。在东部的吉南井区,下部发育内陆棚沙脊砂体,上部发育潮下带潮道砂体及潮间带砂坪沉积。受奥陶纪末期全球海平面下降影响,砂体分布范围逐步增大。铁热克阿瓦提组海相砂岩储集体以次生孔隙为主,非均质性比较强,导致储集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是不均匀胶结作用、溶解作用以及局部发育有裂缝。对比5种类型海相砂体的储集性,按优差排序依次是内陆棚沙脊砂体、滨岸(临滨-前滨)砂体、内陆棚沟槽砂体、潮道砂体与风暴沉积砂体。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上奥陶统平凉组碎屑岩锆石U-Pb年龄及物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奥陶系平凉组沉积期的物源环境。结果表明:①平凉组凝灰质砂岩中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大致包含3组:第一组为早古生代的407~477Ma,峰值为454Ma,占总体的72.5%;第二组为中—新元古代的588~1548Ma,峰值为962Ma,占总体的22.5%;第三组为古元古代的1612~2496Ma,占总体的5%。②集中在407~477Ma年龄组分指示其物源主要来自于祁连—北秦岭岛弧杂岩带,588~1548Ma和1612~2496Ma的年龄组分反映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北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华北板块基底。③锆石年龄谱综合分析,平凉组碎屑沉积物质来源复杂,具有明显的多源性,指示晚奥陶世平凉期的沉积环境应属于祁连—北秦岭岛弧杂岩带与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之间的局限残留边缘海盆地。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上奥陶统平凉组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基于沉积学相关理论和方法,根据野外露头、古生物及粒度分析等资料,对研究区岩石特征、沉积相及主控因素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平凉组可划分3种岩相和2种岩相组合。②通过综合研究岩性、古生物、沉积构造及粒度参数等资料,确定平凉组沉积环境为深水斜坡。③沉积相为海底扇,在此基础上可划分为中扇和下扇2个亚相,近端朵叶和远端朵叶2个微相。④海底扇的主控因素为相对海平面升降、构造运动和物源供给。 相似文献
15.
重庆綦江奥陶系五峰组中—下部的黑色页岩中发育有一系列主要由阶梯状断层和其间的小型褶皱构成的同生变形构造(contemporaneous deformed structures),并可大致分为3个构造层段。沉积后—固结成岩前所形成的同生变形构造层之上为正常沉积的黑色页岩层。另外,在贵州桐梓五峰组距底部2.3m左右的黑色页岩中也发育有与綦江地区相似的、以小型褶皱为主的同生变形构造层,且此同生变形构造层上下为斑脱岩层。同生变形构造的发现,表明渝南—黔北地区奥陶纪晚期(五峰期)的沉积盆地为非平坦的古地貌,且曾发生过多期可能与火山运动相关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6.
2009年8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扎鲁特旗陶海营子重新测制了上二叠统陶海营子组剖面。自下而上共发现3层叶肢介(包括2层李氏叶肢介类Leaid化石),经鉴定为单脊型与双脊型的新种类。在中国,二叠纪的李氏叶肢介类(Leaid)化石前人仅在甘肃肃南县上二叠统肃南组发现过,计2属3种[1],其后一直未见报道。这类化石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发现,填补了该时期中国东部李氏叶肢介类(Leaid)分布的空白,为该时期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时代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同时,为进一步探讨它们的分布、迁徙、古生态、生物地理区系等增加了实际材料,具有古地理和古构造学上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